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新圩鎮中心衛生院(516223)黎永嫻
流產手術是在避孕失敗或孕婦不宜繼續妊娠時,孕早期人為終止妊娠的一種補救措施。由于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及其他社會因素,實行流產手術的孕婦呈逐年增長的趨勢[1]。目前臨床流產手術主要分為人工流產術和藥物流產術兩大類。通過觀察比較不同人流方式的臨床療效及優劣性,減少近期、遠期并發癥,保障婦女生殖健康,為合理選擇人工流產方式提供科學依據,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7月~2014年9月婦產科門診就診的220例患者,均自愿要求終止早孕。年齡19~41(26.86±11.94)歲,停經天數為37~49(43.92±33.85)d。將患者隨機分為人工流產組和藥物流產組各110例。選取標準如下:①尿-HCG陽性,臨床B超檢測證實為宮內妊娠;②無手術、藥物禁忌證。無藥物過敏史,無心、腦、肝、腎功能異常。兩組患者年齡、停經天數、孕周、病情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人工流產組妊娠者采用傳統電動負壓吸引術,按照計劃生育技術診療常規進行操作。藥物流產組妊娠者在行流產前三天給予米非司酮(廣州朗圣藥業,25mg/片,H20113480)2次/日(每次25mg)口服,于第四日上午給予米索前列醇(湖北葛店人福藥業,0.2mg/片,H20073696)0.6mg的口服量。兩組術后均常規口服抗生素、促宮縮劑3~5d,術后1個月內禁性生活及門診隨訪。
1.3 觀察指標 臨床療效:分為完全流產、失敗及不完全流產;陰道出血時間;出血量。

附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附表2 兩組陰道出血時間比較[例(%)]

附表3 兩組陰道出血量比較 [例(%)]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人工流產組完全流產率為98.2%,高于藥物流產組的81.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1。
2.2 陰道出血時間 藥物流產組整體陰道出血時間優于人工流產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2。
2.3 陰道出血量 人工流產組整體陰道出血量優于藥物流產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3。
藥物流產和人工流產均是避孕失敗后臨床終止妊娠最常用的補救措施[2]。人工流產其主要原理是通過負壓吸出的方式,對早期妊娠物進行處理的方法,一般是針對6~10周妊娠期的患者進行的[3]。人工流產具有快捷、出血時間短、出血量少、完全流產率較高、經濟、無藥物遺留等優點,但擴宮、吸宮引起的疼痛,導致患者心理壓力大,感到畏懼。由于手術操作完全由醫生經驗水平決定,主觀成分較大,醫生的手術技巧與技術水平直接決定手術的療效,不可避免會發生某些并發癥[4][5]。藥物流產是通過藥物終止早期妊娠的一種方法。近年來,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等抗早孕藥物在臨床上廣泛使用,前者使子宮蛻膜變性壞死、宮頸軟化,后者使子宮收縮促使胚胎排出,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6][7]。與人工流產相比,藥物流產避免了手術器械對生殖器官的損傷,而且痛苦小、不良反應輕、后遺癥少,服藥者心理壓力小,孕婦容易接受。選擇藥物流產,要嚴格掌握適應癥。藥物流產適用于停經49d以內的婦女,49d后藥物流產可能導致藥流不全造成的大出血等現象[8]。藥物流產具有方便、無痛、無創的優勢;另外對哺乳期懷孕子宮、子宮畸形等藥物流產比手術流產更安全。副作用主要體現在:部分患者藥流后,出血時間較長,同時極易引起上行感染,引起盆腔炎性疾病,影響以后的再孕;可出現下腹疼痛、惡心、腹瀉等不良反應以及藥物過敏現象;有一定的失敗率,還需再做人工流產加以補救;容易引起月經失調[9]。本次調查研究數據顯示:人工流產組完全流產率為98.2%,高于藥物流產組的81.0%;藥物流產組整體陰道出血時間優于人工流產組;人工流產組整體陰道出血量優于藥物流產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與國內文獻報導的基本一致[9][10]。藥物流產因其簡便、自然、無宮腔內操作;避免手術流產的疼痛及宮腔內操作可能造成的某些并發癥等優點,已被越來越多的婦女所接受。它能減輕婦女對手術的恐懼心理和痛苦,但與手術流產比較,仍有一些問題困擾婦女患者及醫務工作者,如藥流失敗后的二次手術清宮,出血時間較長,出血量較多,需多次復診等[11]。
綜上所述,人工流產與藥物流產兩種方式互有優缺點與適應癥,不能相互取代。在臨床實踐中,臨床醫師要根據患者自身的具體情況(如懷孕史、流產史、經產史、藥物過敏等),嚴格掌握手術適應癥與禁忌癥,權衡利弊,告知患者知情選擇權,給予患者合理建議,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保障廣大婦女患者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