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九芳
摘 要:從推進濰坊濱海區產城融合發展建設的角度出發,結合對濰坊市濱海區發展示范區建設的現實意義的思考,從建設基礎設施、創新產業發展、積淀生態文化、打造智慧城市四個方面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濰坊濱海區;產城融合;示范區建設;思考與建議
目前我國經濟已經脫離高速增長的“舊常態”過渡到向中高速發展的“新常態”時期,產城融合就是在此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一種適應經濟新常態的發展思路,即做到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產城融合。城市是依托、產業是支撐,互為依存、互為支持、互相促進,兩者的協調發展不斷提升著區域經濟總量,推動著城市向更高層次發展。如果忽略了這兩者的關系,單一地追求其中一方面,不是城市成為空城,就是產業因城消亡,無論古今中外,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鄂爾多斯的康巴什新區,巨額資本的涌入催生了一場城市建設熱潮,由于忽略了產業的發展,城市建設入住率不到10%,成為了名符其實的“空城”。同樣,一個產業如果沒有城市作依托,永遠也發展不起來,底特律是美國曾經的汽車之城,由于一味發展產業,忽視了城市建設的的同步提升,基礎設施落后、城市管理混亂,人口大量流失,導致汽車產業陸續遷出,美國的汽車工業最終徹底拋棄了底特律。從這些例子不難看出,產業與城市協同并進、相輔相成、良性互動、融合發展,才是當今世界城市建設和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和整體潮流。
產城融合也是我們濰坊市濱海區新常態發展的必然要求,2008年成立濱海經濟開發區,2013年市委、市政府作出舉全市之力突破濱海的決定,2015年以來,市委、市政府由集中突破濱海轉為常態建設海洋經濟新區,濱海區初步形成了圍繞七大片區,以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為依托的現代城市發展體系。從濱海的發展過程不難看出,濱海城市的發展過程,就是產城融合發展的過程。要實現城市的發展,就是要牢牢把握以城市基礎建設為依托、創新產業發展為支撐,以優化空間布局和建設生態文化為目的,促進濱海區產城空間和功能全方位融合,從而促進城市的協調發展。
一、對濰坊濱海區發展示范區建設的現實意義的思考
濱海示范區位于濰坊市北部沿海區域、萊州灣南岸,北臨京津冀,東與中韓自貿區,北與蒙俄經濟走廊相連,南接長江經濟帶,位置優越,是一帶一路的重要銜接點。在示范區開展產城融合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加快職工和居民城市化
城市的核心是人,產城融合,就是要實現人的城市化。濱海的產城融合,要緊緊圍繞“人”這個核心,統籌把握、大膽探索、積極創新、一體推進。濱海區在發展過程中以良好的發展潛力和發展優勢必定吸引眾多外地企業、人口進駐濱海,通過產城融合過程中城市建設的推進,城市功能的完善,企業職工就會充滿激情和向往,就地安居樂業進而投資興業,從而加快城市化進程。為實現2020年濱海區75%城鎮化率的引導性目標努力。
2.保持經濟持續增長的高水平
濱海區經濟的發展水平多年來一直高于全市的平均水平,從1958羊口鹽場的建設奠定了濰坊鹽業發展的基礎,到1986年建設濰坊純堿廠實現了海洋化工產業的發展,再到1995年成立濰坊海洋化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開展大規模養殖和鹽業生產。20多年來發展迅速,在此發展的基礎上加快產城融合,會進一步促進工業的轉方式、調結構進而通過技術創新達到繼續保持經濟增長的高水平。力爭完成濱海示范區2020年經濟實力引導型指標GDP總量625億元、人均GDP16億元、經濟效益引導型指標第三產業占GDP比重40%以及第二產業控制性指標60%的發展目標。
3.推動國家整體經濟戰略實施
