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以勇
一、涵化教育背景下快樂閱讀的思考
1.快樂閱讀的好處
古人說得好:腹有詩書氣自華。書讀到一種境界時,身上自然有一種特別的氣質。這種氣質,就是我們時常提到的“書卷氣”。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
良好的家庭教育要有書籍,家長要像懂得法律知識一樣懂得教育的知識。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更要持之以恒地讀書,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知識底蘊。而作為學生,更要靠閱讀來擴充知識量。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學生越感到學習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就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閱讀:正像感光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
閱讀的重要性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有人倡議在全國設立“閱讀節”,建立學習型社會。各地各校紛紛開展書香校園建設、班級書吧建設、中華經典誦讀等。
閱讀,是一種美好的精神活動,一種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一個民族自強不息的重要標志。而正當有效的閱讀、理想的閱讀,更應該是以閱讀經典為基礎的閱讀,應該將經典閱讀作為閱讀的核心。何謂經典?凡是圣潔的、雅致的、莊重的、憂郁的、悲憫的、富有意境的東西,都是經典。經典是經過一代代淘洗和沉淀的,閱讀經典才是高尚的閱讀,才能提升個人修養,提升國民的素養。
2.預期的誦讀理想
多讀經典必將會取得久熏蘭草身自香的效果,建湖縣實驗小學在“涵養化育,自然天成”理念指導下的課外閱讀主題研究能夠讓學生快樂地走進經典閱讀的殿堂,激發閱讀的興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感受到閱讀的美妙,并在教師的引導下,把融匯在經典詩文、名著中的中華民族的智慧、胸懷以及健康的道德準則、學習方法、意志品質等,潛移默化地根植于學生的心田。有助于學生形成“有敬、有執、有容”的人格品質。體現“教育是通過人類共同的文化來滋養兒童文化,使之不斷建構并趨于成熟的過程”“兒童的發展就是兒童文化在人類文化影響下的生長”的教育主題。
二、涵化教育背景下快樂閱讀的操作策略
1.選擇好書,快樂閱讀
蘇霍姆林斯基在《教育與自我教育》一文中指出:在學生的周圍有一個千萬本書籍匯成的書籍的海洋。其中有些書是毫無意義的,它們既不能豐富學生的智慧,也無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而另一些書簡直是有害的。據估計,一個最勤奮的讀者,畢其一生所能讀完的書也不會超過2000本。因此,必須嚴格地挑選書籍。
(1)教師推薦。我們應當努力去揭示書籍的真正的美,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找到他喜歡的書。我們為孩子們推薦一些書――編制《建湖縣實驗小學課外必讀書目》。當然,我們不能把一張目錄紙讓孩子們貼在家中的墻上,要知道這是一個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社會,電視、網絡上的內容精彩紛呈,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著孩子,如果他們對讀書沒有興趣或者是興趣不大的話,那么這張目錄卡對他們而言就是一張廢紙。我們要根據孩子的特點,用“適切”的方法讓他們“不可救藥”地癡迷書。
根據年齡特點推薦。低年級可以推薦圖片大而鮮艷,文字少的繪本讀物;對于經典讀物,如《三字經》《千字文》等可以跟著音像詩歌誦讀;中高年級的孩子可以推薦圖少但是很有哲理的或者能培養抽象思維的作品,如《論語》《三十六計》《包公案》《世界百篇經典散文詩》。讀故事性強、語言生動、適合兒童閱讀的中外名著,如《愛的教育》《鄭淵潔童話》《草房子》《窗邊的小豆豆》《我要做個好孩子》等。先自己認真研讀,然后選擇精彩片段,每天閱讀,美其名曰“精彩瞬間”,講到最吸引學生的地方,戛然而止:“欲知下文,請看——”學生的閱讀欲望就被調動起來了,課外紛紛找到這些書來看。這樣,學生的閱讀目光就都鎖定在教師推薦的名著上了。
