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細玲 郭清霞 王艷
摘要:在分析現代生態農業與旅游業的耦合發展機理以及發展困境的基礎上,針對性地提出了二者耦合發展的三大耦合原則以及五項具體對策。
關鍵詞:旅游業;現代生態農業;耦合發展機理;發展困境;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05-1347-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05.064
Study on the Coupling Development of 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WEI Xi-ling1,GUO Qing-xia2a,WANG Yan2b
(1.Hubei Institute of Commerce and Trade,Wuhan 430079,China;2a.Tourism Development Institute;
2b.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72,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the coupling of 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 dilemma,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wo coupling coupling principle and five concret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tourism; 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he coupling development mechanism; development dilemma; countermeasures
“生態農業”一詞,最早于1924年在歐洲興起,由美國密蘇里大學土壤學家從土壤學視角提出[1],20世紀30年代先后在瑞士、英國和日本等國得到發展。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20世紀80年代生態農業開始在中國興起,從原始的傳統農業逐步向現代化、多元化、生態化及規模化的可持續發展方向進行轉變。伴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們在享受現代化和豐富物質生活的同時,越來越向往大自然清新的空氣和淳樸的田園氣息,對鄉村的原始魅力充滿期待,渴望遠離城市喧囂,沉浸于傳統的鐵犁牛耕、男耕女織的世外桃源生活。因此,現代生態農業與旅游業的耦合發展勢在必行,研究兩者的耦合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不僅能滿足廣大旅游者的鄉村旅游需求,豐富旅游業空間內容,更重要的是能夠極大地延伸并拓寬農業產業鏈,提升農業附加值,促進其健康可持續發展。但是現代生態農業的規模化機械式發展可能導致鄉村傳統魅力的消失,改變旅游者追求的原始鄉村意境。所以兩者耦合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引起足夠重視,通過有針對性的局部保留來傳承鄉村的地方性文化,實現現代生態農業與旅游業的高效耦合發展。
1 現代生態農業與旅游業的耦合發展機理
耦合是物理學中的概念,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系統運動方式之間通過各種相互作用而彼此影響以至聯合起來的現象,是在各子系統間的良性互動下相互依賴、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動態關聯關系[2]。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產業邊界日趨模糊,產業融合日益明顯,產業耦合成為研究熱點。高楠等[3]以耦合模型為基礎,對西安市的旅游業與城市化的協調發展進行了研究;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耦合最受關注[4-7];另外也有一些學者[8,9]對農業與旅游業的耦合發展進行了研究,認為借此可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拉動整體產業升級。現代生態農業與旅游業的耦合是以二者的良性互動為基本前提,通過彼此依賴、協調、促進的動態關聯關系進行聯合。其耦合機理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即農業需要綜合性的發展優勢和農業耦合是旅游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1.1 農業需要綜合性的發展優勢
