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敏芳
三產融合促發展村強民富展新顏
——太倉市城廂鎮東林村集體經濟轉型發展紀實
■錢敏芳
城廂鎮東林村位于太倉城區北端,南起蘇昆太高速公路,西鄰半涇河,北越楊林塘,東枕石浦塘,村域面積7平方公里,現有農戶765戶、人口2985人,耕地面積4411畝。2007年,東林村緊緊抓住太倉北部新城區開發建設契機,加快城鄉發展一體化進程,農民居住向明星二園和東林佳苑集中,農村企業向城鎮工業園區集中。農戶搬遷入住小區后,對騰出的高低不平的宅基地和分布在河道縱橫交叉中的農田進行整治改造,建成了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
面對村域面貌發生巨大變化的新東林,在努力做好農民動遷安置和農村新型社區規范管理的同時,如何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資源,發展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增進民生福祉,擺上了東林村黨委一班人的議事日程。經過反復調研、醞釀,2010年5月,東林村決定以集體自主經營方式創辦合作農場,走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6年來,東林村依托合作農場這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新發展理念和思路,瞄準現代農業發展方向,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重點,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并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延伸農業產業鏈、價值鏈,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旅游農業,推進三次產業協調發展,集體經營效益明顯提升,農民收入持續增加,成功走出了一條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助推集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新路徑。2015年,東林村村級穩定性收入2142萬元,其中來自農業方面的經營收入高達1350萬元,占整個村級穩定性收入的60%以上。
東林村集體經濟成功轉型發展,主要得益于三個“堅持”、三個“注重”。
立足本村實際情況,結合土地利用規劃、鎮村布局規劃和農業產業發展規劃要求,科學編制東林村發展規劃。規劃確定了太沙路以東、楊林塘以北的原姚灣村區域1400畝土地為現代農業發展片區,并確立了該片區“空間布局合理、設施先進完備、管理科學高效、生產綠色生態、資源循環利用、產業融合發展”的功能定位。合作農場圍繞農業現代化發展目標,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探索發展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農業新模式,形成了“豬、羊—肥—稻、果循環”、“富硒農產品一體化循環”、“生態種養復合循環”三條生態循環農業產業鏈,農業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得到了同步提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提升農業綜合價值,發展與生態循環農業相關聯的二、三產業。2014年5月,東林村組建了金倉湖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資4000萬元,以合資控股的形式與其他所有制經濟合作,發展農村混合所有制經濟,并按照公司制的規程操作運行。目前,該公司投資建設的生態養殖場年出欄育肥羊3萬頭、種羊5千頭;食品加工中心年屠宰量20萬頭,“牽羊人”牌羊肉制品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秸稈飼料加工廠已進入設備安裝調試階段,投產后將填補國內工廠化生產秸稈發酵飼料的空白;有機發酵肥廠已竣工交付使用,年產有機發酵羊糞肥6000噸。同時,依托農業發展片區良好的資源稟賦條件,積極推進農產品展銷、林果采摘、開心農場、休閑垂釣、農耕體驗、特色餐飲等農業旅游精品項目,吸引城市居民游玩、消費。2015年,合作農場接待游客約1.1萬人次,農業旅游收入超300萬元。目前,東林村已呈現出一、二、三產業互促互動、相互滲透、融合發展的新格局。
在城鄉發展一體化進程中,東林村加快推進“三集中”,到2009年底,所有農戶都搬遷入住環境優美的農村新型社區,騰出的1400畝耕地面臨著“誰來種地”、“怎樣種地和種好地”等難題。為了把土地資源牢牢掌控在集體手中,以改善生態環境,減少無效投入,推進農業規模經營,兼顧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由東林村、東林勞務合作社和東林農機專業合作社聯合發起,組建了東林合作農場。合作農場采取“大承包、小包干”生產經營方式、“成本核算、績效掛鉤”考核辦法和“固定用工與農忙季節勞務補充”用工形式,在生產經營、管理用工、收益分配等方面創出了新模式、建立了新機制,極大地調動了各方積極性,較好地破解了土地、資金、勞動力、市場營銷等資源要素的瓶頸制約。同時,合作農場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充分激發農村經濟發展活力。加強先進技術推廣應用。合作農場與多家科研單位、農業大專院校合作,建立產學研基地,研究制訂了一系列集產地環境、生產過程、產品質量、品牌包裝、廢棄物利用、經營服務于一體的標準體系和技術規范,使農業科技涵蓋到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合作農場從提高操作技能和提升管理水平入手,培養了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青壯年勞力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為合作農場持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儲備。加強項目建設與管理。合作農場每年推進一批建設項目,項目的規劃設計、成本核算、進度跟蹤、質量監督、政策資金爭取等都落實專人負責,進行專項管理,從而確保每個項目投資方向準確、建設過程順利、營運成效明顯。加強農業物質裝備投入。合作農場投資1000多萬元從韓國引進秸稈收儲設備10臺套,稻麥秸稈實現摟草、打捆、青貯包膜全程機械化。目前,合作農場擁有農業機械設備總量200多臺套,糧食種植、植保、收割、加工、儲藏、包裝實現全程機械化,農作物秸稈循環再利用率、豬羊糞廢棄物無害化處理率均達到100%,合作農場實現了人均種地120畝的發展目標。

東林合作農場探索發展新模式,建立生產經營新機制,通過集體自主經營方式,組織本村農民一起參與到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全過程,讓農民和集體共同分享農業生產、加工、儲藏、流通、服務等各個環節的增值收益,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集體經濟發展。東林合作農場、東林勞務合作社、東林聯發工業園和金倉湖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都成為了東林村強村富民的有效載體和平臺。為鞏固發展成果,放大發展優勢,2014年,東林村實施了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將集體資產折股量化到本集體經濟組織所有成員,賦予了農民充分而有保障的股份權能,建立起村集體經濟組織與農民之間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促使農民對收益分配的意識更加強化,對村干部帶領發展集體經濟形成倒逼壓力,從而進一步激發了集體經濟發展活力,有力地促進了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和集體經濟健康發展。2015年,東林村社區股份合作社股份分紅總額40萬元,福利分配180萬元,戶均增收2875元,改革發展成果與民共享。□
(作者單位:中共太倉市委農村工作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