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發 林光華



摘要:以江蘇省南京市郊區農戶的實地調研數據為例,運用統計分析方法和Logistic模型對城市郊區農業科技服務現狀以及影響農戶農業技術需求的因素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城郊農戶對土地節約型技術和勞動節約型技術的需求有著一定區別,是否參加過技術培訓、家中務農人數對土地節約型與勞動節約型技術需求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作用,年齡、是否本地人則對土地節約型與勞動節約型技術有著顯著的負向影響作用,兼業化程度只對勞動節約型技術需求有著正向影響作用,不同農業生產經營類型的農戶對技術需求也有著一定程度的不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關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郊區農戶;土地節約型技術;勞動節約型技術;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323.3;F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06-1617-0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06.062
當前,中國正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農業和農村的發展正經歷著一個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城市郊區農業作為一種特殊的農業地域類型,以提供蔬菜、副食品滿足城市需求為主要目的,是我國農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與一般農村農業相比,城市郊區農業具有農產品種類多、生產周期短、運輸量大、集約化程度高、商品率高等特點,并且相應的農業科技服務配套體系也更加完善。然而近些年來,由于城郊農業的快速發展,農業生產經營類型更加多元化,原有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越來越不能適應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農業科技“最后一公里”問題已成為制約郊區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障礙。
作為農業生產的微觀主體和農業技術的需求者,農戶對農業技術的需求偏好和傾向對農業科技推廣工作有著很大的影響。而城郊農戶由于地理優勢和農業生產特點決定了其對農業技術需求的特殊性?;诖耍芯哭r戶農業技術需求類型,探討影響農戶技術需求的影響因素,對于完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1 理論基礎及相關文獻
關于城郊地區農業生產的研究主要有屠能圈理論,即農民選擇的經營品種同市場距離密切相關,隨著土地距離市場路程增加,可以選擇的范圍越來越小。郊區農業離城市較近,農業地域規模主要取決于城市人口規模,其農業的結構通常以城市為依托,主要生產滿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需要,數量大而又不易貯藏和運輸的蔬菜、水果、牛奶、禽蛋、花卉等產品。
農戶對農業技術的需求理論主要有Hayami等[1]提出的農業誘導創新理論,即農業技術的變化由相對要素價格的變化誘導,農業技術的變革不是外生決定的,而是對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的動態反應,并將農業技術分為生物化學技術(土地節約型技術)和機械技術(勞動節約型技術)兩大類。在農業誘導創新理論模型中,生物技術是土地資源的替代品,并且和基礎設施為互補關系;機械技術則是勞動力的替代品。
圖1與圖2分別描述了生物技術進步過程和機械技術進步過程。以生物技術進步為例,曲線S0代表初期的創新可能性曲線,是由一系列等產量曲線的包絡線組成,比如不同化肥施用量的等產量曲線。當價格比例為aa時,S0曲線代表的某種生物技術被發明出來(生物技術通常需要配套相應的基礎設施從而發揮更好的效果,兩者是互補的),S0與aa相切產生成本最小點,在這一點上土地、化肥和基礎設施實現了資源最優化組合配置。當要素的稀缺性發生變化時,價格比率亦隨之改變。如土地變得稀少,相對價格變貴,并且假定與土地配套的基礎設施如灌溉設施增加或價格下降,即基礎設施的價格相對于土地資源的價格下降。價格比率由aa變成bb,此時創新可能性曲線就變成了S1,T1代表的更進步的生物技術就會被發明出來,比如高產品種,成本最小化的切點就形成了新的最優組合點。并且更高產的作物品種也需要更進步的基礎設施來配套,基礎設施技術也一起進步。同理,機械技術進步的過程與生物技術進步的分析過程相似。