傳統農業在種植業方面所占比例過重,內部結構欠合理。現代科技的不斷進步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升級轉化,改變了以往非生態的傳統農業生產模式,現代化、規模化、生態化更加重視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但是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不高,綜合性不強,很多農業資源仍處于封閉狀態,豐富的農業資源優勢并未得到充分發揮。而旅游業具有強大的推動力,通過對農業資源的旅游開發,挖掘其特色價值,能夠極大地促進第一產業的資源優化,大幅度提升農業產品的附加值。農業產品進行旅游加工之后便注入了觀賞休閑價值,產業鏈得以延伸整合,從而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增收途徑,帶動土地及勞動力的合理利用,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促進鄉村更好更快地發展與進步,極大地發揮綜合性的發展優勢。因此,從現代生態農業的角度而言,與旅游業耦合,是農業自身發展的需要。
1.2 農業耦合是旅游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21世紀,隨著社會與科技的進步,人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閑暇時間增多,再加上城市化人口數量上升,生活節奏加快,工作競爭日趨激烈以及生活壓力不斷增大,人們的旅游需求越來越多樣化,渴望通過旅游來放松自己,借助一種新的旅游方式來享受生活。與此同時,工業化與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大量物種不斷消亡,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城市空氣質量越來越差,人們對大自然的依賴情感呼之欲出,渴望親近自然、融入自然,向往農村的綠色環境與地方特色。現代生態農業的興起與發展則給旅游業創造了更廣闊的平臺,在高科技與生態化農業生產過程的基礎上融合了多種旅游形式的獨有特色,游客不僅可以欣賞到鄉村旅游中秀美的田園風光和淳樸的風土人情,見識到科技旅游中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奇妙的科技景觀,還可以享受到生態旅游中獨有的原生態景觀和特殊的地域風貌。旅游業與現代生態農業的耦合發展,既能滿足旅游者對農業的內在需求,又能拓展旅游業的空間和內涵,是旅游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2 現代生態農業與旅游業耦合發展的困境分析
現代生態農業與旅游業的耦合能夠創造雙向互利的發展局面,但是在二者耦合發展的過程中也面臨一些困境,需要引起重視。
2.1 規模化與鄉村意境
先進的生物、物理及3S技術,能夠幫助減少燃料、肥料、飼料等污染物的輸入,注重能量和資源的循環利用,變污染負效益為資源正效益,為現代生態農業建設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與便利性。就全球范圍而言,生態農業發展最快的是歐盟國家[10],目前中國的生態農業建設范圍已經覆蓋30多個省(市、自治區),占據全國耕地面積的重要份額,呈現大規模的發展態勢。然而,現代人們的鄉村旅游需求與鄉村意境密切相關。旅游者追求的鄉村意境是情與景的結合,并非規模化發展之下的純機械化運作式農業,而是記憶中自然的鄉村味道,即傳統的以鐵犁牛耕、男耕女織為主,遠離網絡,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田園生活。現代生態農業的規模化發展則可能會扭曲人們心中向往的理想鄉村意境,改變鄉村的自然氣息,因此在現代生態農業與旅游業耦合發展的過程之中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2.2 現代化與農業原始吸引力
現代生態農業強調與時俱進,運用現代化的設施設備以及現代生態生物技術,在克服傳統農業弊端與缺陷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農村勞動力。多種多樣的現代化生態農業模式[11],如立體農業生態模式、食物鏈型生態模式、秸稈還田生態模式、生態恢復與治理工程模式等應運而生。農業的現代化建設,不僅從本質上改變了生物產品的整個生產過程,同時也實現了土地、水等生物資源的反饋式循環利用[12]。但是,世界各國的農業發展都經歷了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以及自給自足的傳統農業階段,現代旅游者對鄉村的青睞更多地集中于農業的原始吸引力。無論是鉆木取火、茹毛飲血的原始農業,還是采用人力、畜力、鐵犁、鐵鋤、鐵耙、風車、水車、石磨等為主的農耕文明,對于現代旅游者而言都充滿了遠古氣息與無限神秘感,與現代人們求新求異的旅游心理不謀而合,是充分體現農業原始吸引力的具體內容。因此兩者耦合發展的過程中應重視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對其原始吸引力的沖擊與破壞問題,切實地做好農業原始吸引力的保護與發展工作。
2.3 機械化與地方性傳統文化
鄉村農業擁有豐富的自然與人文資源,是旅游業得以發展的重要基礎與來源。以現代化、規模化、生態化等為主要標簽的現代生態農業,在與旅游業耦合發展的過程中通過注入旅游休閑價值,對農業產品進行深加工來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繼而延伸農業產業鏈,實現農業與旅游業的高效耦合發展。但是,現代生態農業產品的生產與加工更多地則是依賴于現代化的設施設備,生產出的農產品只是一種不斷被復制的機械化復制產物,并不能最大程度地體現鄉村農業的地方性特色,因而其附加值也未能得到充分提高。從這種意義上來說,現代生態農業的機械化與鄉村的地方性傳統文化存在矛盾。所以在兩者耦合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注重鄉村農業的地方性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3 現代生態農業與旅游業耦合發展應遵循的原則
