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風榮
摘 要:創造性能力素質是當前高職高專生必備的潛質。在教學中,教師要從教學改革、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鼓勵學生多參與社會實踐,從而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新能力、實踐能力。
關鍵詞:能力素質;高職高專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8C-0024-01
在當前高職高專教育中,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一項很重要的課題。 如何發展學生的潛質,提高其實踐能力,是每名教職人員必須認真對待的事情。很多教育家認為,學校應讓學生盡可能地掌握基本理論知識的同時,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培養出來。對此問題,高職高專要改革素質教育,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一、教學改革
授課教育是目前我國教育教學的主要組織方式,其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大學生能力素質的培養。當前提倡素質教育,教師要加強授課內容和方法的改進。
廣闊的知識面是培養創新人才的必要條件,在教學中要加強基礎理論知識的講解,并結合專業課程設置,文理互補,增設選修課等方法,調動學生的興趣愛好,提高授課質量和效率。掌握了基本知識,并不代表有能力素質,學生只掌握了教材上的基礎知識,只會死記硬背,即使把教科書上的知識全部掌握了,也不能形成實踐能力。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傳授基礎的知識,并形成一個知識體系輸送給學生,也要啟發學生理解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和差別,讓學生有機掌握各種知識,擴寬知識面,要形成一個系統的知識結構,為其能力素質的提高搭建基礎平臺。在目前我國高校教學中,重理論教育,輕實踐教育是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教師在課程設計中,要適當增加實踐性課程的比例,如實習實訓和實驗課等,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活學活用,提高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與授課內容的有機結合,是教學質量的關鍵,也是提高學生能力素質的關鍵。目前我國高等教育仍以課堂講授為主,不便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不利于能力素質的培養。在教學時,教師不僅講授擴展內容,還應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必要的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每名學生的自身條件不一,掌握知識的難度不一樣,接受知識的態度也有差別。教師在課堂上不能針對全體學生一鍋粥式授課,應留出時間讓學生閱讀、思考、提問,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一個好的教師,不僅讓學生掌握知識,還讓學生能夠主動地提出問題并努力解決這些問題。
二、重視科研活動
如今,社會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對科學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提高高教質量是重中之重。 科研活動不僅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也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動手能力、創造性和探索欲等。學校和教學工作者應在科研方面有計劃、有步驟安排一些活動,如增設選修課,舉辦科普講座、專家講座、知識競賽,參加技能比賽等,并為學生盡量解決活動場所和實際困難等問題。這會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科學研究方法和思路,鍛煉其創造性思維和動手能力,會使學生眼界開闊。另外,這種靈活的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欲望,對所學的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在科研教學的初步研究中,讓學生盡量多寫一些教科書知識內容延伸的小論文或課題報告等,盡量避免局限于教材上的內容,有條件的學校還應讓學生進入老師的課題組開展研究活動。另外,老師布置作業時,應考慮作業的科研價值,盡量布置一些讓學生進一步深入思考,花時間和經歷去查閱文獻資料,掌握最新的動態對未來的發展方向等有初步的認識,并能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意見,這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培養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學校應把學生科研教學看作學生培養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活動場所與經費支持上給予傾斜,盡量滿足學生的合理要求,這對學生科研能力素質的培養與提高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理論聯系實際是當今大學生培養的重要環節,是理論知識應用在實際問題當中、實踐所學知識、讓學生走向社會,鍛煉培養能力素質的重要途徑。社會實踐活動區別于學校教育中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育及較為單一的校內培養模式,讓學生去面對實際問題,獨立解決問題,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發揮,對培養鍛煉學生能力素質有非常大的作用。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親身經歷社會現象,讓其獲得教材以外的寶貴知識與經驗,同時也在實踐中檢驗自己所學理論知識,并在實踐中繼續擴展知識層面。現代教育的目的是為社會服務、面向社會、走進社會。良好的實踐過程,讓學生容易接近社會,鍛煉其技能的靈活應用及實踐溝通能力,并為其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在理論教育做好的前提下,應鼓勵和引導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這是使學生獨立提高能力素質的前提條件。學校要有計劃安排學生參加實訓實踐、公益活動和業務實習等。如假期實踐,組織學生參加科技下鄉、捐書送書或科技講座等活動,讓其更自然地接近現實社會。也鼓勵學生自行組織各類科技團體,用自己所學知識為社會服務提供認知平臺,為其日后能力素質的培養與提高,搭建良好的實踐平臺。
參考文獻:
[1]陳靜.高校教學改革項目管理模式優化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8).
[2]羅福午. 教學與科學研究、工業生產的結合[J].中國建設教育,2006,(5).
[3]施菊華.構建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目標實踐教學體系的思考[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