郊區農業有效地緩解了大型城市的生態不平衡,更為城市地區提供諸如水果、蔬菜、蛋肉等每日必需的生鮮食材,并且城區對這些生鮮食物的需求還很大,因為與農村地區居民相比,城市居民的食物消費主要依賴于市場供應,而這些供應主要來自于郊區農業。與此同時,郊區農業也面臨著土地與勞動力資源稀缺的問題[2],對能夠替代土地或勞動力的技術需求較強。國內外關于農戶技術需求采納行為影響因素的研究較為豐富,國外方面,Mittal等[3]通過對印度橫截面數據的分析,發現文化程度對農業生產力有著顯著地正向影響,具體機理是文化程度地增長會推動現代化技術諸如機械、化肥等的投入,從而提高生產力。Abebaw等[4]通過對橫截面數據的實證分析,得出農業合作社對農業技術采用有著重要影響,具體表現為合作社成員對化肥技術和農藥技術的采用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作用,合作社能夠加速埃塞俄比亞小農地區的技術擴散。Lambrecht等[5]將技術采用過程模擬為三個步驟,認知—試驗—采用,運用二元Heckman選擇概率模型分析,得出關于施肥技術認知主要由教育程度影響,試驗由外部干預決定,繼續采用則由試用農戶的資本約束。國內方面,展進濤等[6]著重從勞動力轉移的角度對農戶農業技術需求和渠道選擇進行實證分析,得出勞動力轉移程度越高的農戶對農業技術(農機使用技術除外)的需求越小;家庭經營規模越大,農戶對技術的需求則越大。黃武[7]根據對江蘇省種植業農戶的實地調研,實證分析得出種植業收入在家庭總收入的比例、農戶在生產中是否遇到過技術難題、農戶的年齡、受教育程度以及農技員解決技術問題的能力等對其有償技術服務的需求意愿都有著顯著的影響。羅小鋒[8]從農戶技術采用率和采用行為兩個層面研究節約耕地型技術與節約勞動型技術是否存在差異及影響農戶技術采用行為的因素。李后建[9]通過對中國幾個糧食主產省農戶數據的調研,運用結構方程模型來檢驗外部因素和內部信念對農戶采納循環農業技術意愿的影響,結果表明知覺易用性與有用性、技術特征、結果展示、采納條件對農戶循環農業技術采納意愿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并且隨著農戶收入或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影響作用程度會更強。周波等[10]采用泊松模型對影響江西省種糧大戶物化型及操作型技術需求進行實證研究,表明雇傭勞動力成本、農機補貼、丘陵地形等分別對這兩種技術的需求有著顯著的影響。何安華等[11]根據山東、山西和寧夏三省1 039個農戶數據,構建零膨脹負二項模型對農戶技術培訓參與進行分析,得出租入土地不會顯著影響農戶的農業技術培訓參與,但加入合作社會讓農戶參加更多培訓。
現有研究針對的都是普通農戶的技術需求,鮮有研究城郊農戶的技術類型需求。本研究從城郊農戶的農業技術需求視角出發,以江蘇南京農戶調查為例,實證分析城郊農戶對勞動節約型和土地節約型技術的需求及影響因素。
2 樣本統計分析
2.1 數據說明
數據來自于2013年9-10月在南京市郊區農業生產集中的浦口、六合、高淳、溧水和江寧5個區縣,抽樣的8個街道(鎮)、16個社區(村)實地調查的結果。問卷包含6個部分,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當前情況、農村科技服務需求、農村科技培訓、農村科技服務超市、農村信息服務需求。在對30個農戶的預調研之后,對問卷進行了進一步修正。本次調研共抽樣發放了272份問卷,總計收回有效問卷236份,樣本有效率為86.76%。
受訪農戶平均年齡為50.91歲,男性占70.54%,女性占29.46%,平均每戶務農人數2.11人,非農收入占總收入的平均比重為35.38%。另外,近年來由于城郊農業的迅速發展,有一大批外來農戶進入城郊地區租賃土地進行農業生產,填補了當地農業人口轉移形成的勞動力缺口,成為不可取代的務農新群體。在被調查農戶中,本地農戶占80.91%,外地農戶占19.09%。
2.2 農業技術需求現狀
受訪農戶總體科技需求意愿較強,36.44%的農戶表示非常需要農業科技服務,34.32%的農戶表示比較需要農業科技服務,而表示一般和不需要的農戶分別占15.25%和13.98%(表1)。
當前農戶獲取新技術、新品種的途徑較為單一、傳統,自己摸索和親朋好友之間交流仍是主要方式,其次是農技推廣人員的指導及種子站等農資供應商的宣傳。在農業技術獲取途徑有效性的問題上,55%的農民認為自己摸索獲取新技術較為有效,38.33%的農民認為親朋好友之間交流有效,37.08%的農民認為農技推廣人員指導對自己獲取新技術更有效。
調查顯示,在對南京城郊農業技術服務體系調查時發現,農業技術服務組織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主要是以各類農技推廣機構為主,市場推廣機構少許參與。農業技術服務組織種類雖然較多,但是從農戶的角度來看,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本研究通過提問農戶經常接觸到的農業技術服務組織有哪些來探究各個農業技術服務組織在服務農戶中的作用程度,即各農業技術服務組織在農技推廣中參與力度。表3表明農資經營門市是農民接受農業科技服務的首要機構,占59.34%,而作為政府技術推廣的主要部門農技推廣站則排在其后,占45.23%,農戶從農民專業合作社處獲取科技服務的則占22.41%,9.54%的農民會從高校及科研院所獲得科技服務,值得注意的只有7.62%的農戶去過農村科技服務超市。農戶從農資經營部門獲取農業科技服務是市場力量的作用,但也從側面反映出政府農技推廣部門沒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農戶從農資經營門市獲取技術服務主要形式就是購買種子、化肥等農資產品并且從銷售人員處獲取相關用法以及其他農事信息。然而調研團隊在對一些農資銷售機構進行調查時發現,有些農資店員對農戶的技術服務僅限于銷售產品,他們本身對相關知識了解也不夠,也僅是對產品廠家介紹的照本宣科。