現代生態農業在與旅游業耦合發展的過程中應遵循3個基本原則,即規模與特色共融、局部與整體共存、傳統與現代共贏。使規模化發展的農業形成鄉村特色,局部保留的傳統農業與整體上的現代生態農業和諧共存,鄉村傳統的地方性手工藝文化與現代旅游發展共贏,促進農業與旅游業的高效耦合發展。
3.1 規模與特色共融
目前中國農業呈現大規模的發展態勢,原有獨特的鄉村景色幾乎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純機械化運作下的不斷復制。現代生態農業在與旅游業耦合發展的過程中,應以規模與特色共融為原則,規模化發展的同時注重鄉村味道的培養,不能一味以面積擴張為目的,明確營造鄉村意境的重要性,要讓規模化發展的農業有著一如既往的鄉村氣息。
3.2 局部與整體共存
農業的發展需要與時俱進,現代化、科技化的融入必不可少。但是從農業自身的長遠發展以及旅游者的鄉村需求來看,農業需要過去、旅游者渴望懷舊。無論是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還是自給自足的傳統農業,都是二者耦合發展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元素,對旅游者而言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因此耦合發展的過程中,應把握局部與整體共存的原則,對傳統農業進行局部保留,整體上以農業的現代化和生態化為主體,二者和諧共存。
3.3 傳統與現代共贏
伴隨著農業的現代化、規模化發展,農業產品的生產與加工日趨機械化,更多的是現代化機器下不斷被復制的機械化產物,無法體現鄉村的地方性傳統文化,對旅游者毫無魅力可言,對農業的長遠發展也是一種極大的破壞,嚴重影響了鄉村地方性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因此,應當以傳統與現代共贏為原則,強調突出鄉村傳統的地方性手工藝文化,在地方性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之中促進現代旅游業的發展。
4 現代生態農業與旅游業耦合發展對策
4.1 規模化的現代農業與鄉村意境的村落相耦合
為了緩和規模化發展與鄉村意境之間的矛盾,必須以鄉村意境為核心來塑造村落形象,繼而讓農業的規模化發展呈現出獨有優勢。可以通過菜園、花園、茶園、果園和植物園等一系列形式來展現現代農業規模化的藝術景觀,如2011年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建設開放的53.3 hm2特色果蔬園;北京市大興區的梨觀光園,匯集梨園情廣場、梨花園、梨花廣場、梨文化展覽中心、藝術觀光走廊、高科技展覽區、紀念廣場、梨景亭等眾多特色區域[13]。耦合的過程中旅游業可以通過一系列特色村落來體現出鄉村意境的味道;農業則在規模化的同時特別注意自然景觀色彩的豐富性、層次性以及果實著色、坐果率等,積極引進新奇水果、花卉等,并對早、中、晚熟品種進行合理搭配,保證游客一年四季均能“大飽眼福”。二者相互協調、各有側重。可以利用果蔬、花卉和其他植物等自然素材進行造景與布景,設計一些獨特的藝術小品,如“果實累累”、“一樹多種果”、“蘋果王”、“葡萄燈”、“月季花路標”等,規則中有曲折、曲折中有亮點,營造獨有的鄉村意境。另外,可以有針對性地大擺綠色水果宴、傳奇花卉展等來強調自然生態的主題。
4.2 現代農業與局部保留傳統特色的旅游相耦合
某種意義上而言,現代化是對原始傳統的一種否定與升級。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汲取了歷史與科技發展的精髓,但是對原始傳統的回顧與學習卻是了解農業歷史發展脈絡至關重要的環節。可以通過一定的區域來保留與原始傳統農業相關的生產方式、傳統作物或織布機、鐵犁、鐵鋤、鐵耙、風車、水車、石磨等農具,匯集多種與此相關的實物、模型、圖片以及錄像資料等,借助旅游之力來傳遞農業文明氣息,展現農業的原始吸引力。此外,旅游業還可以深層次地挖掘園內水果、花卉和其他植物的歷史故事,充分體現農業的歷史教育價值。在把握各個年齡、性別的游客市場的基礎上,通過神秘感來吸引旅游者的注意力:利用水果、花卉和植物等設計精美的藝術品吸引女性消費群;利用高科技的無土栽培方式、新奇的物種等吸引成年人消費群;利用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生產方式、農具等的對比展示吸引男性消費群;利用整個園區的生態環保意識、寓教于樂方式吸引青少年市場,尤其是學生群,可以與當地的學校等教育機構達成協議,定期組織一部分學生前往體驗學習,豐富其課余生活。
4.3 保護與發掘鄉村文化,現代與歷史相耦合
鄉村文化是農業與旅游業耦合的精髓所在,現代生態農業與旅游業耦合的過程中應該以保護與發掘鄉村文化為核心。通過現代化的設施設備生產出來的高科技農業產品,在旅游者看來并沒有多大程度上的鄉村特色價值,但會直接影響到農業與旅游業的耦合效果。因此,兩者耦合時應強調鄉村文化的重要性,充分發掘鄉村的手工藝特色。這些手工藝大多取材于自然農業資源,以農作物或鄉村生活廢棄物為原料,體現了民間社會節儉的傳統觀念,鼓勵在節約原則之下的無限創造力。獨特的鄉村手工藝作品,如草柳編織、炕席、紙笸籮、雕刻、塑作、陶瓷、金屬工藝、刺繡紡織等,融合了鄉村文化的現代與歷史元素,均為鄉村傳統文化的代表。可以對這些特色鮮明的手工藝產品進行不同程度的縱深開發,將其發展成為實用性較強的餐具、家具、家居裝飾或者旅游休閑用品供旅游者購買,既能充分滿足旅游者求新求異的消費心理,又能很好地發揚與傳承鄉村文化。
