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從旺
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莎士比亞說:“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臧克家說:“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書已然成為人類永恒的精神食糧。
漫步書林,快意人生;好想策馬奔騰,領略“春風得意馬蹄疾”的開懷;總想放舟飛渡,體會“直掛云帆濟滄海”的瀟灑;與偉人暢談,和古人論道,同智者交心,聽屈原的千古絕唱、賞蒲松齡的入木三分,感曹雪芹的人生蒼涼;真可謂“一字一情理,一文一傳奇”。
讀書為教師添彩。從教師職責看,教師是要多讀書的,學高方能為師,德厚方可為范;“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長流水”,“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從教師成長看,教師要善于學習,“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頓”,才可避免“書到用時方恨少”的尷尬和“白首方悔讀書遲”的自責;從教育職業看,教育是一門發展的科學,當今時代信息更新快,媒介多元化,要求教師多讀書、多學習,才能適應教育發展的新常態,創建教育發展的新方法。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一身書香,福己及人;口吐蓮花氣質高雅,行若清荷涵養儒雅,神似百合溫和淡雅。陽光綻放教師的臉上,愛意彌漫快樂的課堂,思想潤澤學生的心房;可謂經師、良師、仁師。
讀書是一種心態、一種境界、一種生活方式;山不語,自有巍峨;天不語,自有高遠;地不語,自有廣博;書不語,自有厚重;書籍應該成為教師的良師益友,精神伴侶,心靈至交;入山問樵,入水問漁,入田問農,入書問學;感受“春風放膽來梳柳,夜雨瞞人去潤花”的奇妙,體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靜謐,捕捉“風和日麗生新綠,清水芙蓉溢遠香”的清新,擁抱“胸藏萬壑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的開闊。當然讀書要有平常心,不要急功近利、更不能“一日曝、十日寒”,勿急勿躁,心靜往之;著名文化學者于丹說:“把陽光沏進咖啡里,然后把陽光喝下去,讓自己散在陽光里,這就是讀書的境界”。讀書應該成為教師工作生活的一部分,輕松自由以對,快樂貼心相伴,“你若不離不棄,她必生死相依”。那么就可以品讀生活的云淡天高,領略人生的別樣美好!
書刊種種,書籍叢叢,教師該怎么去讀書呢?“萬變不離其宗、萬物必有其法”,讀書是要講究方法的;方法好,讀起書來事半功倍,否則收效甚微。一是瀏覽式讀書,當今時代“知識大爆炸”、信息井噴,哪有太多的時間沉醉于書海泛舟,要抓主放次,求精棄粗。二是品讀式讀書。如,一些經典名著就要慢慢讀、細細品,才能領會蘇軾的“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的境界。三是摘抄式讀書。遇見精彩的語言、片段等,就要抄一抄,記一記,“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需要用的時候,翻開摘抄,映入眼簾,這是多么愜意的美好,“夢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句正在我的摘抄處”。四是創作式讀書。讀書之功效在于學以致用,為此讀書的時候多思考感悟,然后動動筆頭,寫寫心得,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想到什么就寫什么,不論深刻與否,不論文采優劣,養成一邊讀書,一邊寫作的習慣,就一定會收獲不一樣的春天。
“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佛家有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讀書應該成為我們教師的常態課。書籍伴隨成長,讀書高雅思想;書香潤心,讀書益智;一邊教書、一邊讀書,慢慢造就文雅的談吐,風雅的舉止,高雅的情操,儒雅的風度,在平凡而充實的教師生涯里,書香作伴,思索為媒,教育為侶,寵辱不驚,坐看庭前花開花落;淡泊明志,淡望空中云卷云舒;寧靜致遠,平眺大地春花冬雪。
讀書為教師添彩!我們何樂而不為。
(作者單位:江西石城縣高田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