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珍
算法多樣化是讓學生在研究數的基本運算方法的同時,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進而達到發展思維、培養創新精神的目的。算法多樣化在數學課堂上的運用,讓原本枯燥無趣的課堂變得越來越生動,學生在學習以及思考的過程中,能夠有效提高自己的自主創新能力、合作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
一、“算法多樣化”讓學生思維得到啟發
算法多樣化在數學課堂上的運用,不僅能夠開闊學生的思維視野,還能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如,教師在組織數學教學時,給出題目:籠子里有若干只雞和兔,共有94只腳,35個頭,請問兔和雞各有多少只?一般的解題思路是,設雞為x只,則兔子有(35-x)只,可以列出方程式2x+4×(35-x)=94,可以得出雞有23只,相應的兔子有35-x=12只。但是教師為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思考:(1)如果將籠子里的動物都看成是兔,便有35×4=140只腳,這樣就比實際多出了140-94=46只腳。(2)一只雞比一只兔子少2只腳,也就是46÷2=23只雞,兔子則有35-23=12只。所以籠子中有12只兔子,23只雞。(3)也可以將籠子中的動物全看成是雞,則有(94-2×35)÷(4-2)=12只兔子,雞有35-12=23只。
這位教師運用多樣化的解題方式,將原本枯燥的方程式轉化出來,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多樣化思維能力,讓學生從傳統的思維模式中解脫出來,幫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二、“算法多樣化”讓學生學會創新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學生解題思路的多樣化給出相應的引導,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計算方法。
例如:在“整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法則”的教學中,教師出了一道例題:一輛汽車用■小時行駛了27千米,那么1小時它能行駛多少千米?引導學生在“速度=路程÷時間”的理論基礎上列出算式:27÷■,并告訴學生:這是整數除以分數,請大家想想這題該怎么計算。學生A馬上想出了辦法:將分數換算成小數,27÷■=27÷0.6=45(千米);另一位學生B則有不同意見:他認為這種將分數換算成小數點的辦法有局限性,當分數不能化成有限小數時,這種方式就不能算出正確的結果;學生C:因為分數除以整數等于分數乘以這個整數的倒數,所以,整數除以分數,就是整數乘以這個分數的倒數,也就是27÷■=27×■=45(千米)。教師便順著這個思路將學生帶入到“整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法則”的教學中,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完全不受已有解題方式的束縛,整個課堂氣氛活躍。
教學中,教師尊重了學生思維能力與方式的差異性,沒有急著評價各種算法是否正確,合理地將學生引入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開始自主思考、分析、總結,并找出新的解題方法。
三、“算法多樣化”讓教學變得更有效
運用巧妙的方式將學生引入教學情境中,會讓學生在學會獨立思考的同時,提高與他人溝通的能力。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算法多樣化,讓學生更容易接受知識,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例如,教學“9加幾”時,教師左手拿了9支鉛筆,右手拿了6支鉛筆,在提出“9+6等于幾”的問題后,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與同桌交流,然后與全班交流。過了一段時間,教師向學生提問:有哪些辦法能解決9加6等于幾的問題?學生都舉起小手想要回答問題:我是數出來的,1,2,3,……,9,先數9支鉛筆,再拿6支,一共數下來有15根;學生二回答:我也是用數的,9,10,11,12,13,14,15。教師便問學生這兩位同學得到的結果是否一樣,學生認為第二個學生數得快。學生三列出了算法:9+1=10,10+5=15。教師問:哪位學生能用文具擺出學生三的算法?有學生將這個過程用文具擺出,教師看著學生擺出的算法,便問學生:為何要從6中拿出1支給9,這個學生回答的是湊滿10支。而學生四也列出了算法:6+4=10,10+5=15。教師針對這兩種類似的算法,讓學生選出一種更簡便的計算方式,學生的回答是先湊滿10。教師便成功地引入了湊十計算法。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成功地將算法多樣化帶入了課堂,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還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增強了教學的有效性。
社會的發展帶來文明的進步,學校為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引入了算法多樣化教學法。它在數學教堂中的合理利用,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在課堂中學會分享自己的想法,改變了學生的思維方式。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師范學校第一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