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淵
教育關系著國運的興衰。知識經濟時代,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國家間的競爭歸根結底就是人才的競爭。為了提高人才的競爭力,就必須不斷提升教學水平。要想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不僅要提高教學水平,還需要充分重視對學生道德素養的培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在高中歷史學科中滲透德育的意義
高中歷史教師不僅要重視知識的傳授,更要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然而,在應試教育背景下,部分教師只重視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對學生優秀道德品質的培養。歷史教學應同時注重知識的傳授與對學生素質的培養,從根本上體現歷史課堂的價值。通過歷史教學,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高中歷史教學加強德育的策略
1.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保障歷史學科的德育效果
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要求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以學生為本,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還應該摒棄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將課堂還給學生,而老師只需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讓學生在探索與討論中,得出正確的結論。通過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消除師生之間的緊張關系,幫助學生形成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教師可以將德育內容巧妙地融入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中,讓學生知道:教師的教育是對自己的關心,要主動完成教師所布置的任務。
2.結合教學內容,采用技巧與方法
德育一定要講究方法,同樣的教學內容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收到的效果也不相同。因此,教師應圍繞教材內容,靈活選擇教育方式,切忌生搬硬套。例如,在教學《四方人文思想的起源》,“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這一部分的內容時,為了讓學生明確“愛我師,更愛真理”這一道理,教師可將智者學派,如,柏拉圖、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等文人思想與孔子、孟子、老子的思想進行對比,并刻意打錯孔子、孟子、老子的思想內容,接著讓學生進行分析。此時,教師發現部分學生雖心有疑惑,但仍按照錯誤的內容給出了看似具體的答案。教師向其詢問原因,學生回答:“雖然覺得有問題,但這是老師總結的內容,所以不敢提出質疑。”這時,教師就要告訴學生,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因提出結論的人是老師而選擇盲目相信,相信老師的同時更要相信真理,這才是真正的“愛我師,更愛真理”。
3.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內容,利用多媒體直觀教學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更要將人文教育貫穿于歷史課堂,這樣才能讓學生學會如何做人,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現代社會已全面步入信息時代,教師可以充分發揮現代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重現歷史,讓學生對歷史的理解更加直觀,加深學生的記憶,逐步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能力。此外,由于高中歷史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史學和人文觀點,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例如,在“文藝復興”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截取沈從文筆下《邊城》一文中所描述鄉村風俗畫的視頻片段,讓學生感受作品中所傳達的憂郁的鄉土氣息,體會相依為命的祖孫情,使學生能夠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合理地將人性美與自然美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再比如,在“甲午中日戰爭”的教學中,教師可為學生播放關于鄧世昌英勇事跡的影視片段,讓學生在欣賞電影的過程中,感受鮮明的人物形象,并借此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通過在教學中引入典型的人物和事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對學生將來的發展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綜上所述,為保證高中歷史德育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摒棄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從學校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努力為學生營造出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不僅使學生樂于接受,而且要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高中歷史的德育滲透開辟新的教學途徑。
(作者單位:江蘇宜興市徐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