在問及當生產中遇到一些技術難題時會向什么組織或機構反映求助時,60.98%的農戶選擇不反映,只有24.48%的農戶會選擇向農技推廣站求助。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除了部分農戶對問題反饋渠道不清楚外,也包括農戶對政府農技推廣部門不信任。調查也顯示只有36.93%的農戶對政府農技推廣服務滿意,問及不滿意的原因主要是農技員與農戶面對面指導的次數太少(65.41%)和推廣的技術沒有用(10.53%)。
3 城郊農戶技術需求的計量分析
3.1 變量與模型
為了進一步研究農戶對農業技術需求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在技術誘導理論的基礎上建立農戶農業技術需求選擇模型。農業技術類型較為廣泛,結合相關文獻及調研結果,主要有優良品種技術、栽培管理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家畜家禽防疫技術、養殖技術、產后加工貯存技術、機械技術、施肥技術等。根據Hayami的理論,將農業技術劃分為土地節約型和勞動節約型技術,土地節約型技術主要指農業生產中的生物化學技術和基礎設施技術,包括優良品種技術、施肥技術以及蔬菜大棚技術等;勞動節約型技術主要指節省勞動力的技術,包括機械技術、產后加工技術等。本研究探討的就是農戶對土地節約型和勞動節約型技術的需求,將農戶對這兩類型技術的需求狀況(需要或不需要)作為被解釋變量,分別建立兩個模型,解釋變量包含人口統計特征(性別、年齡和文化程度)、生產和家庭特征(經營主業、經營規模、兼業化程度、是否本地人以及家里是否有村干部)、技術誘導特征(過去是否參加過技術培訓、是否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相關變量的定義及描述性統計結果見表4。
其中,經營主業是農戶農業生產經營的主要品種,包括蔬菜、林果、水產、花木、家禽、家畜和糧食,在調研中發現家禽家畜養殖戶較少,樣本中得到的家畜家禽養殖戶只有5戶,故在計量分析中舍去。經營規模是指農戶耕地(水產養殖則為水面)面積的大小,兼業化程度為農戶非農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比重,過去是否參加過技術培訓指的是農戶在過去1年內是否參加過農業技術培訓。
農戶對于土地節約型或勞動節約型技術是否需要是關于“0-1”的二元分類因變量的問題,選用Logistic回歸模型:
Pr=■μi
式中,Pr表示農戶愿意采用土地節約型或勞動節約型技術的概率,βm表示影響因素的回歸系數,m表示影響因素的個數,Xm是自變量,表示第m種影響因素,β0表示回歸截距;μi表示隨機擾動項。
3.2 模型估計結果與分析
分別建立農戶對土地節約型技術的需求模型和農戶對勞動節約型技術的需求模型,運用SPSS軟件對調研數據進行Logistic回歸,采用“向后逐步回歸”的數據處理方法,即將所有的解釋變量引入回歸方程,逐步將Wald值最不顯著的解釋變量剔除,進行回歸,直到所有的解釋變量均達到顯著水平,這樣有效地避免了多重共線性。最后的模型估計結果如表5、表6所示。
兩個模型總體顯著,-2log Likelihood分別為250.867和210.700,方程擬合度較好。經營主業變量中各結果是以糧食種植戶為基準比較的。
技術誘導特征中,過去是否參加過技術培訓對農戶土地節約型和勞動節約型技術需求都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作用,即參加過技術培訓的農戶對土地節約型技術和勞動節約型技術有著更強的需求。農戶參加技術培訓,會加深對農業科技的了解,認識到土地節約型和勞動節約型技術在增產促質、提高收入中的作用,并且農戶之間也會利用農技培訓平臺相互交流學習,從而加強對土地節約型和勞動節約型技術的需求。是否加入合作社對土地節約型技術需求有一定的影響,但對勞動節約型技術需求卻沒有影響。調研中發現機械技術等勞動節約型技術都有外包服務,與合作社關系不大,合作社主要提供農產品市場信息及農業生產資料等購買的服務,因此加入合作社的農戶對土地節約型技術需求更強。
生產特征中,農戶農業生產經營主業對土地節約型技術和勞動節約型技術需求均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經濟林果種植戶相較于糧食種植戶對土地節約型技術需求弱,原因可能在于林果類生長周期較長,農戶在栽培或嫁接完后很長時間相較于其他經營類型管理較少,從而對土地節約型技術的需求也較?。皇卟朔N植戶相較于糧食種植戶對勞動節約型技術需求弱,原因在于,機械化等勞動節約型技術比較適合于糧食作物,比如機耕、機收等,而蔬菜種植雖然對勞動力需求較強,但其并不適用大規模的機械化技術,從而蔬菜種植戶對勞動節約型技術需求較弱。
家庭特征中,是否本地人對土地節約型和勞動節約型技術需求均有著顯著的負向影響,且對勞動節約型技術影響更大,即外來農戶相較本地農戶對土地節約型和勞動節約型技術需求強。郊區外來農戶與本地留守的傳統農戶相比,在農業生產經營上更加積極主動,并傾向于投入技術、資金,從而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從而對農業技術需求較強。家中務農人數對土地節約型和勞動節約型技術都有著正向影響作用。兼業化程度對勞動節約型需求有著顯著地正向影響作用,非農收入占比越高,其勞動力的機會成本越高,趨向于以勞動節約型技術作為首要選擇,因此對勞動節約型技術需求更強。
