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漢強
積極投身供給側改革推進現代農業深度發展
■張漢強
在“十三五”開局之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適應經濟新常態的重要戰略舉措,必將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實現深刻轉型發展。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和“四化同步”的短腿,黨和國家對農業供給側改革也作出了部署,提出新的要求。社會各界也對農業供給側改革給出很多闡述。光明食品集團現代農業作為上海國有企業農業的代表,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充分發揮企業市場主體活力,主動適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抓住機遇,統籌謀劃,深入推進現代農業深度發展,努力獲得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紅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完善農業生產結構和產品結構,以科技為支撐走內涵式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以健全市場機制為目標改革完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以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為抓手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指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農產品消費結構升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農業競爭力的迫切需要,是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迫切需要,是改善生態環境的迫切需要。具體到光明食品集團就是要以服務上海城市轉型升級為著眼點,以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拓展農業功能為重點,按照“光明食品集團要成為上海城市居民主副食品供應的底板,成為安全、優質食品的標桿,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跨國食品控股集團”新的戰略使命和戰略愿景,始終就是圍繞保障供給這一根本目標任務,努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業系和經營體系,提高全要素生產效率,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展服務城市功能,承擔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和發揮現代農業的示范帶動作用。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任務就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目的就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
(一)供給側改革既要著手供應端,更要著眼需求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關鍵還是為了更好地滿足消費需求。上海是特大型消費城市,“十三五”期間上海將全面提升產業能級和服務功能,邁向更優的經濟結構和更高的發展水平。上海農業不再是傳統農業發展模式,一切要圍繞城市功能服務。上海城市第三產業高度發達,2015年超過60%,土地和勞動力的稀缺決定了上海農業特別是城郊型農業要走生態化、裝備化、產業化、品牌化、服務化發展道路,充分體現出立體、生態、高效功能。
(二)供給側改革既要著眼當前,更要放眼長遠
需求側管理帶有一定的短期性,供給側管理一定是帶有長期性的,更多的事情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我們一定要尊重農業自身的發展規律,加強頂層設計,從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出發,系統性解決發展難題。
(三)供給側改革既是政府的事,更是企業的事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宏觀層面看主要是政府的事,但在微觀層面主要是企業的事。企業是市場的主體,必須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找準自己的位置,順應時代的發展,堅持內涵和外延式發展并重,不斷增強企業的內生動力、發展活力和整體實力。當然,農業的發展也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因此,要堅持開放融合發展,積極爭取政府的支持。
抓住“殷實農場”建設一個核心,構建“科技創新”和“食品安全”二個體系,實施“沃土計劃”、“融合發展”和“走出去”三個戰略。
(一)牢牢抓住“殷實農場”建設核心,提升光明食品集團現代農業戰略地位
國有農場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為承擔國家使命而建立的,作為上海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上海的基本農產品供給、知青安置、社會穩定作出了巨大貢獻,得到政府和社會廣泛肯定。在新的形勢下,農場具有廣闊的空間和獨特的資源。光明食品集團正在推進以“產業先進、環境優美、生活優越”為標志的“殷實農場”建設,這將是一次產業結構的大調整、農場價值的大提升、人居環境的大改善、地方融合的大發展及員工收入的大提高。
