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新+田小丁
摘 要:文化館是當地群眾文化活動的指導中心、創作中心、培訓中心,是學習、宣傳先進文化的主體力量,發揮服務基層群眾文化的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地處貧困地區,經濟發展遲緩,公共文化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文化經費短缺,管理松散,政府和群眾的認同感和參與度越來越低,文化館開展各項群眾文化活動面臨著多重困難,舉步維艱。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多的文化發展成果”,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工作是“逐步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標準化、均等化,擴大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范圍,發揮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的作用”。這賦予了貧困地區文化館新的希望,處在新時期,文化館的工作面臨著新的挑戰。緊抓機遇,尋找新的支點,走出困境,借勢騰飛,實現跨越式發展。
關鍵詞:均等化;機遇;支點;跨越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8C-0004-02
文化館是國家設置的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要,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的重要機構。2014年由文化部牽頭,二十個相關部門組成的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小組,為整合公共文化資源搭建了重要平臺。“因地制宜、精準扶貧”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要義。中宣部部長劉奇葆談到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時指出:“抓公共文化服務,邊遠貧困地區基礎差、難度大,但群眾更需要,我們的工作從邊遠貧困地區抓起。”烏蘭察布市地處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經濟相對落后,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受經費限制達不到所需的要求,想要走出困境,必須把握時機,尋找好的支點,借勢騰飛。
一、把握機遇,尋找新的支點
逐步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標準化、均等化。什么是標準化?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為實現既定目標而對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制定的包括服務范圍、服務項目,保障水平和服務質量的標準,以及技術和管理等規范。什么是均等化?均等化就是向貧困地區傾斜,加大投入,采取特殊手段,給予特殊政策,減少地區差距,推動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既定目標。國家重視文化發展,政府部門也加大扶持力度,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放到重要的日程上,文化館的工作隨之開展起來,配置、經費、管理等諸多困難都能得到解決,也就能夠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要,發揮公共文化服務的應有作用。把握好這個機遇在原有的基礎上尋找新的支點,2015年我市文化館歷經四個月編排的“第二套魅力集寧健康舞”全面推廣,晨起黃昏,形成城市最大的人文景觀,再次掀起全民健身的熱潮。今年我市在新常態下的新跨越活動“五城聯創”(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全國文明先進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這個活動也是一個著重點,群眾參與,創建精神文明,文化館派出骨干從基層社區抓起,文明娛樂,組織健康向上的群眾文化活動。借力發力,找支點發力,抓好機遇,借勢騰飛。
二、以人為本,轉變觀念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根本目標是滿足老百姓基本文化需要。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隨著經濟發展,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越來越高,全社會重視文藝教育的風氣在逐步形成,文化館積極響應,開設各種藝術培訓班,有美術班、舞蹈班、老年書畫班等。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不僅是唱歌、跳舞這么簡單,要以人為本,轉變觀念,要擴大服務范圍,要注意鄉土人才的培養培訓,要深入社區、企業、校園、鄉鎮,擴大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范圍,增加社會參與度。2014年我市群藝館幫助察右后旗文化館、豐鎮市隆盛莊學會、四子王旗文化大院組建群眾性文藝團體,鄉鎮蘇木文化站和農村牧區“草原書屋”圍繞重大節日和紀念日舉辦民間灶火、書畫展、戲曲表演、“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等文化娛樂活動,豐富了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同時還要關注特殊人群,例如殘疾人、留守兒童、孤寡老人等群體的文化需要,深入基層,以人為本,創建精神文明新生活觀。
三、培養人才,培訓群眾文化骨干
人才是事業發展的主體,創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缺少不了的是文化骨干、文化人才。有了政策的推動,有了政府的認同和支持,有了群眾和社會的參與,繁榮和發展文化事業還離不開一支素質高、業務精的專業人才隊伍。目前文化館的主要力量是中年專業文化工作者,缺少新生力量,隨著社會發展,許多高科技應運而生,文化事業不僅需要文化骨干力量,同時還需要新的數字網絡人才,而且老的文化工作者也需要加油充電,現在國家加大經費的投入、政策的扶持,文化人才增加,創新有了保障,對社會上熱愛藝術、熱愛公共文化事業的群眾統一組織培訓,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新的載體去服務大眾。
黨和國家賦予文化館新的機遇,注入新的生命力,我們只要走進群眾,想群眾所想,做群眾所做,尋找新的支點,擴大自己的視野,擴大服務的范圍,與時勢結合就能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郭超,劉夢.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多文化發展成果[N].光明日報,2015-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