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亞軍
摘 要:鉗工技能是職業學校機電專業學生必備的專業技能,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工種之一。通過對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教學做合一”的剖析,運用到實踐中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責任在于教學生會學。學生“會學”是指學生懂得自己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能自主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只是重結果,還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本文在“教學做合一”的理念基礎上對鉗工的教學模式做了探索,希望能對職業教育工作者提供幫助。
關鍵詞:教學做合一;鉗工;技能訓練;構架探索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8C-0084-02
“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為教,學也不成為學。”陶行知先生的這句教育名言,是對他倡導的生活教育理論最好的解釋。隨著我國工業的發展,鉗工的需求量增長,但是現在教育模式下培養出的鉗工往往缺乏創新能力,鉗工實踐操作能力跟不上時代發展,主要的問題有:1.學生的基礎比較差,學生對理論課的學習態度不端正,多缺乏學習興趣,而且自我控制能力較弱。2.學生思想上存在問題,總是覺得臟、累,實習強度大,因而工作消極,存在厭學情緒。3.師資力量不足,鉗工實習指導教師,特別是同時具備相當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的鉗工專業師資不足。 在新的時代,應該培養創新型人才,在倡導“教學做合一”的前提下,我們如何構架鉗工技能訓練課程呢?
一、完善實訓場所,強化師資隊伍
鉗工教學應該轉變傳統教育輕經驗重理論的做法,以技能培訓為核心,體現生活實際情況,讓學生在應對各種情況時顯得游刃有余。為此,學校應該打造一支德高技強的專業教師隊伍。比如,請一些企業一線的優秀鉗工對學生進行操作技能的訓練或者讓一些教師進入企業一線從事相關工作積累經驗,增強能力,從而達到以老帶新的目的。教師實際操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操作技能,對教師應該進行實訓能力的培養,這樣才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讓學生多到企業、工廠實習培訓,按企業的管理方式和操作模式鍛煉學生的適應能力,增強學生的職業素養,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使他們更能適應現代社會企業對技術工人的要求。 另一方面,應該建立專業的實訓場地,這種場地應該具備教室和車間的雙重性質,是一個擁有各類機械設備和多媒體教學設施的場地,場地周圍應有一些大教室,這樣學生便可以隨時進行理論學習和技能實訓,而且兩個場地之間互不干擾,相當實用。在此過程中應該注意氣氛的營造,讓“教學做合一”真正實現。
二、學會自主學習,探索操作難點
知識是無限的,只有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才能讓學生終生受益。因此學法指導在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鉗工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技能課,主要是通過“做”來提高學生技能。鉗工培養的是生產一線從事鉗工加工的具有現代科學知識的新型勞動者。因此,必須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那么在實際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掌握這門手藝?有種類似“題海戰術”的訓練方式,學生在“題海”中無限制作戰,在短期發揮了一些作用,學生很快就能掌握鉗工的基本技能。但是這種機械重復的,沒有創造性的訓練扼殺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出來的學生雖擁有多種技能,但是很少有創造力。在科技時代,如果我們只懂得復制別人的東西,那么我們永遠也無法走到世界的前列。陶行知說要解放學生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因此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應該解放學生的手腳,放飛他們的思想,讓其有活動的空間。而我們作為老師應該把時間放在備課上,除了備教法,還要注重備學法。學生會了的不教,多安排學生進行自主訓練,注重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能舉一反三、靈活運用,學生學得輕松,教師也教得開心。
三、采用項目教學,深化教學做合一
因為不同的學生基礎和接受能力不一樣,上好鉗工技能訓練課的重點之一就是教法設計。教師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隨著新課改的實施,鉗工技能訓練教學中常采用項目教學法。由于鉗工中訓練的項目比較多,教師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結合項目的典型性,確定合理的項目,師生在共同實施項目中進行教學活動,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自覺地進行知識的建構。比如,在學習鉆床使用方法以及擴、鉸、锪、攻套螺紋方法時,可設計“六方螺母”這個項目課題,教師可以引導、幫助學生理解項目任務,將此項目分解成三個任務:六角體的加工、鉆頭的刃磨以及鉆孔和孔加工。學生可小組合作,制定工作計劃。在任務實施時,可采用任務要求說明——學生做,老師巡視指導——講解示范——訓練糾正——師生共評的方式教學,更有利于學生在“做”中學,學習如何完成任務、與人合作、解決實際問題,這些能力是將來走上工作崗位必不可少的。在實際執行過程中要注意兼顧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比如,創建學習小組,將擅長不同項目的學生組合起來,以求取長補短,最后由教師或者專業鉗工做出說明指導,各個小組和專業鉗工共同進行評價,這樣能夠取長補短,最大限度地彌補學生的不足,也能教會學生如何解決實際問題。
四、因材施教,提高教學效果
陶行知先生指出:“活的鄉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學做合一;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做。”萊布尼茨說:“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事物是存在差異性的,如果我們用同一種方法對待不同的學生,那么收到的效果將不盡如人意,后進生也是這樣產生的。其實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古代就有,我國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實行“因材施教”,基礎就是對學生的充分了解。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他認識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視“知”學生,認真分析學生個性,甚至只用一個字即可準確地概括,足見其備學生之細致認真。在教學上老師如充分了解學生之“材”,才能因其“材”而施教。如果在教學上缺乏了這個必備的前提,根本談不上“因材施教”。但在實踐中很多老師都誤以為備課就是備教材、備教案,甚少備學生,不了解學生的個性差別,千篇一律地灌輸知識,進行一模一樣的批量生產式的操作訓練,至于哪些學生能接受,哪些學生不能接受,學生接受多少,很多教師不去考慮,這會造成學生學習效果大打折扣。教師應該了解學生的操作熟練程度,然后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因材施教,進行具有針對性的專業訓練,在訓練中應該模擬生活中或者工作中常見的各類情況,讓學生有更深刻的印象,方能起到教學效果。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和“學”都是在生活中進行的,主張“教學做合一”,手腦并用。教師必須熟悉與鉗工相關的其他專業基礎課程和其他學科的知識,這樣才能更好地組織和安排教學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才能游刃有余。可以說,只有結合各個方面讓教師轉變,才能實現“教學做合一”。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工業的發展速度一直居高不下,現在推行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能夠培養出更多的,適合新時代的創新型鉗工技術人才,為我國的發展提供足夠的人才儲備,也能讓現在眾多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具有更強的能力,更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這需要職業教育工作者付出更多的努力進行探究,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足夠的人才,為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林彬.鉗工技能訓練課教學模式及方法探討[J].西北職教,2006,(10).
[2]張晶.《鉗工工藝與技能訓練》課程中理實一體化教學[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09,(10).
[3]李健生.鉗工工藝與技能訓練課程實習教學改革初探[J].職業,2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