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彬 宋忠旭 孫華 李明波 董斌科 盧琴 梅書棋
摘要:為了培育繁殖力高、生長性能好、能滿足市場需求的大白豬新品系,對2011年引進的79頭法系大白豬開展了適應性研究和性能測定。結果顯示,經過兩個世代的選育,法系大白豬的初產總產仔數14.00頭,經產14.90頭;同時,公豬達100 kg時間為164.53日齡,背膘厚為7.19 mm,日增重843.27 g, 母豬達100 kg體重時間172.93日齡, 背膘厚為9.21 mm,日增重823.74 g;屠宰率76.10%,瘦肉率65.48%,肌內脂肪含量1.93%。
關鍵詞:法系大白豬;性能測定
中圖分類號:S8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05-1224-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05.034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Performance of French Large White Pig
LEI Bin, SONG Zhong-xu, SUN Hua, LI Ming-bo, DONG Bin-ke, LU Qing, MEI Shu-qi
(Institute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Sciences/Hubei Key Laboratory of Animal Embryo and Molecular Breeding,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uhan 430064,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cultivate new strain of Large White pigs which with good reproductivity, productive performance and large commercial potential,79 French Large White pigs were imported in 2011 and taken to successively selection and breeding. The adaptability study and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howed that the French Large White pigs had good performance. The total number born for gilts was 14.00 and 14.90 for sows by the selection of two generation. The age to 100 kg weight of male and female was 164.53 and 172.93 days, respectively. And the backfat of 100 kg, average daily gain for male (female) was 7.19 mm (9.21 mm),and 843.27g (823.74 g), respectively. The slaughter rate, lean meat percentage and intramuscular fat was 76.10%, 65.48% and 1.93%, respectively.
Key words:French large white pig; performance test
養豬業已進入微利時代,伴隨養殖成本的增加,提升養殖效率,增加產出勢在必行。從品種培育入手,選育高繁殖力的新品種(系),提高母豬繁殖性能,是提高規模化豬場生產水平和經濟效益的最根本途徑。
法系大白豬具有繁殖性能高,生長速度快,飼料利用率高,胴體瘦肉率高等特點[1],是培育優質高產的新品種(系)的理想材料。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原種豬育種場于2011年從法國引進了一批高產法系大白豬,在適應性研究和生產性能測定基礎上組建基礎群,進行群體繼代選育,以期為培育繁殖力高、生長性能好、適應性強、滿足中國市場需求的大白豬新品系奠定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于2011 — 2014年在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原種豬育種場進行,以引進的69頭母豬,7個血統共10頭公豬的法系大白豬建立基礎群,進行適應性研究和性能測定,開展世代選育,實行完全閉鎖的群體繼代選育制度,一年一個世代,每世代允許少量的世代重疊,每年進行繁殖性能、生長性能、胴體性狀和肉質性狀測定分析。
1.2 測定方法
試驗豬的繁殖性能、胴體與肉質性狀測定方法參照《種豬生產性能測定規程》(NY/T822-2004)和《種豬測定原理及方法》進行。
生長性能采用奧飼本種豬測定系統(FIRE)進行測定,分預試期和正試期,預試期7 d,期間進行驅蟲、滅虱、滅癩、免疫接種、環境適應、采食調教等一系列前期準備工作。預試期結束,隨即進入正試期,當豬體重達100 kg左右結束。試驗豬飼喂全價配合飼料,飼料營養水平為消化能13.79 MJ/kg、粗蛋白17.80%、賴氨酸1.10%、蛋氨酸0.31%、蘇氨酸0.68%、色氨酸0.22%,采用自由采食,自由飲水。定期對測定系統進行校準,保持圈舍的清潔衛生以及豬群健康。
選育過程中選取總產仔數、達100 kg體重日齡和達100 kg背膘厚等指標,兼顧適應性、胴體性狀和肉質性狀。
1.3 數據分析