濱海新區開發開放、京津冀協同發展、一帶一路、自貿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是“十三五”期間經濟發展的五大國家戰略。而濰坊市濱海示范區是環渤海經濟圈的重要區域,示范區的經濟發展直接關系到環渤海區域經濟的發展進而影響到國家戰略的實施,通過產城融合改善和提升渤海南岸地區產業和城市發展環境,促進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為推動國家整體經濟戰略的實施起到重要的銜接作用。
4.實現生態環境與城市發展的協調統一
濱海區發展示范區建設過程中必定要有針對性的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和各類生活服務設施建設,優化水資源和綠地資源以提高生態環境質量,進而完善和提升城市教育、文化以及娛樂等城市功能,從而實現生態環境與城市發展的協調統一。
二、推進產城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的建議
濱海示范區作為“藍黃”戰略確定的“四區”之一,加快發展海洋經濟新區、建設現代化海洋新城,必須要走產城融合、均衡發展的路子,現階段如何推進濱海新區產城融合發展,加快建設產城融合示范區,筆者從建設基礎設施、創新產業發展、積淀生態文化、打造智慧城市四個方面進行了以下預想和建議:
1.建設基礎設施,優化濱海城市布局
基礎設施的建設包括交通設施、供電設施、燃氣、熱力、水利、教育、衛生、醫療、文化、娛樂等很多方面。
建設產城融合示范區,關鍵是在基礎設施的建設方面精準施策、集中力量、齊心協力、合力推進。開發建設,規劃先行,濱海開發建設應高點規劃、一步到位。因為濱海區是在鹽堿地上建新城,必須高標準做好城市規劃,無論是總體規劃、控制性規劃還是項目單體設計,都要一步到位,既符合當前實際又要著眼長遠發展,如果規劃不具備超前性,就難以擺脫“今天建明天拆”的被動局面。要及時開展《開發區總體規劃實施情況評估》和《開發區總體規劃(2016-2030)》確保城市規劃自起步就與世界同步。既要搞好總體規劃與專業規劃的銜接、各專業規劃之間的銜接,又要搞好城市規劃與經濟、社會、科技和文化等發展規劃的協調。規劃要符合濱海實際,體現海洋特色,展現現代氣息。要有濱海的獨特個性,該有城市的地方要規劃城市,該有漁村的地方要規劃漁村,防止千篇一律。打造具有濱海特色的魅力水城,要立足濱海、放眼世界,有國際視野、世界眼光,把濱海放到全市建設海洋經濟新區的高度來推動,放到國家戰略大局中來把握,放到世界發展大格局中來謀劃,把海洋開發與濱海陸地空間的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相結合,構建海陸開放型開發格局。統籌海陸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海陸產業綜合體系建設、海陸交通基礎設施完善和海陸生態環境保護,促進海洋經濟、沿海陸域經濟與陸域經濟之間的良性互動,提升濱海地區核心競爭力,形成資源合理利用、空間有效開發、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良好局面。最大程度優化濱海城市布局。
2.創新產業發展,推動濱海城市大發展
產業發展對城市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城市化的主體就是兩個方面:人和產業。影響城市發展的關鍵要素包括產業結構的非農化轉化與發展、經濟要素的流動與聚集、相關的制度安排與創新。農業發展給城市化提供基礎動力,工業化是城市發展的核心動力,而第三產業發展給城市化以后續動力。
產業發展是產城融合的重要基礎,有產業支撐的新城,才能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聚集更多的人氣。濱海示范區早已形成了以海洋動力裝備、海洋化工、海洋生物醫藥、海洋能源、海港經濟為主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但由于歷史原因,化工產業占比大、一定比例地存在落后產能,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成為濱海的產業短板。因此首先要著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壯大相對占優勢的的現有產業,例如可以運用信息化手段改造提升現有海洋動力裝備、海洋生物醫藥等優勢產業。整合淘汰落后產能,著力加快引進大項目、高端項目和新興產業項目,著力補齊現代服務業產業短板、實現生產性服務業全產業鏈如臨港物流和職業教育、生活性服務業全覆蓋。要把現代服務業提升作為產業提升的重中之重,重點發展現代商貿、科教服務、濱海旅游、現代商貿、現代物流、現代金融等現代服務業。依托港口優勢,發揮腹地農產品、漁業和冷鏈物流優勢,打造大物流產業格局;依托旅游度假區活力,推進以項目建設為核心的旅游品質提升,打造大旅游產業格局;依托良好的現代海洋產業基礎加快催生金融保險業發展,打造大金融產業格局。培育信息技術、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戰略性信息產業。