4.4 現代農業的先進性與傳統農業的綠色性相耦合
據醫學報告顯示,當人們置身于農村清新綠色的環境中時會感覺非常舒適,植物的香味作為空氣維他命,對人體機能有一定的理療功效。現代生態農業與旅游業的耦合發展,可以將現代農業的先進性與傳統農業的綠色性相結合,深入挖掘現代生態農業資源的綠色功效,提升農業產品的附加值。以保健療養功能為主題,滿足旅游者休閑之余仍能滿足強身健體、美容護膚的需求。鄉村曲折的道路、復雜的地形等本身就是天然的養身場所,在此基礎上可以再配合設計一些與農事體驗項目相結合的活動項目,讓游客玩得盡興,也養得安心。此外,不同的水果、花卉等均具有不同的營養價值,可聘請國內外知名廚師取其可食用部分加以烹飪、設計,營造一種溫馨浪漫的氛圍,讓游客體驗到別具一格的“盛宴”;還可以利用果子、樹子等榨油,利用水果、花卉和其他植物等制作特色菜肴以及不同口味風格的冰淇淋、果汁飲料、特色小吃等,使游客不僅在“吃”上大開眼界、大飽“嘴”福,同時也有益于身體健康;另外針對女性消費者,可以利用不同類型的水果、其他花卉、植物來設計天然的泡澡浴,實現美容護膚、強身健體、舒緩壓力等功效,一舉多得。
4.5 靜態休閑與動態體驗相耦合
如果產品僅僅停留在淺層次的觀賞層面上,那么現代生態農業與旅游業的耦合將收效甚微。相對應的農產品在設計過程中應更加強調融入深層次的休閑內涵,將靜態的觀賞休閑與動態的體驗旅游相結合,充分調動旅游者的參與熱情,通過設計互動性強的農業活動來使游客真正地融入其中,親自參與體驗現代生態農業的現代化、科技化與生態化,在大自然的田園風光中感受農活的樂趣。可以通過不同特色區域如采摘區、垂釣區、品茶區、DIY區、紀念區、休息區等的設計來體現耦合發展的休閑內涵,靜動結合,豐富旅游者的休閑內容與層次。采摘區供游客悠閑采摘,垂釣區供游客釣魚聊天,品茶區供游客喝茶下棋,另外還有DIY區供游客親自參與精美小禮品的設計與制作,為游客提供和親朋好友親密合作的快樂空間。在不影響游客體驗的前提下,安排專業攝影的工作人員捕捉游客開心燦爛的瞬間,之后制作成精美的相片或相冊,親自送達至游客手中,為游客傳達一種別樣的貼心與溫暖,增加游客的好感與忠誠度。紀念區則供游客親手種植紀念樹或認領樹木等尋找精神上的寄托,紀念美好時光的存在。為保證外部觀賞效果,紀念區植物最好選用顏色較好看、生長速度適中的物種,讓游客能感受到植物的漸進生長過程;休息區可以通過修建觀光走廊、植物亭等來構建,通過擺放一些躺椅、秋千、石凳等,表現出人性化的特點。所有的裝飾物盡量選用植物、花卉等,充分體現出農業的生態與休閑氣息。此外還可以不定時地舉辦一些特色節目來增強游客互動,如水果烹飪比賽、插花藝術比賽、“果王”拍賣會等內容豐富的娛樂活動。
參考文獻:
[1] OPPERMAN M. Rural tourism in southern german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1):86-102.
[2] 鮑洪杰,王生鵬.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耦合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2010,29(8):74-78.
[3] 高 楠,馬耀峰,李天順,等.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產業與城市化協調發展研究——以西安市為例[J].旅游學刊,2013,28(1):62-68.
[4] 尹貽梅,魯明勇.民族地區旅游業與創意產業耦合發展研究——以張家界為例[J].旅游學刊,2009,24(3):42-48.
[5] 王兆峰.民族文化產業與旅游業耦合發展研究——以湖南湘西為例[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12(6):31-37.
[6] 張琰飛,朱海英.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耦合發展的區域差異分析——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2,26(10):54-59.
[7] 朱桂鳳.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耦合因素之分析[J].學術交流,2013(4):133-137.
[8] 楊 紅,董耀武,尹新哲.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新路徑: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耦合產業發展模式[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3(1):149-152.
[9] 袁中許.鄉村旅游業與大農業耦合的動力效應及發展趨向[J].旅游學刊,2013,28(5):80-88.
[10] 顏景辰,雷海章.世界生態農業的發展趨勢和啟示[J].世界農業,2005(1):7-10.
[11] 孫敬水.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研究[J].經濟問題,2002(8):31-33.
[12] 劉國燕.生態農業發展戰略研究——以武強縣為例[D].天津:河北工業大學,2010.
[13] 吳億明,呂明偉.觀光采摘園景觀規劃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