根據類別推薦。書的體裁眾多,有童話、科幻、神話、小說等。讀童話可以培養、開發孩子的想象力。科幻作品能幫助他們插上飛翔的翅膀。好的小說,總是講究創意、想象、懸念、技巧,更講究文字的色彩、聲音和情感。那些優美、生動、驚險、新鮮、人物鮮活、妙趣橫生的故事,給孩子們帶來了許多快樂,許多啟發。教師要有心地推薦這樣的書籍。在我校“第四屆科技節”上,專門請了《科學大眾》的首席編輯謝飛老師給孩子們做了聲情并茂、講演結合的科學小知識講座,我們及時向孩子們推薦一系列的科學讀物——《小哥白尼》《少年1000個早知道》《十萬個為什么》等,極大地調動了孩子們學科學、用科學的熱情。
按作者推薦。學校還把名家請進校園——黃蓓佳、曹文軒都曾來到孩子們的中間,和孩子們面對面地交流,他們教孩子寫作方法、讀書的方法,回答孩子們這樣那樣的問題,受到了孩子們熱烈的歡迎。他們簡直就是孩子們心中的偶像,根本就不用教師提醒,校園里就迅速掀起了一股讀黃蓓佳、曹文軒作品的熱潮。
按照年代推薦。古代經典的讀物——《唐詩三百首》《西游記》《三國演義》《上下五千年》等,現代的經典讀物——《毛主席詩詞》《春》《寄小讀者》等,網絡、電視、報紙上也有不少經典作品,教師都可以推薦給學生閱讀。
課內閱讀輻射推薦。通過與教材相關的名言警句、詩詞賦文、傳說故事、名人軼事等導入新課,激發學習興趣。以課文為基點,進一步向這個作家的其他作品擴展;以節選的文章為基點,向整篇(部)著作拓展;以課文為基點,向同類題材的作品擴展等。如下表:
(2)自主選擇。放手讓孩子們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籍,同時要讓學生明確自己選的書籍是有意義、健康的。
2.營造氛圍,快樂讀書
時間的保證。減少孩子們的作業量,我們學校嚴格執行“五嚴”規定——低年級無作業,中年級半個小時,高年級1個小時的作業量,確保孩子們有充足的時間閱讀。
環境的保證。空間情景。一進校園便能看到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銅字文化墻。鼓勵孩子們從小樹立“報效祖國”的偉大理想。在教室、辦公室的墻壁上張貼古代名人的畫像和書法家撰寫的名言警句,在黑板報上專門開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每天為學生提供一首或一段古詩文,既能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同時也能讓孩子們在耳濡目染中規范自己的言行,提高個人修養。學校的圖書館每周開放,讓孩子們盡情地徜徉在閱讀的快樂中。“一多書吧”,讓學生下課之余也能感受到書的芬芳。
人文情景。教師率先垂范。蘇霍姆林斯基說:“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起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燈,這些都取決于教師,取決于書籍在教師本人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種地位。”的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的示范作用更能使學生的內心產生震撼,生發出一種向教師看齊的內驅力。因此,要讓學生愛讀好書,教師自己必須與好書為友,博覽群書,與他們一起交流、探討,共享讀書的情趣。
我校認真組織教師誦讀中華文化經典,包括《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孝經》《大學》《中庸》《論語》等書籍。還在校園網站設立教師“每周一讀”欄目,要求每位教師寫一寫讀后心得。學校還組織語文教師在誦讀中,了解教材的結構特點;熟悉教材內容體系,研究教材的人文精神,感悟教材的思想意境,從而有選擇地指導學生誦讀這些經典作品。
指導學生家長營造家庭讀書氛圍。利用開家長會或者和家長交流的空隙,滲透營造家庭讀書氛圍的方法。
講名人指導孩子讀書的故事。如著名的文豪托爾斯泰全家在一張明亮的大燈下溫馨讀書的故事。讓家長和孩子一起閱讀,討論,互相提問。
家長也可以在孩子過生日時送一套書,或者在某個固定的時間送書給孩子。他就會形成閱讀期待。
出門帶上書。家庭旅游時,讓孩子帶一本心愛的書同行;外出用餐時,也可以帶一兩本書,讓孩子有書可翻;家長出差、旅游返家時,給孩子帶一本課外讀物作紀念。
用個小本子記錄下孩子平時所說過的精彩的詞語或者句子,不定期地讓他知道自己在不知不覺中起了變化。
背誦詩歌。在用餐前、就寢前或是全家坐在沙發上之時,不妨念一首詩給孩子聽。
特殊節日、特殊地方,可以有針對性地多讀相關的書籍。每逢重要的節慶,選一些關于這個節日的書來看。例如,春節、端午節,可以查找有關春節、端午節來歷、風俗的書來閱讀,從而讓每一個家庭成員對春節、端午節都有一個感性和理性相結合的認知。還可以借著旅游的雅興,朗讀一些描寫記錄旅游趣事,介紹旅游目的地秀麗風光、風土人情的文章。
