石翠琴
摘 要:本文梳理了紀錄片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并闡述在“互聯網+”視野下,傳統的紀錄片制作應該緊跟“互聯網+”新理念,開始適時轉型,借助“互聯網+”帶來的新技術,創新紀錄片制作模式,順應“互聯網+”潮流,開拓新的紀錄片商業模式,使其不斷向前發展,永葆活力。
關鍵詞:“互聯網+”;紀錄片制作;創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8-0095-02
紀錄片是通過非虛構的藝術手法,直接從現實生活中獲取圖像和音響素材,真實地表現客觀事物以及作者對一事物的認識與評價的紀實性電視片。中國最早的紀錄片可以追溯到延安時期,1938年,由袁牧之、吳印咸等老一代電影人拍攝的《延安和八路軍》反映了全國各地抗日愛國青年從四面八方來到延安的情景,用全紀實的手法紀錄了毛澤東、朱德和八路軍其他高級指揮員的風采,展現了當時延安的自然風貌與社會風貌,為我們保留了彌足珍貴的歷史史料。上世紀九十年代,西方紀錄片傳入中國,此時的中國涌現出《最后的山神》《深山船家》《龍脊》等一大批關注生命、關注普通人生存狀態的優秀紀錄片。此后,紀錄片在全國各個電視臺遍地開花,以《望長城》為代表的紀錄片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和審美情趣,幾乎各家電視臺都開設了紀錄片欄目,中央臺《東方時空》成為家喻戶曉的名牌欄目。而此后,紀錄片熱漸漸退潮,同時逐漸走向頻道化、分眾化和精英化,央視紀錄片頻道吸引著相對穩定的收視群體。而一些地方臺由于紀錄片花費大、周期長等原因紛紛淡出。而近些年,隨著《舌尖上的中國》等紀錄片的熱播,使紀錄片又大有回溫態勢,同時,一些自媒體的微紀錄形式的紀錄片也悄然興起。
在形式和內容不斷變化發展的同時,傳播方式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尤其是目前,我國的各行各業都在迎接“互聯網+”浪潮,“互聯網+”作為互聯網發展的新業態,代表著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個領域之中,提升全社會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因此,在“互聯網+”時代,傳統的紀錄片制作如何緊跟“互聯網+”新理念完成轉型,創新紀錄片制作模式,開拓新的紀錄片商業模式,都將是今后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只有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傳統的紀錄片制作才能走出一條新路,營造良性發展環境,不然勢必會被市場淘汰。
一、緊跟“互聯網+”新理念,紀錄片制作開始適時轉型
“互聯網+”視野下的紀錄片制作,就是要打破原有思路,引領紀錄片制作開始進入用戶互動時代。傳統電視媒體受“互聯網+”思維方式的影響及用戶群體不斷變化的需求,開始重新打造紀錄片制作和營銷的整體框架。目前,紀錄片制作與發行逐漸從傳統的電視電影傳播方式遷移至在線視頻網站以及微信、微博等自媒體上。2014年,騰訊視頻已將紀錄片大戶福克斯旗下的國家地理頻道收入旗下。同年,鳳凰視頻也大量上線紀錄片。紀錄片已成為視頻網站重要點播內容之一。
以視頻網站、手機視頻等為代表的新媒體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觀看紀錄片的新渠道。在互聯網紀錄片生產方面,大制作、微紀錄這兩類制作模式等都非常普遍。同時,我國出臺各項政策對主流媒體及社會文化團體的紀錄片創作加大了支持力度。借助新媒體,各類機構和團體創作出很多優秀的紀錄片,也獲得巨大社會影響力。目前,在我國網絡熱播紀錄片大致分以下幾類:一是紀實類真人秀節目,如《跟著貝爾去冒險》《我是誰》《客從何處來》;二是契合社會心理的熱點題材,如《沉冤得雪》;三是品牌產品,如《舌尖上的中國》,在第一季形成品牌后,促使第二季關注度得到大幅度提升。上述案例也迫使傳統的紀錄片制作開始選擇轉型,從以前的電影電視制作轉向新媒體和自媒體的制作。
二、借助“互聯網+”新技術,創新紀錄片制作模式
(一)紀錄片頻道上星格局基本完成,片源生產轉入相對精細化
目前,越來越多的紀錄片開始借助新技術進行傳播。2015年6月,湖南金鷹紀實頻道獲準上星,成為繼北京紀實頻道、上海紀實頻道、央視紀錄頻道之后,第四個上星播出的紀錄片專業頻道。省級衛視、民營公司、商業視頻網站均加大了對紀實產業的投入。2015年,我國的衛視頻道和專業紀錄頻道全年共播出紀錄片約76400小時,同比增長0.8%。全年首播節目共約24000小時,同比增長3.9%,占總播出量的32%。紀錄片生產轉入相對精細化階段,對內容要求和其承載文化理念要求愈發突出。
(二)新媒體助推播放量井噴,交互型紀錄片成新方向
