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蕊
摘 要:實訓課程是中職院校的核心課程,是培養中職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幫助學生融合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的橋梁。當前中職院校的實訓課效果不理想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實訓課目標設置缺乏科學性;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積極性較低;課程評價方式和評價內容單一等是導致中職院校實訓課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中職院校;實訓課;實訓效果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8C-0030-02
由于我國職業教育起步較晚,理論體系尚不完善,對“實訓課”一詞尚未給出準確定義。即便如此,“實訓課”一詞頻頻出現在各大職業院校,充分體現出實訓課的價值。當前影響中職院校實訓效果的因素眾多,其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有:實訓課目標模糊不具體;實訓課評價方式單一,重視終結性評價,忽視過程性評價;學生作為實訓主體,素質較低,影響實訓效果等。
一、實訓課“靜態”目標模糊,難以體現專業差異
實訓目標是中職院校實訓課選擇實訓方法的依據,是評價實訓課效果的標準,是反映社會需求的信號燈,是實訓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訓目標貫穿于實訓教學的整個過程,實訓目標設置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實訓課效果。目前我國中職院校培養目標定位系統大多處于“靜態”,實訓課目標大多局限于關注學生對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忽視對中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在實際操作中,實訓教師并沒有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過多重視實訓結果,忽視實訓過程。學生只是掌握一些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沒有考慮其長遠發展,實訓目標僅局限于滿足學生當前的就業需求,沒有與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企業的人才需求結構相聯系。企業對學生專業技能的要求在變。徐國慶曾指出:“現代職業教育與社會的關系越來越密切,職業教育必須面向市場,因此,職業教育也從封閉式向開放式發展,整個培養目標定位系統也逐漸從靜態向動態轉變。”所以,在堅持系統性和發展性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動態實訓目標培養系統意義重大。其次,實訓課目標內容模糊,含義廣泛、缺乏針對性,也導致我國中職院校實訓課效果不理想。目前中職院校實訓課目標設置較為籠統,內容大、空,缺乏針對性。實訓教師難以把握實訓目標的核心內容,甚至出現同一專業的實訓教師對同一實訓課程目標理解不一致的現象,實訓目標不明確,不利于實訓教師對學生實訓效果的“監控”。在實訓教學的過程中對實訓目標不明確的學生也大有人在。在這種情況下實訓課質量令人擔憂。最后,中職院校不同專業的實訓課目標設置出現趨同現象,職業特色沒有突出,實訓目標主體沒有落實也是導致中職院校實訓課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目前部分中職院校的實訓目標并沒有從各專業特色出發,也沒能體現出不同專業對能力需求的差異,趨同現象嚴重。在實訓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觀很難被踐行。如何使中職院校實訓目標合理科學,既能反映市場對中職學生職業能力的要求又能提升中職學生的職業素養,值得我們深思。
二、實訓課考評制度缺乏合理性
合理的考評制度是實訓教學高效開展的保障,是激發學生參與實訓教學熱情的手段,是體現教育公平的手段。受傳統教育評價模式的影響,大多數中職院校仍以分數作為衡量學生的主要指標,忽視了對學生專業技能學習成果的診斷。評價學生好壞時學習成績幾乎是唯一指標,向學生傳達了理論知識比實踐知識更重要的錯誤導向,在這種不健全的考核體系下,實訓效果很難提高。當前中職院校在考評實訓課實訓效果時仍存在問題,其中在考評內容、考評主體和考評方式三方面問題最為突出。首先,考評內容單一,不利于中職學生專業技能提升。大多數中職院校實訓教師將學生重復再現所學專業技能的能力作為考核重點,側重于對學生記憶能力和模仿操作能力的考查,對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和關鍵能力的考查幾乎為零,在期末測評中職業素養知識和職業道德很少作為考評內容,單一的考評內容不利于中職學生專業技能和綜合能力的提升。此外,部分中職院校對實訓課不是很重視,在學生學業成績的綜合考評中實訓課所占的比重較小,考評內容固定單一致使中職學生在日常實訓課的實施過程中自主學習意識匱乏,缺乏學習動力。