1.全力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扎實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堅持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發展,高起點夯實農業基礎,著力推進種源、裝備、智能、創意農業發展,著力提高農業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農業效益,形成與都市休閑農業相得益彰的格局。整體開發農場存量資產,做好引智引資、“騰籠換鳥”文章,建設先進制造園區、農產品加工園區、食品產業園區、物流園區等,提高農產品加工水平,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提升配套服務城市轉型升級水平。要把農業田園化、工廠化、裝備化、產業化與教育、休閑、養老、娛樂有機結合起來,拓展農業服務都市生活的功能。
2.全面推進生態環境建設,大力發展農業生態旅游。環境也是生產力。要堅持環境優先戰略,充分考慮環境承載力,體現農場特色,整體規劃,推進農、林、水、岸、房、路、產業基地(園)等合理布局,協同發展,加強農田種植和林網建設景觀布局設計,形成協調、優美、獨特的農場田園風貌。堅持高起點規劃設計、高水平開發,充分挖掘、整合、提升農場特色資源,板塊化、集群化、主題化發展創意農業、農業旅游、養生休閑、健康養老、體驗消費產業,積極開發休閑農莊、鄉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駕露營、戶外運動等休閑度假產品,加快形成具有光明特色的健康休閑時尚生活大產業,創建光明都市農業旅游大品牌,成為市民休閑旅游、養生養老的重要選擇。
3.以人為本,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現代農業的發展關鍵還是靠人。樹立發展以人為本、發展成果造福全體職工的發展理念,完善產業反哺農場機制,穩步提高農場職工收入水平,不斷提高農場職工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讓農場人員有更多獲得感。深化校企合作,優化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大學生成長成才通道,積極探索引進產業和項目的同時引進優秀團隊的人才集聚模式。建立市場化薪酬體系,提高一線崗位和專技崗位待遇,探索股權激勵、成果入股、激勵基金、專項獎勵等方式,激發關鍵人才的創新創業動力,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二)努力構建光明食品集團優質農產品安全生產標準體系,樹立光明食品品牌形象
農產品安全是“產出來的”也是“管出來的”。我們要通過互聯網、大數據、云平臺、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的應用,進一步推進糧食、蔬菜、生豬、奶牛、水產、花卉等產業體系建設,積極發展農資供應、生產服務、農林工程、農產品加工、農產品銷售等現代農業服務業的發展,加強糧食、蔬菜以及畜禽水產品的加工、倉儲、物流、智能化管理體系建設,構建產前、產中、產后全程可追溯體系,打造光明農產品質量標準,樹立光明食品品牌形象。
(三)努力構建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打造現代農業核心競爭力
無論是種植業還是養殖業,一旦插上科技的翅膀就會高遠放飛。光明食品集團始終致力科技創新,現有國家級創新平臺5家、省級創新平臺17家、3家院士工作站和3家博士后工作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5家。我們要繼續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建設,建立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平臺,打造一支專業化的創新隊伍。建設一批省級、國家級資質的科技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院士專家工作站和農場技術帶頭人工作室等研發機構,培育一批具有行業競爭優勢的創新企業。加強種源農業的研發推廣和“育繁推”一體化種業龍頭企業建設。
(四)實施“沃土計劃”戰略,厚植光明食品集團現代農業發展潛力
土地是農業的載體,是最寶貴的資源。只有好的土地才能生產出好的農產品。我們要科學方法涵養土地,為后人留下一片沃土。要按照土地承載力要求進一步優化布局農業產業,推進標準化生態畜禽水產養殖場建設,扎實推進種養結合,實現畜糞尿資源化利用,堅決杜絕不規范養殖和違法排放行為。扎實推進農業環保行動計劃,嚴格控制化學投入品的投入,通過輪茬、種植綠肥、休耕等多種方式讓土地得到休養。實施農場環境保護與水土氣污染整治行動計劃,做好綠色防控技術推廣、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化肥農藥減量等工作。促進種植業、糧食和飼料加工、養殖業、微生物業、秸稈飼料綜合利用、林業等聯動發展,構建立體型農業循環經濟。
(五)實施“融合發展”戰略,提升光明食品集團現代農業集聚與輻射能力
農業已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是生產、生態和生活高度融合的產業,具有從產品-產業-第六產業的疊加和乘數效應。農場的發展離不開當地政府的支持,要主動融入農場所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積極爭取地方政府對農場區域規劃新市鎮建設、產業布局戰略性調整的政策支持,強化農場區域配套能力建設,繁榮農場經濟,在引領產業升級、生態環保、稅收貢獻、增加就業、促進“三農”發展等方面為當地多做貢獻。要抓住國家鼓勵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機遇,利用農場產業、模式、科技、人才等優勢,積極開展與市郊、外省市的合作,輻射帶動周邊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
(六)實施“走出去”戰略,拓展光明食品集團現代農業發展空間
農業“走出去”是大勢所趨。截至2015年底,光明食品集團先后成功并購了新西蘭新萊特乳業公司、澳大利亞瑪納森食品公司,法國DIVA波爾多葡萄酒公司、英國維多麥食品公司、香港萬安凍品物流銷售公司、意大利Salov橄欖油公司、以色列特魯瓦乳品公司、西班牙米蓋爾食品分銷公司等8家海外企業。要把握農業全球化趨勢,抓住國家政策聚焦的良機,以開發利用海外優勢資源,著眼長遠發展,有效利用國際農業市場,深度融合海外食品和農產品生產、加工、物流、營銷及貿易產業鏈,完善農業國際化戰略布局,提高農業對外合作質量及效益,為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推進農業現代化作出貢獻。□

(作者系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