課前預熱。每節課預備鈴響,教師準時進入教室組織學生開始課前三分鐘的推薦誦讀。這樣的誦讀有個要求:每天請一名學生推薦一兩句經典的名言警句,如《三字經》中“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等帶領大家讀幾遍,誦讀后要讓學生說說對于詩文的理解,從而對美文有更深刻的體驗,豐富孩子們的課外積累,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養成隨機積累的好習慣。
3.教給方法,快樂讀書
連猜帶讀。遇到不認識或者不理解的詞語不要急于查字典,這樣會影響閱讀的興趣,我們建議孩子們聯系上下文猜一猜詞語或者句子的意思。
邊讀邊畫邊注。不動筆墨不讀書,我們建議孩子們將自己喜歡的句子或詞語摘錄下來,或者寫下自己的心得體會。我校學生都有讀書筆記,孩子們在筆記上涂涂畫畫,盡情地體會閱讀的快樂,如今,這一閱讀方法已經成為學校閱讀教學的一大特色。
運用精讀和略讀相結合的方法。教會孩子們抓住關鍵的詞語、句子、段落反復讀,熟讀成誦。學會在讀的過程中篩選對自己有用的材料。
注意提供積累好詞句段的方法。創新背誦形式,提高背誦效率。對于書中精彩的片段,我們建議孩子背誦,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如,師生賽背、接火車背、同一時間內看誰背得多等。
邊讀邊想象續編故事。我校孫蕾老師執教的閱讀指導課——繪本故事《逃家小兔》讓學生通過想象續編故事。當淘氣的小兔變成小魚溜走的時候,兔媽媽變成釣魚人等到小兔;當小兔變成石頭的時候,兔媽媽變成登山人找到小兔;小兔變成小鳥,兔媽媽變成大樹,讓小兔飛累了休息;小兔變成空中飛人,兔媽媽變成走鋼絲的人來接著小兔。小兔還會變成什么?兔媽媽又是如何找到的?學生想象編寫故事,終于得到這樣一個結論:無論小兔怎樣地變化,媽媽總是能找到他的,因為媽媽愛小兔。在編故事的過程中孩子們的想象力得到釋放,同時也明白了母愛無邊的道理。
誦讀。誦讀不僅要聲音洪亮,疾徐有致,還要化無聲文字為有聲語言,口讀耳聽,口耳并用。這不僅能使閱讀真正活起來,而且印象深刻,便于記憶和理解。誦讀者一邊緩緩朗讀,一邊慢慢思考,將“讀”與“思”有機結合起來,可以更好地加深對讀物的理解,對那些優秀篇章、名言佳句,反復誦讀,做到“讀了又思,思了又讀,自然有味”,乃至愈讀愈有味,趣味無窮。朗讀時要聲音洪亮,節奏分明。并將讀者自身的感情融合到讀物中去,這就大大增強了讀物的形象感、意韻感和情趣感。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運用多媒體幫助學生找準誦讀的情感基調。如誦讀馬凱臻《永遠的九歲——寫給小蘿卜頭》時,因為小蘿卜頭的生活年代和現在孩子們相隔太久,孩子們不能夠理解小蘿卜頭追求自由的迫切的心情,此時,語言是蒼白的,文字是生疏的。老師組織、引導學生看電視劇《紅巖》,孩子們在鏡頭前真切地感受到敵人的殘酷、生活的艱難、小蘿卜頭的可憐……這一篇文章的誦讀,孩子們的感情處理得相當到位,孩子們聲情并茂地表達著“你,瘦骨嶙峋卻挑著一顆大大的腦袋,令所有見到你的人都心生憐愛。當你像羽毛一樣飄落在血泊中時,你只有九歲……”
班級讀書交流會。多人讀一本書,制作成讀書卡片,貼在教室對外展示的戧板上,與全校師生共同交流讀書心得。讀書搶答賽高年級讀《三國演義》,教師根據其中的故事情節設計相關的競賽題。一人讀多本書。圍繞一個主題讓學生找相關的書讀,如:聰明的 (一休,梁啟超、鄧小平、區寄)。學生從不同的故事情節中體會到“聰明”的內涵,從而落實到行動中去,讓自己在生活、學習中也能變得聰明起來。
4.開展活動,快樂讀書
成立沖浪文學社,每學期開展一次全校性的“讀書節”“詩歌朗誦”及以“讀書與做人”“道德教育”等為主題的讀書征稿、演講活動。并作為課題的研究載體和展示平臺。
以班級為單位,每月組織1~2次與課外經典著作有關的活動。如讀書故事會、感恩活動、紅領巾書市、優秀讀書筆記展評、課本劇表演比賽、讀書演講比賽、古詩詞誦讀大賽、我最喜愛的圖書推薦評選活動、讀書知識競賽等。力爭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為學生創造更多的表現機會。
開展以班級為單位的讀書交流活動。可以采用表演情景劇、音樂劇、成語對抗賽、古詩誦讀大比拼等方式。
期末組織“書香班級”“閱讀之星”“小小朗誦家”等評比活動,并進行宣傳、獎勵。
讀書貿易會。在校園里進行好書漂流,使學生手上的經典誦讀材料更加豐富,讀書積極性更加高漲。
搭建媒體平臺。學校建立了雛鷹電視臺、紅領巾廣播站,臺長、站長、采訪、撰稿人、播音員均由學生擔任,學校還出資和縣廣播電視臺聯手打造了“西塘少年”欄目。校內校外的這些平臺都成為學生誦讀展示的大平臺。
(作者單位:江蘇建湖縣實驗小學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