其次,考評主體單一,真實性較差?!罢鎸嵭栽u價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效的一種評價方式,是基于真實任務情境的評價,它要求學生應用必需的知識和技能完成真實情境或模擬真實情境中的某項任務,通過對學生完成任務狀況的考查達到促進學生思考問題、反思實踐、提高研究技巧的目的。高職院校學生的實訓成績通常由學生的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兩部分構成。平時成績主要由學生的出勤率和課堂表現決定,由實訓教師對學生的平時成績進行直接評分,實訓教師僅憑學生的上課表現和期末實操課成績進行評分,主觀隨意性大且難以體現公平。此外,由于實訓課的考評過程缺乏監控和必要的制度保障,實訓課考評結果相對于文化課考評結果來說真實性較低。最后,考評方式單一,缺少項目教學法。當前中職院校實訓課主要通過講授——練習的方法對學生實踐能力進行考評,很少輔助其他的教學方法,目前中職院校的實訓課上很難發現項目教學法的影子,單一的教學方法很難保證考評結果準確有效。忽視過程性評價重視終結性評價,向學生傳達了在成績考評中重復再現專業技能的能力比專業技能提升更重要的錯誤導向,成為導致中職院校實訓課低效率的原因之一。
三、實訓課在實施過程中缺乏學生“配合”
中職學生在實訓過程中處于主體地位,實訓課效果的好壞不僅與實訓教師的教有關,還與中職學生的學有關。當前中職學生素質低和職場心態不成熟是影響實訓課效果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現在:(1)中職學生缺乏對自身的正確認識。中職院校學生受社會“刻板效應”影響,缺乏對自身和所學專業的正確定位,也缺少普通高校學生應有的那份自信。部分中職學生潛意識里認為社會和教師對自己的學業成績期望較低,默認自己不如普通院校的學生優秀,在實訓教學中懷疑自己的動手能力,不敢展示自我,缺乏自信。再加上中職學生在選擇專業時大多盲目隨意,從眾心理嚴重,多數選擇當下流行的專業,而不是在認真思考自己的實際情況后作出選擇,所以在實訓教學中容易出現學生對實訓內容不感興趣或對即將實訓的內容了解甚少的情況。小野二郎曾說:“一旦你選擇好職業,就必須全心投入工作中,你必須愛自己的工作,千萬不要有怨言,你必須窮盡一生磨練技能,這就是成功的秘訣,也是讓人敬重的關鍵。”然而,當前中職學生對所學專業普遍缺少應有的執著和熱情,對實訓教學缺少正確的認知和價值判斷,在實訓教學的過程中“動腦、動手、動心”的要求難以達到,導致中職院校實訓教學效果低下。(2)中職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實踐能力差。由于中職院校的學生大多來自經濟欠發達地區,來源地廣泛,地域差距大,學生個體素質參差不齊,在實訓教學中實訓標準難以制定和執行,實踐能力普遍較低。例如,來自西北內陸地區的學生,由于當地經濟發展相對落后,政府撥給中職院校的資金有限,學校資金來源單一,教育設施不齊全,學生實踐機會有限,學生在入學前對所學的內容了解甚少,很難在入學前接觸到企業的生產設備和學校的實訓器材,所以偏遠地區的學生專項基礎普遍較差;而來自東部沿海地區的學生,由于所在地經濟比較發達,政府投入的資金較多且學校與企業聯系相對較密切,學生參加實訓的機會較多,實踐動手能力相對較強,所以中職院校面對不同地區的學生制定統一的實訓標準難度不言而喻。(3)中職學生職場心態不夠成熟,缺乏“匠人精神”。中職院校學生沒有切身體會到專業技能在工作中的地位,對實訓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很少主動參與到專業技能的實訓教學中去,也是影響實訓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隨著競爭的不斷加劇,企業對中職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企業不僅要求中職院校的學生能夠“零距離”就業,迅速適應企業的工作環境,還需具備較高的專業技能,面對企業的動態變化能隨時做出調整,具備吃苦耐勞、愛崗敬業的“匠人精神”,然而,與之矛盾的是許多中職學生對企業的嚴格要求并不了解,普遍認為實訓內容與今后就業聯系較少,危機意識淡薄。此外,由于部分中職院校對實訓教學不重視,“匠人精神”在實訓教學中很少被提及,實訓成績在學生學業成績的綜合考評中所占比重較小,也是中職學生職場心態不成熟的表現之一。
四、結束語
雖然中職院校實訓課越來越受到學生和教師的重視,實訓課效果有所好轉,但在當今就業壓力日趨嚴重的背景下,中職院校必須把實訓課作為學校的核心課程,通過實訓課的實施提升中職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實踐技能。所以,如何確定科學的實訓目標和評價方式,如何在實訓課中確保中職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中職學生的積極性,仍需探討。
參考文獻:
[1]邵亞萍,沈亞強.中職教學有效性研究綜述[J].職業教育研究,2015,(7).
[2]何文年.創新中職市場營銷教學 促進學生職業能力培養[J]. 科教文匯:中旬刊,2016,(3).
[3]孟令臣,曹曄.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隊伍抽樣調查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