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萬翠 付啟春
[摘要]玉米黑粉病是玉米生產中危害較重的病害之一。近年來玉米黑粉病在玉米生產中均有不同程度發生,發病損失較重,已成為玉米生產的一大障礙。根據我們近年來對黑粉病發生、危害情況的監測、調查、分析。本文分析了玉米黑粉病的癥狀、病源、浸染循環及發生和流行條件等因素,并結合我縣玉米生產實際,提出了玉米黑粉病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玉米黑粉病 發生 防治
[中圖分類號]S435.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650(2016)02-0050-02
玉米黑粉病是玉米生產上危害較重的病害之一。玉米黑粉病又稱黑穗病,瘤黑穗病,俗稱為灰包。近年來由于一些品種的抗病性不強或連續重茬栽培等原因,玉米黑粉開始在玉米生產上發生,而且日趨嚴重,個別地塊病發病率較高,嚴重影響玉米產量,土壤中黑粉菌不斷積累增加,加上近年來氣侯異常旱澇交替。使玉米黑粉病成為玉米主要病害。
1.癥狀
玉米黑粉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當病菌侵害玉米后,植株地上部分幼嫩組織都可受害,如莖、葉、雄花花序、果穗等。病部組織細胞膨大增生形成病瘤,病瘤大小和形狀,都因發生部位不同而異,莖桿和果穗上的病瘤常如拳頭或更大些,發生在雄穗上的有櫻桃粒大小,而發生在葉片上的僅有豆粒大小。病瘤未成熟時為一團白色柔嫩組織,外披白色或淡紅色有光澤的薄膜,病瘤初期為白色,后為粉紅色,以后變為白灰色至灰黑色的薄膜。當病瘤成熟時,瘤內全部變為黑粉,薄膜破裂后散出黑褐色粉末。
1.1苗期癥狀
玉米幼苗期受害,其主要癥狀為:莖葉扭曲畸形、矮縮、葉鞘及心葉破裂紊亂,拔起后可見莖基部或根莖交界處有病瘤,嚴重時植株枯死。
1.2成株期癥狀
玉米拔節后,隨葉齡的增加,癥狀愈加明顯,其癥狀為病瘤。
葉片癥狀:玉米拔前后,葉片上開始出現病瘤,病瘤多發生在葉片基部中脈兩側或葉鞘上,病瘤小(豆粒大小)而多,常為串生。
莖桿癥狀:莖部病瘤多發生在各節基部,呈不規則珠狀,致使植株扭曲畸形,生長受阻,因此,病株矮小,早期受害果穗小,甚至不能結穗。
雄穗癥狀:雄穗病瘤多呈囊狀或牛角狀,常多個聚積成堆,病瘤常著生于一側,常使雄穗向另一側彎曲。
雌穗癥狀:受害果穗變為畸形,干縮不孕或局部穗粒腫大成瘤,抽出后多在穗頂形成病瘤,病瘤呈長角狀或不規則狀,通常僅受害小花長瘤,未受害的仍可正常結實。
2.病源
玉米黑粉病以其厚垣孢子在土壤、糞肥或病株殘體上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混在堆、廄肥中的病菌孢子,在肥料沒有充分腐熟的情況下,也能保存生活力而成為初侵染源;附著在種子表面的病菌孢子對該病起到一定的遠距離傳播作用。
3.侵染途徑
冬孢子萌發溫度以26-30℃為宜,春季氣溫升高后,且濕度適宜,擔孢子和次生擔孢子便開始萌發。擔孢子萌發后直接進入玉米分生組織或從蟲傷及其它損傷傷口侵入,黑粉病菌絲在玉米的細胞間和細胞內生長發育,并產生一種類似生長素的物質,使其膨大增生形成病瘤,病瘤由白色逐漸變為灰黑色的薄膜,薄膜破裂后散出黑褐色粉末。擔孢子和次生擔孢子,進行再侵染和重復侵染,蔓延發病。玉米受害后植株矮小,果穗較小或不結果穗,發病嚴重時會導至玉米植株枯萎或死亡,導致玉米了減產或嚴重減產。
4.發病條件
4.1菌源數量
經多年調查發現,連作地塊玉米黑粉病發病率高于輪作地塊,連作地塊發病率比輪作地塊發病率高10-20%,由于長期連作致使土壤中菌源大量積累,只要環境適合就容易發病;用有病殘體的桔桿還田,用有病的桔桿飼養牲畜或積肥,施用未腐熟的廄肥、堆肥或帶菌農家肥,造成菌源數量增加,是玉米黑粉病逐年加重的重要因素。據試驗,施豬糞的田塊發病率為0.6%,施帶菌牛糞的田塊發病率高達17.4-23%,鋪施牛糞的田塊發病率為10.6-15.1%。
4.2氣侯條件
溫度、濕度與發病關系極為密切。由于冬孢子沒有明顯的休眼期,遇到合適的溫度、濕度就能萌發,所以高溫多濕地區多為發病區。另外干濕交替也利于發病。
4.3栽培管理不當
偏施氮肥,植株旺長致使玉米組織柔嫩,機械損傷,防蟲不及時造成害蟲為害形成傷口,有利于病菌侵入。
4.4品種抗性
品種感病是導致黑粉病發生的因素之一。據2013-2015年在我縣多個鄉鎮調查結果顯示:在我縣玉米生產上的部份品種感玉米黑粉病,感病品種發病率在5.1-16.3%之間,但品種之問發病差異較大,早熟品種較晚熟品種抗病,果穗苞葉緊密、長而厚的品種較抗病,而果穗苞葉短小、松散的品種易感病,同一品種發病率早播高于遲播。
5.防治措施
5.1選用抗病品種
根據當地的具體發病情況,選擇適當的抗病品種,病因地制宜地做好品種布局,盡量壓縮或淘汰感病品種。
5.2合理輪作
如果地塊的病情嚴重,最好是進行合理的輪作,通常為3年以上輪作,減少土壤中的病菌含量,降低發病率。
5.3提高播種質量
在玉米播種時做到播種期適宜,并且播種深淺一致蓋土厚薄適宜,達到出苗快而整齊,以減少病菌侵入機率。
5.3合理蒯吧
施肥做到氮、磷、鉀肥配合施用,并適當搭配鋅、硼等微量元素肥料,防止旺長,以增強玉米自身的抗病能力。
5.4防治蟲害
及時防治玉米害蟲(特別是玉米螟),減少害蟲為害形成傷口,以減少病菌侵染機會。
5.5割除病株
在玉米生長期間發現病株,及時割除發病株并帶出田外深埋或焚燒,防止病菌散落在田問降低土壤中病菌含量。
5.6及時滅茬
玉米收獲后及時砍除桔桿,徹底清除田間植株殘體,并運至田外焚燒,是減少土壤病源量發生危害的有效途徑。
5.7施用凈肥
禁用帶病秸稈或籽粒喂牲畜和作積肥,肥料要充分腐熟后再施用,以避免肥料帶菌,減少菌源量。
5.8藥劑拌種
玉米黑粉病是以土壤、帶菌糞肥、帶菌種子、病株殘體為主要侵染源,5葉以前,土中病菌由幼芽和幼根侵入,為此、藥劑拌種最有效防治措施。用35%的菲醌粉劑按種子量的0.2-0.3%拌種;用50%的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量的0.3-0.5%拌種;用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量的0.5-0.7%拌種;氧環寧緩釋劑拌種,也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