在“互聯網+”環境下,受益于移動互聯網的蓬勃發展,新媒體紀錄片在播放量上整體呈高速增長態勢,智能手機、平板等移動端已經成為紀錄片觀看的主要入口。此外,各家新媒體紀錄片展現平臺不一,紀錄片內容及風格特色更加鮮明,吸引并聚集不同的觀看者。目前,我國的一線新媒體紀錄片平臺共有四家:優酷土豆、愛奇藝、鳳凰視頻、騰訊視頻。從紀錄片制作本身而言,“互聯網+”視野下的新媒體紀錄片不只是把互聯網當作傳播平臺,而是要求紀錄片作品自身必須含有互聯網基因,符合這互聯網媒體的技術特性,才能更接近互聯網用戶的使用和觀看習慣。傳播平臺化和強調用戶交互體驗是新媒體紀錄片越來越明顯的趨勢,新媒體紀錄片在互動性、易分享、高體驗、可遷移性、整合性等層面和傳統紀錄片有明顯的不同。新媒體紀錄片節目呈現一種動態、開放的特質,需要與用戶實現即時交互,讓觀眾直接參與紀錄片內容創造,強調把社交媒體內置到內容生產環節里,而不僅僅是外部推廣時的一個環節。
目前,交互型紀錄片成為“互聯網+”環境下紀錄片制作的新發展方向。交互型紀錄片以互聯網為交互平臺,以網頁展現作為基礎,各種多媒體素材之間不再僅局限于傳統紀錄片的線性敘事結構,只有一個統一的主題,故事、人物全都是開放的,觀眾必須基于在線的互聯網平臺進行觀看,觀眾的主動性和選擇權受到尊重,觀看內容和用戶體驗感因人而異,觀看者會更多參與紀錄片的制作。VR紀錄片是交互型紀錄片發展的一種新類型。VR即虛擬現實技術。虛擬現實紀錄片把制紀錄片的控制權交給了觀眾,互動性尤為加強。2015年,在第四屆反貧困與兒童發展國際研討會上財新傳媒發布了一部VR紀錄片《山村里的幼兒園》,整個紀錄片時長為8~10分鐘。這將是三方合作的第一部虛擬現實紀錄片,也將是中國首部虛擬現實紀錄片電影,也代表今后紀錄片在新技術下重要的發展方向。
三、順應“互聯網+”新潮流,開拓紀錄片制作新商業模式
目前,以騰訊視頻、優酷、愛奇藝為代表的各大主流視頻網站對于紀錄片需求程度加大,對于紀錄片頻道的投入增加,然而基于單一的盈利模式,其營收增長速度還是相對較慢——新媒體紀錄片平臺仍未擺脫收入困境。在視頻網站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時,紀錄片卻因為沒有貫通產業鏈,其營銷量注定不能與電影、電視劇以及綜藝節目比肩。
我國紀錄片行業一直不缺乏優秀的制作人和內容,缺的是資金。在“互聯網+”視野下,紀錄片制作方和平臺提供方正在不斷探索多元化盈利模式,期望能形成良性“多渠道盈利”到“多資金資助紀錄片制作”的互動環境。鑒于紀錄片越來越吸引高學歷、高收入的人群關注,紀錄片內容付費成為可能,付費業務也逐漸成為新媒體紀錄片創收新的渠道?;ヂ摼W讓資金不再是紀錄片從業者最大的阻礙。據2015年權威機構的統計數字顯示,在付費用戶比例方面,優酷土豆與騰訊視頻同為4.4%,而愛奇藝占比已達到9.5%,愛奇藝的會員數量已經超過一千萬人,部分紀錄片已經開始付費觀看,這一模式也將是“互聯網+”環境下紀錄片營銷模式的新方向,同時,版權采購和廣告分成合作依然是視頻網站紀錄片營銷的主要方式。
從市場調查來看,觀眾普遍能夠接受付費觀看紀錄片的方式,但其增長規模相對電影、電視劇較低,用戶群體規模和數量還需要進一步培養。在“互聯網+”還未興起的時候,電視屏幕才是紀錄片發布的主要載體,而“互聯網+”出現之后,傳統電影電視媒體的重要性已經不復當年,優質的紀錄片內容必定不會受到推廣渠道所困擾?;ヂ摼W則賦予了內容豐富的紀錄片實現多種渠道創收的能力。一部優質的現實主義且有豐富文化內涵的紀錄片會深深打動觀看者,使得用戶付費、產商廣告贊助都成為可能性。
因此,在不影響內容的前提下,紀錄片的制作者和發行者很容易能從中找到適合自身的盈利模式。要破解紀錄片的困局,必須得把“互聯網+”紀錄片行業變成一個產業,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推動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發展。由于新媒體紀錄片更具開放性,它需借助新媒體成為一個非常開放的互動平臺,會吸引很多跨界的合作,如銀行、汽車、奢侈品等。這不是一種簡單的廣告或者經濟行為,而是逐漸成為一種品牌合作。在這種合作模式下,紀錄片影響與品牌營銷不僅是品質互融,更是價值聯動。紀錄片制作者和發行商如果能從這種跨界合作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商業模式,也能促進紀錄片的更好發展,反哺其制作出更多兼具巨大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紀錄片,形成良性互動機制。
四、小 結
本文對我國紀錄片在 “互聯網+”環境下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梳理,指出傳統的紀錄片制作將緊跟“互聯網+”新理念,開始適時轉型,借助“互聯網+”帶來的新技術,尤其是互聯網新音視頻技術,創新紀錄片制作模式,順應“互聯網+”潮流,利用開放新媒體平臺,吸引跨界合作,創新商業模式,才能具備造血功能,形成良性發展環境,促使其在新環境新業態下不斷壯大發展。
參考文獻:
[1] 趙艷明.反思中國紀錄片的網絡化生存:基于政治經濟學的視野[J].新聞大學,2014(13).
[2] 何蘇六.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2011)[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11).
[3] 王有才.“互聯網+”視野下的紀錄片制作[J].傳媒,2016(1).
[責任編輯:東方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