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玉盈
摘 要:長期以來,由于學生對歷史課不重視,老師只重視歷史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實地考察能力的培養,本文結合中學生的特點就如何培養學生對歷史遺跡的考察能力做初步探討,旨在開闊學生歷史知識視野、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史學人才。
關鍵詞:歷史教學;歷史遺跡;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8C-0034-01
歷史課不僅要教給學生一定的歷史知識,也要培養學生實地考察研究歷史的能力,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筆者就教學實踐中如何培養學生歷史遺跡的考察能力做初步探討。
一、激發學生考察探究的興趣
長期以來,學生對歷史課學習不重視。 調查表明,對歷史課“很喜歡”的占14.7%,“一般”的占36%,“不喜歡”和未表態的占49.3%。將近九成的學生不喜歡歷史,更不用說什么能力。筆者認為,歷史是博大精深的,豐富多彩而有趣的,因此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探究興趣。
首先,老師要充滿熱情。從事教育工作,老師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學生,教師飽滿的熱情、充沛的精力、幽默風趣的語言,必然會帶動學生以極高的興趣投入學習。
其次,要以自己的親身體會或者考察的趣事影響學生。如可以講游歷考察某地的經過,或者發生的一些趣事。另外,還可講一些大學生徒步考察的事例,如我校2013屆畢業生白家松于2014年7月徒步穿越川藏線進行實地考察的經歷,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第三,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教師不僅要有飽滿的熱情,還應精心設計教學環節,使其藝術化,有感染力。導入課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如果導入得體就能緊扣學生心弦,調動其積極性,如采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小段視頻、詩歌朗誦、歌曲演唱、疑問創設等多種形式進行導入。有關歷史題材的電視劇、電影很多很多,只要精心制作課件,就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積極開設第二課堂,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培養他們的考察研究能力
(一)考察要有目的、有組織、有步驟
考察之前教師應精心準備,提出考察的目的、要求、內容、重點、過程等,并向學生講明,以免將考察活動變成一般的游覽而失去意義。
組織形式可以有三種,一是個體活動,即讓學生單獨進行考察;二是集體活動,即全班集體考察;三是個體與集體相結合,要求學生利用節假日單獨對當地歷史文化遺跡進行參觀考察,然后組織學生用游記、調查報告或攝影展覽的形式分專題進行集中介紹和總結。
有步驟就是考察前要有布置,考察中要有指導,考察后要有總結和檢查。無論怎樣進行地域性歷史文化遺跡的考察,都應將課內課外相結合,從而達到學習遷移,培養學生的實地考察能力。
(二)查閱資料
考察前要求學生查找相關資料,對考察的對象進行詳細了解,或者走訪當地的居民,了解相關資料。如考察古義渠國、秦直道、太子扶蘇墓等鄉土歷史材料,可查閱《寧縣志》等資料進行了解。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到,義渠戎國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國家,地理位置涉及今天的甘肅慶陽、平涼、寧夏固原一帶。多為游牧部落,各部落有族長,分散在各地山谷平原之間,以畜牧生活為主。義渠戎國都在今天慶陽市寧縣,據歷史考證,古義渠國都城多次變更,不固定一處,今天在寧縣焦村西溝、寨子河以及合水、正寧都有都城遺跡。但義渠在強盛階段、向南發展過程中,建都城于馬蓮河之濱古代寧縣城是確鑿無疑的,也就是今天的寧縣廟咀坪(《詩經》中的南崗)。廟咀坪地勢優越,三面旋空,馬蓮河、城北河、九龍河從其腳下流過,易守難攻,是建國立都的風水寶地。
(三)注意觀察遺跡的現狀,做好記錄
如對太子冢、秦直道考察。學生到達后要詳細觀察測量遺跡的高度、寬度、長度。經過的地形、記載的碑文,必要時可做攝像記錄。注意收集歷史資料、構建歷史論據。如通過對秦直道的考察,我們得知其在寧縣境內總長40.3公里,由南向北經過寧縣的龍池口、南五里墩、燒鍋梁、五里墩、蘆邑莊、吊莊、蘆堡、南桂花園、北桂花園、興隆關、兔兒腰峴、七里店、三里店,沿線共有烽燧15座、遺跡10處,經過腰峴9處、豁口3處,塹山堙谷遺跡明顯。寧縣境內的秦直道,路面平坦,線路順直,雖長滿灌木,但路跡仍清晰可見,一些腰峴路段,受地形限制,寬度僅有3~5米,而一些地形開闊地段,寬度可達30~45米,現仍可容小車通行,詳細記錄這些遺跡的現狀考察的結果,會增加歷史的真實性。
三、寫好考察報告及總結
考察結束后要求學生每人寫好一篇考察報告或者總結。力求做到調查數據準確,詳略得當,同時注意有關的年代、地點、人物。把自己的感受、想法、收獲與反思進行整理總結,對歷史現象進行初步的歸納、比較、概括。這樣一方面教會學生學會收集資料,根據資料分析問題,并且學會分析不同觀點的材料,從中有所體會,并最終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史料特別是實物史料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具有直觀性和立體性,相信實地考察的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會更為深刻。可采用個人或者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這樣學生不僅了解了當地的歷史,也學會了考察研究歷史。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研究的階段成果之一,(課題編號36922)。
參考文獻:
馬有彪.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J].學周刊,2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