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 要:知識是關乎每一個學生個體的生命成長與人生發展的價值問題,教育中的知識問題是一個價值問題。知識價值觀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師生共同提升對知識的認識及價值的適用。文章從對知識價值觀的現狀解析及反思出發,提出重構知識價值觀的建議:價值理念先行;挖掘課程資源;更新課程知識;改變評價體系,以期對知識價值觀的重構給予借鑒。
關鍵詞:課程知識;知識價值觀;反思;重構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8C-0070-02
在基礎教育過程中,人們對知識的理解往往更看重短暫的適用性,忽視對學生一生的影響,認為對應試教育有用的即為可學的知識。這種忽略知識的文化性、價值性與情境性等屬性的現象,使知識教育的豐富內涵受到限制,進而使受教育者的個性發展被壓制。學者們對知識價值的探索從古至今一直都未曾中斷,但對知識價值觀的系統研究寥寥無幾。知識是認識成果 , 知識觀是人對知識的態度,而知識價值觀是人們對知識使用的主觀與客觀的統一體。當然,教育是建立于知識觀的基礎之上,人們怎樣理解知識,就會有什么樣的教育。我們知道,個體的生命發展不可能憑空進行,常常需要依賴知識才能展開。據此可知,個體的存在是一種知識性存在,同時也是一種精神性的存在。知識具有提升個體生命價值和創造個體美好人生的可能。換言之,對個體潛能的開發,對個體發展需要的滿足,知識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知識價值構成個體生命的基礎性價值。學校教育中的知識學習是學生個體生命價值的推動力。
一、知識價值觀現狀解析
學校知識以狹隘的概念來講是指在一門課程中呈現與教授的知識以及制定課程內容編制的知識,課程內容是學校向學生傳遞知識的主要呈現形式。廣義來講是在學校教育中形成的信息、知識乃至文化、價值觀的人類社會積累的有價值的知識。然而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師生之間對知識價值的理解有所改觀,依據國家規定教授的課程內容,教師與學生之間通過民主平等的交往與相互解釋可以加以定義與重構知識以及知識的價值。學校教授的書本知識是死的,但我們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是活的,知識對每個人發揮的作用及價值也是不同的。個體不同的知識選擇和知識理念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個體知識體系的獨特性正是個體存在價值的體現。那么,教師和學生如何看待知識的價值觀呢?
(一)教師:“一線教師們對知識是否有價值曾有過懷疑嗎”
知識的價值是知識能夠按照人的尺度滿足不同需求的一種屬性,教師的職責在于提供給學生們應該知道的知識,這也是教師這個職業的最終價值。教師對知識價值的疑問有這樣的回答:“教師應該擁有判斷知識是否有價值的能力,對于什么知識最有價值,什么知識應知應有,既要考慮學習者的現實需要,也要考慮到他們的將來發展,還要考慮民族的未來 。”在新課改的進程中,教師的知識價值觀雖說有所改觀,但學知識為了考試為了就業的價值觀依舊存在,教師對知識價值有過懷疑,但僅僅是表層的疑慮。如此,教師更不能輕易放棄通過知識授受提升個人、教育和社會發展的責任,一旦教師的作用被突出,也就是強調學校教育的作用,這兩者都是現代教育轉型不可忽視的中堅力量。
(二)學生:“學生真的厭惡求知,反感學習課程知識嗎”
亞里士多德早在其著作《形而上學》一書中有過這樣的回答:“求知是人的本性。”事實的確如此,也許對于兒童的“十萬個為什么”我們早有領教,并且自己也是經歷了這樣的成長,這正說明兒童樂于求知。對冒著風險在課堂上偷偷看小說的學生來說,偷看何嘗不是一種樂于求知的表現呢?從這個意義上看,學生是樂于求知的,他們的厭學絕不是厭惡對學習行為本身的求知。另外,學生厭惡課程知識嗎?按照我們習以為常的推理,似乎學生厭惡的是課程知識,對于看小說的那些學生來說,課外知識比課程知識更有吸引力嗎?我想這種想法是正確的。通過這兩個問題的探討可以看出,學生不是沒有學習知識的興趣,而是討厭這種固定不變的、學校要求學習的課程知識。
二、知識價值觀的反思
我們知道,學生是教育的對象,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的、不斷內化汲取養分的過程,最終將知識以外顯的方式進行直觀的展現。可以說,學生與知識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那么,知識是否滿足了學生的需要呢?這是值得教育者深入考慮的問題。我們處在知識爆炸時代,有大量的知識充斥著我們大腦,知識的無限性與人的生命的有限性是否存在矛盾呢?這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對課程知識的選擇陷入了困惑。“什么知識最有教育價值”也成為學校課程改革進程中需關注及解決的價值核心問題。
(一)國家課程政策積極引領與倡導,但并未觸及知識價值觀本質
自從2001年我國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全國推行以來,至今已有十幾個年頭。但是隨著改革熱情逐漸冷卻,學者與老師們開始探索并回歸理性和傳統。雖說這次課程改革對我國教育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并沒有達到人們的預期效果。課程改革的核心是選擇、設置和傳遞知識的問題,這些問題的核心是被人們忽視的課程知識價值觀問題。這與學校對課程知識價值觀模糊不清有關,更重要的是和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有一定的關系。王道俊先生認為,知識的教育價值“實質上指的是知識對學生個性素質的發展可能起什么積極作用”,或者說,知識的教育價值是指知識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有什么積極作用。然而對于什么知識最有教育價值的問題,課程改革的文本中并未觸及。
