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軼山



[摘要] 目的 該文就不同膽囊切除術對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對比。方法 選擇該院2013年11月—2015年10月期間所收治的48例膽結石合并糖尿病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實驗組(n=24)與參照組(n=24)。實驗組患者給予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參照組患者給予開腹膽囊切除術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圍術期指標、血糖控制情況、并發癥發生率。結果 實驗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少于參照組,手術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參照組,實驗組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優于參照組,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合并糖尿病患者更具優勢,可降低手術創傷性與并發癥發生率,利于術后康復,具有較高的實踐價值,可在臨床中廣泛推廣。
[關鍵詞] 老年糖尿病;膽囊切除術;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 R58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05(a)-0081-02
糖尿病是臨床上極為常見的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的膽結石發病率要高于非糖尿病者[1]。針對老年糖尿病膽結石患者而言,其機體免疫力會有所低下,因此患者的手術耐受性較差,在手術治療時易出多種并發癥,再加之血糖控制不佳,對患者的術后恢復帶來不利影響,故選擇合理有效的手術方法具有重要意義。該文對該院2013年11月—2015年10月期間所收治的患者給予兩種不同的手術療法,現將研究過程及結果做一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對象均為該院2013年11月—2015年10月期間所收治的48例老年膽結石合并糖尿病患者,均經CT、MRI、MRCP等影像學檢查結果被確診。所有患者均符合WHO糖尿病的相關診斷標準[2]。將48例膽結石合并糖尿病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實驗組(n=24)與參照組(n=24)。實驗組中男性14例,女性10例;年齡均在60~76歲,平均年齡為(68.3±2.2)歲;糖尿病分型:1型糖尿病2例,2型糖尿病22例;糖尿病病程在2~10年之間不等,平均病程為(5.3±1.3)年。參照組中男性15例,女性9例;年齡均在60~78歲,平均年齡為(68.8±2.4)歲;1型糖尿病1例,2型糖尿病23例;糖尿病病程在2~13年之間不等,平均病程為(5.6±1.5)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臨床對比。排除標準:將60歲以下患者、肝腎功能不全患者、精神疾病患者予以排除。兩組患者及其家屬對于此次研究具有知情權,均可積極配合治療。
1.2 方法
實驗組患者予以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術前30 min,取2 g頭孢曲松鈉予以患者靜脈滴注,防止發生感染;之后對其實施氣管插管全麻,形成氣腹,在腹腔鏡引導下將膽囊準確切除。
參照組患者予以開腹膽囊切除術治療,術前30 min,取2 g頭孢曲松鈉予以患者靜脈滴注,防止發生感染。對患者實施持續硬膜外麻醉,之后在其右上腹取一經腹直肌切口,將膽總管、膽囊三角充分暴露,并將膽囊管與膽囊動脈分離結扎,對膽囊進行剝離,并將膽囊動脈與膽囊管仔細切斷。兩組患者在術后均給予常規抗感染治療,并及時更換敷料。
血糖測量:在手術前3 d、術后后3 d,均需對患者進行血糖檢測,并取平均值。在手術前,要對患者的血糖加以控制。手術結束后,在患者的進食期間需進行腸胃營養供應。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生率,并將患者手術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予以記錄。并發癥包括感染、膽瘺、術區脂肪液化、低血糖、代謝性酸中毒、酮血癥等。
1.4 統計方法
此研究中,兩組患者的實驗數據均采用SPSS 17.0數據軟件包進行數據整理,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為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差(x±s)表示并進行t檢驗。并發癥發生率為計數資料,采用(%)表示并進行χ2檢驗。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患者的圍術期指標
經不同手術方法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少于參照組,手術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參照組,兩組數據經統計學軟件處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對比兩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
手術前,實驗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與參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空腹血糖均有所升高,上升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的餐后2 h血糖均有所提高,實驗組的上升程度小于參照組,經統計學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見表2。
2.3 比較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
經不同手術方法治療后,實驗組患者中共有1例出現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4.17%(1/24);參照組患者中共有9例出現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37.50%(9/24);實驗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參照組,經統計學分析,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見表3。
3 討論
老年膽結石合并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身體器官功能逐漸減退,對疼痛或炎性刺激的敏感性較差[3]。病變膽囊多為慢性的炎性反應,糖尿病膽結石患者通常出現膽囊壁水腫情況,易使膽囊與其附近組織粘連,為手術治療增加了難度[4]。因此在糖尿病膽結石患者的臨床治療中要加以重視。文中為尋求更為合理有效的手術方式,對于該院近期收治的患者給予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與開腹膽囊切除術治療。開腹膽囊切除術在膽結石患者的臨床治療中較為常用,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逐漸引用腹腔鏡膽囊切術,較易被患者接受。針對膽結石合并糖尿病患者,不管病情輕重,均需給予及時的手術治療,如果患者在出現急性膽囊炎后,會嚴重影響其血糖控制效果,因此及早為患者實施腹腔鏡手術治療尤為必要[5-6]。腹腔鏡屬于微創技術,還可為手術提供更為清晰的視野,將病變組織準確切除,也能夠確保手術順利進行。傳統手術具有較大的創傷性,可將患者交感神經激活,增加腎上腺激素分泌,加快糖原的分解代謝,致使患者血糖明顯上升,引起多種并發癥,在增加手術風險的同時,也不利患者的術后康復[7]。
此次研究中,實驗組患者給予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參照組患者給予開腹膽囊切除術治療,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少于參照組,手術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參照組,實驗組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優于參照組,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經統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研究結果充分說明了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糖尿病膽結石患者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合并糖尿病患者更具優勢,利于血糖控制,降低手術創傷性與風險,同時也可減少并發癥,利于術后康復,具有較高的臨床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 袁文昌,李杰.糖尿病患者膽囊切除術的臨床治療探討[J].糖尿病新世界,2014,34(10):42.
[2] 徐輝,王榮寅,沙元霞,等.膽囊疾病合并2型糖尿病、高血壓病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護理[J].淮海醫藥,2011,29(1):72-73.
[3] 劉紹琴.老年糖尿病患者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圍手術期護理干預效果[J].糖尿病新世界,2015(14):136-138.
[4] 杜德曉,宮軻,張能維,等.老年急性膽囊炎合并基礎疾病患者膽囊切除術手術時機的選擇[J].山東醫藥,2011,51(10):76-77.
[5] 高志強,李建文,蔡宏俊,等.糖尿病患者行腹腔鏡及開腹膽囊切除術81例報告[J].臨床外科雜志,2011,19(12):815-817.
[6] 鄧小軍.糖尿病與非糖尿病患者兩種不同膽囊切除術治療效果的臨床觀察[J].糖尿病新世界,2015(11):102-103.
[7] 戴旭東,徐月華,徐大鵬,等.腹腔鏡與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對糖尿病患者影響的對比研究[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1, 16(11):850-851.
(收稿日期:2016-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