測定數據在Excel上建立原始數據庫,應用SAS統計分析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繁殖性能測定結果
由表1可見,對于初產母豬,從G0到G2世代,繁殖性能逐步提高,窩總產仔數從12.64頭增加到14.00頭,窩產活仔數從11.10頭增加到12.13頭、初生窩重由14.24 kg提高到了16.37 kg,21日齡窩重由41.28 kg增加到了52.64 kg(P<0.05)。經產母豬的差異不明顯,在G1世代整體表現最好,窩總產仔數為15.19,產活仔數為13.00,初生窩重18.48 kg,21日齡窩重為57.62 kg。
2.2 生長肥育性能測定
從表2可見,經過2個世代的選育,法系大白母豬達100 kg體重時間從176.37日齡減少到172.93日齡,達100 kg背膘厚從9.27 mm降低到9.21 mm,日增重由811.65 g提高到823.74 g,公豬達100 kg體重時間由170.68日齡降低到164.53日齡,達100 kg背膘厚從7.32 mm降低到7.19 mm,日增重從827.43 g增加到843.27 g;對于測定的后備公母豬,料肉比在2.7左右。
2.3 胴體性狀測定
由表3可知,法系大白豬的屠宰率在76%左右、瘦肉率約為65%、腿臀比例約為33%,眼肌面積為51 cm2左右,與美系大白豬的測定結果基本接近。
2.4 肉質性狀測定
由表4可見,法系大白豬肉質測定pH 5.94~5.99,在正常范圍內,并且氟烷敏感基因檢測都為陰性,不存在PSE肉和DFD肉,滴水損失率3.27%~3.48%,肌內脂肪含量1.89%~1.93%,與美系大白豬[2]、杜洛克[3]等國外品種接近。
3 討論
法系大白豬繁殖性能表現優異,G2世代的初胎總產仔數14.00頭,經產14.90頭,顯著高于其他品系大白豬(初產10頭左右,經產12頭左右[2,4-7]),其中單窩總產仔數達到20頭的情況經常出現,繁殖性能優勢極其明顯。經過兩個世代的本土馴化和選育,法系大白豬的繁殖性能表現逐漸提高,但G2世代的變異系數依然較大,初產母豬的總產仔數、產活仔數、初生窩重和21日齡窩重的變異系數分別為22.93%、31.33%、30.42%和23.63%,經產母豬的總產仔數、產活仔數、初生窩重和21日齡窩重的變異系數分別為19.40%、27.58%、32.07%和39.41%,變異系數基本都在20%以上,一部分甚至高于30%,這些結果表明此法系大白豬群體繁殖性能潛力依然很大,具有較高的選育空間。
對于法系大白豬的生長性能,經過兩個世代的選育,有一定的提升,G2世代公豬日增重843.27 g,體重達100 kg的時間為164.53日齡,背膘厚為7.19 mm;母豬日增重823.74 g,體重達100kg的時間為172.93日齡,背膘厚為9.21 mm,與法系大白豬的相關報道結果接近[8],料肉比高于相關報道的2.5[9],總體生長性能優于國內選育的大白豬[10]。另外,G2世代的法系大白豬,其公豬的日增重、達100 kg的日齡、背膘厚和料肉比的變異系數分別為14.99%、9.31%、15.99%和8.68%,母豬的變異系數為15.86%、8.95%、13.90%和9.49%,都還有較大的選育提升空間。
法系大白豬的胴體和肉質性狀測定結果與美系大白豬等的結果接近,屠宰率和瘦肉率較高,但肌內脂肪含量較低,有鑒于近年來消費者對豬肉風味的更高要求,可以加強肌內脂肪含量的選育提高,滿足未來的市場需求。
法系大白豬從2011年引種到現在,已經完成本土馴化適應過程,其繁殖和生長性能表現不斷提高,但同時也還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由于妊娠期營養不足和飼養管理不當,法系大白豬的產死胎數量偏高;其次,由于武漢地區的夏季高溫高濕和冬季嚴寒,部分豬只在水泥地面易患肢蹄病[11];最后,由于帶仔數量多,泌乳能力有限,母豬在哺乳期掉膘嚴重等。
針對以上問題,在實際生產中,需加大飼養管理力度,加強營養需求研究,細化管理流程,增強環境控制,采用母豬的分胎次飼養,提供專門化飼料、強化仔豬寄養手段,利用奶粉替代部分哺乳等策略提高法系大白豬的生產成績和養殖效益。
總的來說,法系大白豬的優質高產特點明顯,繁殖性能和生長性能還有繼續提升的潛力,通過不斷的選育提高,必將在未來的生豬養殖市場占有重要的地位。
參考文獻:
[1] 胡業勇.優質瘦肉型種豬——法系大白豬[J].農村百事通,2005(18):48-91.
[2] 梅書棋,宋忠旭,彭先文,等.引進美系大白豬的適應性研究與生產性能測定[J].湖北農業科學,2007,46(4):598-560.
[3] 呼紅梅,王繼英,朱榮生,等.萊蕪豬和杜洛克豬肌肉肌球蛋白重鏈組成對肉質性狀的影響[J].中國科學,2008,38(1):60-65.
[4] 范振先.英系大白豬性能觀察及母豬體況對繁殖的影響[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4.
[5] 鄭先瑞,劉 璐,蘇先敏,等.臺系大白豬不同胎次繁殖性能的比較和相關分析[J].畜牧與獸醫,2013(45):42-44.
[6] 李愛赟,張 濤,王愛國,等.瑞典大白豬繁殖性能的研究[J].中國畜牧雜志,2008,44(15):6-8.
[7] 廖 波,姚德標,羅想林,等.不同來源大白豬在海南的適應性觀察[J].養豬,2003(3):30-31.
[8] 肖 煒,云 鵬,李光兵,等.不同來源大白豬生長曲線的比較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10):2912-2913.
[9] 高 健,張國斌.法系大白豬生產性能的測定[J].養殖技術顧問,2004(7):11.
[10] 李改英,呂 剛,李新建,等.大白豬母系生長和繁殖性能的階段性選育研究[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12,43(9):22-25.
[11] 李明波,宋忠旭,董斌科,等.引進法系大白豬的適應性及防疫技術初探[J].國外畜牧學—豬與禽,2013(10):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