(二)傳統知識價值觀過于成人本位,學生本位執行力度不夠
傳統知識價值觀強調服從與順從,受尊卑分明的觀念的影響,使得知識的價值被限制、被壓抑。在新課程改革的課程總目標中滲透著為社會培養人才,社會本位的思想,其具體目標中指出要尊重學生的興趣及學會學習、學會思考的能力及態度的養成等,但在教學中,雖然較素質教育開展以前稍有改觀,但是由于我國應試教育的深入人心,如果不是考試所需的知識,教師不教,學生也不學,只要是應試所要的知識,師生就重視教與學,可見其應試取向的知識價值觀并未得到改觀。另外,中國的基礎教育在很多情況下,是把童年生活與成年后的人生完全對立起來。當然,知識最應該擁有的價值觀在于它的發展性,不僅應該滿足學生當下的生存、生活與個性成長需求,也應該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三)功利主義知識價值觀盛行
在教育領域以科學知識為中心的思想依舊存在,升學、找工作、賺錢的教育目的依然無形中影響著教育的發展走向以及課程知識選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學校課程知識價值觀,以培養人才為導向,以應試教育為主,學校課程知識價值逐漸趨向于以考試為主。尤其是在中小學中,對學生未來工作無用或高考不考的知識,往往不被教師和學生重視。然而,我國的基礎教育教給學生的知識相對來說是不少于西方國家的,但我們培養的高科技人才并未顯示出優勢,我們的學生在學校學了太多的知識,而在實際生活中經常束手無策,原因之一是我們一直沒能解決好教什么和學什么的問題,即什么知識最有價值這個關鍵問題。
三、知識價值觀的重構
要重構知識價值觀首先要明白知識的本質、來源、存在形式以及辨別標準。為了能構建一種全新的課程知識價值觀,我們有必要對我國現階段基礎教育課程知識價值取向進行反思,以作為構建一種新的課程知識價值觀起點。
(一)價值理念先行,改變傳統教育觀念
如今知識更新速度加快,知識爆炸帶來了知識的老化,新知識不斷出現,取代了過去的一些舊知識。知識數量上的激增、知識門類的增加,使人們越來越清晰地感覺到人類面對浩瀚的知識海洋的無力感,因為知識對每一個個體而言是無限的。選擇什么知識,擁有怎樣的先進知識價值理念是現代社會教育面臨的重要問題。另外,教育要改變傳統觀念,要尊重教育的本質,即使人成為“人”。構建新的知識教育體系,主張教育要切合兒童當前生活的興趣與需要,關注學生當前學習生活。因此,改變“為學生未來生活作準備”的傳統教育觀念,是構建學生快樂知識價值觀的前提和基礎。
(二)挖掘課程資源,幫助教師與學生樹立正確知識價值觀
教育的目的除了傳遞知識,還要傳遞價值觀。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課程的目標很清晰地提出要加強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教育作用是價值觀的形成發展階段重要的推動力量。在新課程改革初期,為了讓一線的教師快速理解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及其價值觀,首先要對所有地教師進行通識培訓,使沒有參與課程改革方案制定的老師們也快速了解課程改革有關價值觀的問題,使一線老師、學校管理者、課程專家學者對新課程有共同的認識,也就有了共同的價值觀,也就有了全國上下轟轟烈烈課程改革的局面。在教學實踐中,學校要盡量多地通過校本課程開發形式挖掘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求。
(三)擁有發展的動態觀念,更新課程知識
什么知識最有價值不是一個簡單的回答教什么具體知識的問題,而是一個回答什么知識更有價值的問題,不是在具體知識間進行價值對比的問題,而是從認識知識總體上的價值觀的問題。要想構建一種理論,必須有實踐的支撐與檢驗,知識價值觀亦如此。作為課程知識價值觀的具體反映,學校的課程知識必須有所變化。首先,不斷更新課程知識,祛除舊知識、偽知識、價值不大的知識。其次,學生感興趣的知識不斷增加,有了興趣的學生,知識接受過程的負擔就會減輕;再次,重視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或教師在教學中生成的知識。生成知識,是容易被學習和接受的,是與學生沒有距離的直接知識。最后,增加鍛煉實踐動手能力的知識,動手也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一種方式,實踐是知識學習的必然途徑。
(四)通過評價體系的改革,對接知識價值觀的改觀
在基礎教育的實踐中,以應試為導向評價教育教學依然存在,也就是被師生高度關注的能夠幫助學生取得高分的知識,并使學生必須學習并學好的知識,其他的知識都處于次之、甚至忽略的地位。考試的知識大都以課本為主,存在的一種比較嚴重的現狀在于教材以外的知識不是考試或評價的內容。師生以“教材為本”的課程觀念占統治地位,并具有極高的統領地位。這種課程知識本位的觀念不根除,要想構建新的課程體系只是紙上談兵。要想改變現行的課程體系,應以學生喜歡上學、學生樂于求知、教師樂于工作、師生關系融洽為主要評價指標,以滿足學生正當需要為目的構建新的課程體系。
基金項目:本文獲得湖北中小學素質教育研究中心開放基金課題資助。
參考文獻:
[1]陳鐵成.現代課程知識價值觀的反思與重構[D].吉林:東北師范大學,2013.
[2]潘光旦.父母教育與優生.潘光旦文集(第8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3]王道俊.知識的教育價值及其實現方式問題初探——兼談對杜威教育思想的某些認識[J].課程·教材·教法,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