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強+肖靜
摘 要:人類大腦細胞的數目和地球上人類的數目非常相近,互聯網的進化與人腦功能進化過程也如此相似。我們是迅速聚合的全球網絡的一部分,是正在覺醒的地球腦的神經細胞。由此而來的巨大變化,其影響可能遠遠超出我們所能想象。究竟這個進化將把我們帶向何處,仍然令人撲朔迷離。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互聯網會遠遠超出我們現實的想象力,繼續成長和進化,去探索、發展和開辟新的競技舞臺。
關鍵詞:腦細胞;神經元;集成電路;腦電波;互聯網
一、腦細胞發育-電腦的普及
人腦胚胎發展要經歷兩個主要階段。首先是神經細胞大量激增的階段。受孕8周之后開始,神經元數目激增,每小時增加數百萬個。然而,5周后,增加速度驟然減緩,像開始時一樣突然。大腦發展的第一階段——細胞繁衍——已經完成。此時,胎兒已經有了其后生命應該具備的絕大多數神經細胞。
從繼電器、到真空管、到晶體,再到集成電路。一代代的電腦,體積日益迅速減小,計算能力日益迅速增強。現在的一臺手提電腦具有比70年代任何電腦更大的存儲容量、更靈活、更多功能、更多面性、也更快得多。電腦存儲容量呈指數增長,遵循了摩爾定律,每18個月翻一倍。計算速度也以同樣模式增長。隨著電腦的能量體積比激增,電腦數量也激增。今天,每天生產出成千上萬臺電腦,而且這僅僅是我們看到的電腦,更有三四倍數目的電腦組裝在汽車、打印機、電視機、照相機里。
二、神經元連接-網絡互聯
隨后大腦進入第二發展階段,億萬個別神經細胞開始互相連接,并且長出纖維來與大腦另一側的細胞連接。到嬰兒出生時,一個典型的神經細胞可以直接與數千計的其他細胞通訊。出生后,人腦繼續成長,更進一步繁衍連接性。及至成年,許多神經細胞與多達二十五萬個其它細胞直接相連。
第一代電腦都是獨立單元的,僅與其操作人員互動。60年代,電腦科學家們開始在實驗室里吧電腦連接起來,進行直接的資料交換。到70年代中期,出現了其他網絡,并開始與ARPA網連接。這種網絡的網絡系統被稱作“互聯網(Internet)”。隨著遍及世界的其它電腦網絡連接進來,互聯網迅速發展,如今已經成為全球性網絡,并從多方面改變了我們我們的生活。
三、大腦結構形成并開始感知-互聯網進入應用階段
大腦發育到第15周時,已經明顯地分成了6個區:前腦2個區,中腦1個區,后腦3個區,這些區域形成大腦的基本框架,幫助大腦正常分化成各種結構:腦膜、神經、纖維、細胞核、神經節等,并偶爾出現記憶痕跡。6個月時,大腦表面出現溝回,大腦皮層的層次結構也基本定形。7個月時,大腦中主持知覺和運動的神經已經比較發達,開始具有思維和記憶的能力。
在人類社會,我們能觀察到相似的趨勢。在上幾個世紀中,全球腦胚胎的“細胞”數目一直在繁衍。現在人口的增加正在減緩,同時我們正在向下一個階段發展,億萬人類心智連接成一個整合的網絡。我們的全球通信容量越復雜,人類社會就越像一個地球神經系統。地球腦開始行使其功能。類似的比擬值得我們細思。我們已經注意到,人類大腦細胞的數目和地球上人類的數目非常相近。并且,人類大腦的成長方式和人類進化的方式也具有趣的相似之處。
四、大腦發育完善-互聯網有了記憶和自我意識
胎兒發育到8個月時,大腦皮層更為發達,表面的主要溝回已經完全形成,大腦神經中樞基本形成并和周身相連。在更復雜的組織中,神經系統簡單連接不同的組織器官,例如敏感器官和肌肉,已具備基本的反射式反應功能。神經細胞聚集于中樞,然后匯入基本(rudimentary)腦體。神經通路這樣的聚集引發了記憶等功能。記憶分布于整個大腦,趨向互相關聯,胎兒感受任何一種事物,溫度,聲音,光,都可能會激發胎兒的反應,并作出相應的動作。
早期的互聯網僅允許一臺電腦向另一臺電腦傳輸數據,而現在互聯網已經成了所有人類知識的資源庫,在全球范圍提供了類似人腦的功能。資料分布于全球千萬臺電腦中,連接互聯網億萬網頁的任何一頁,會聯系起其它有關聯網頁,并且,就像人類的回憶會以思想、意象圖像、聲音等形式,網頁的聯系也會以文字、圖像、聲音、錄影、虛擬現實或前述這些的組合形式。所以就通信時間而言,地球已經如此縮小,以致地球腦其他細胞與我們自己大腦的距離,不過相當于從我們的大腦到自己的手足。
互聯網的進化與人腦功能進化如此相似。由此而來的巨大變化,其影響可能遠遠超出我們所能想象。我們將不再感覺是孤立的個人,而是迅速聚合的全球網絡的一部分,是正在覺醒的地球腦的神經細胞。究竟這個進化將把我們帶向何處,仍然令人撲朔迷離。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互聯網會遠遠超出我們現實的想象力,繼續成長和進化,去探索、發展和開辟新的競技舞臺。
參考文獻:
[1]《人腦之謎》,蘇珊·格林菲爾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5.
[2]《斷點:互聯網進化啟示錄》,杰夫·斯蒂貝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