個人特征中,年齡對土地節約型和勞動節約型需求有著負向的影響作用,即年齡越大,對兩類技術需求意愿越弱。受教育程度對勞動節約型技術有著正向的影響作用。
4 結論和政策建議
城郊農戶總體對農業技術需求較強,但對土地節約型技術和勞動節約型技術的需求有著一定的區別,57.20%的農戶對土地節約型技術有需求,39.83%的農戶對勞動節約型技術有需求;參加過技術培訓的農戶對土地節約型技術和勞動節約型技術都有著更強的需求;外來農戶相較于本地留守農戶對土地節約型技術和勞動節約型技術也都有著較強的需求;農業經營類型中,經濟林果種植戶較糧食種植戶對土地節約型技術需求弱,蔬菜種植戶相較于糧食種植戶對勞動節約型技術需求弱;兼業化程度較高的農戶對勞動節約型技術需求更強,而加入合作社的農戶對土地節約型技術需求更強;個人特征中年齡和受教育程度也對土地節約型或勞動節約型技術有著影響。因此,給出以下政策建議。
1)政府及農業技術推廣部門應適當增加對城郊農民的技術培訓,提高農戶的技能,使農戶更清楚地認識農業科學技術的作用。通過宣傳、示范、舉辦技術培訓和產品試用等多種方式提高農戶對農業科技的認知和接受程度。
2)外來農戶在農業技能、效率上比本地農戶有一定的優勢,也漸漸成為所在地不可或缺的農業勞動力,但由于戶籍制度等的制約,外來農戶在惠農政策、科技服務上很難享有與本地農戶同等的待遇。政府、農技推廣機構以及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組織不僅要針對本地農戶,而且對外來農戶也要提供同等的技術服務,提高其農業生產技能,擴大其盈利空間。
3)注重發展勞動節約型技術,隨著城郊農業的發展,勞動力的機會成本不斷升高,對勞動節約型技術的需求也將更多。對適合大規模機械作業的農業經營類型(如糧食種植)大力推廣機械化外包服務;對目前暫時不適合大規模機械作業的蔬菜種植等,著重種植農藝與機械化配合研究,開發出性能優越、實用的蔬菜生產機械技術。
參考文獻:
[1] HAYAMI Y, RUTTAN V W. Factor prices and technical change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1880-1960[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0, 78(5):1115-1141.
[2] MIDMORE D J, JANSEN H G P, DUMSDAY R G. Soil erosion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vegetable production in the Cameron Highlands, Malaysia[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1996(60):29-46.
[3] MITTAL S, KUMAR P. Literacy,technology adoption,factor demand and productivity: An econometric analysis[J]. In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0(55):490-499
[4] ABEBAW D, HAILE M G. The impact of cooperatives o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doption: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Ethiopia[J]. Food Policy, 2013(38):82-91.
[5] LAMBRECHT I, VANLAUWE B, MERCKX R, et al.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doption: Mineral fertilizer in eastern DR Congo[J]. World Development, 2014(59): 132-146.
[6] 展進濤,陳 超.勞動力轉移對農戶農業技術選擇的影響——基于全國農戶微觀數據的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9(3):75-84.
[7] 黃 武.農戶對有償技術服務的需求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以江蘇省種植業為例[J].中國農村觀察,2010(2):54-62.
[8] 羅小鋒.農戶采用節約耕地型與節約勞動型技術的差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4):132-138.
[9] 李后建.農戶對循環農業技術采納意愿的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12(2):28-66.
[10] 周 波,陳 曦.江西省種稻大戶不同類型農業技術需求影響因素分析[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8-65.
[11] 何安華,劉同山,孔祥智.農戶異質性對農業技術培訓參與的影響[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3):11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