3.積淀生態文化,彰顯濱海城市魅力
生態文化是人類的文化積淀,是由特定的民族或地區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倫理道德等文化因素構成的具有獨立特征的結構和功能的文化體系,是代代沿襲傳承下來的針對生態資源進行合理攝取、利用和保護,以致能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可持續發展的知識和經驗等文化積淀。文化成就城市,沒有文化的城市是一座沒有靈魂的城市,濱海區已有的生態文化就是“漁鹽文化”,新興的海洋文化也還沒有形成,整體上缺乏具有凝聚力的文化符號和系統的城市文化格局,這導致了目前濱海區市民自身修養不夠高,普遍具有地域性、狹隘性,缺乏像大海一樣寬廣的胸懷,與濱海敞開胸懷迎接各方資源集聚發展的指導思想不匹配。總的來說濱海區在城市品牌塑造方面還不夠,還沒有能夠彰顯濱海城市魅力的生態文化的深厚積淀。缺乏像“世界風箏都”這樣朗朗上口的城市文化口號,知名度不高。因此,我們必須要將“文化造城”理念貫穿于濱海城市建設的全過程、各領域,努力積淀生態文化,形成濱海特色文化,打響城市品牌,彰顯城市魅力。
4.打造智慧城市,滿足人民需求
智慧城市是信息時代的城市新形態,是將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到城市的規劃、服務和管理過程中,通過市民、企業、政府、第三方組織的共同參與,對城市各類資源進行科學配置,提升城市的競爭力和吸引力,實現創新低碳的產業經濟、綠色友好的城市環境、高效科學的政府治理,最終實現市民高品質的生活。
智慧城市在本質上是一種對城市的重構,這種重構改變了傳統的以資源投入為主、強調發展速度和數量的方式,而是以資源配置為主、強調供需匹配和發展質量的方式。一方面是對現有資源的科學配置,提升整體的社會效率,另一方面是對創新環境的培育營造,提升未來發展潛力。
濱海新區的智慧城市打造首先要基礎建設智慧化:免費wifi、4G網絡、智能電視寬帶網絡全覆蓋。其次生活服務智慧化:微信掛號診療、社區保健面對面、課堂教學空中化、幼兒課堂教育視頻直播。實現一卡通和一機通。一個市民卡和一部手機就能解決吃住行游樂購的智慧化時代盡快到來。
再次工作、學習以及獲取服務智慧化,通過信息數據及時獲取路況信息、政府服務信息、課堂授課信息,選取合適的時間地點進行工作、學習或者服務的獲取,可以緩解城市交通擁堵、服務排隊費時、學習和工作的沖突等矛盾,使人們的工作、學習和服務能夠取得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效果,更好地滿足人民的需求。
總之,通過大力推進產城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形成以生態文化為底色的宜居宜業宜產宜學宜游環境,聚集人氣、突出商氣、體現大氣,打造最具吸引力的生態城,用最佳的社會環境、生態環境、生活環境吸引人、留住人、聚人氣,建設緊湊型城市、集約型濱海,形成獨一無二的濱海特色,建設讓本地人驕傲自豪、讓外地人羨慕向往的現代化海洋經濟示范區。
參考文獻:
[1]李小云.開發區的布局建設與城市空間結構的演化[D].浙江大學,2005.
[2]蔣愛民,龔定勇.新城鎮規劃建設中的城市經營理念與策略[J].城市開發,2004(11).
[3]鄭國,趙群毅.山東半島城市群主要經濟聯系方向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4(05).
[4]宋蓓.國外城市化發展路徑評述[J].國外社會科學,2007(02).
[5]趙先超,申紀澤.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產城融合發展思考[J].科技和產業,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