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輝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三峽初中)
淺談“反饋—探究”是調諧平衡課堂高效的重要手段
張光輝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三峽初中)
探究性學習是教學過程中要創造一種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輕松和諧的研究氣氛和環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與小組合作探究去發現“知識”,師生通過信息的交流、轉化,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通過信息反饋對這一過程有效控制,適時調整教學平衡,促使教學過程在“不平衡—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矛盾運動中不斷得到發展。
布魯姆認為:“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就是忽視了教學的反饋。”實踐中我們感到學生的學習既不是單純的積累,也不是純粹的建構,而是接受與建構并存,不僅需要學生觀念上的認同和理解,同時也需要經過一定強度的訓練使之達到系統化。因此,要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就要充分發揮教學過程中信息反饋功能,全方位、多途徑、多層次地獲取反饋信息,獲取反饋信息的渠道和形成有以下幾種:
1.看—獲取情感反饋信息
教學活動是都是和學生在同一頻道上的信息輸出和接收活動,學生的活動必然作用于教師。在課堂上,教師要留心觀察學生的情緒,尤其是要注意學生的眼光,眼神是最能把握學生情緒的,學生的眼光明亮有神,表示他們專心致志,而且心領神會,學有所得;眼光呆板凝滯,表示他們遇有疑難或障礙,心有所思;眼光游移不定,則表示不專一,思維不集中。教師可根據上述多種情況來決定輸出信息的有效接受面,從而調節反饋教學。
看,除了觀察學生的表情外,還有看學生的態度,舉手狀況、練習完成情況、合作探究和對錯比例等,多側面獲取行為情感信息反饋。
2.聽—獲取口語反饋信息
教學的認識實際上也是建立在“閱讀—理解—知識體系構成”這一模型上,教師可從學生的提出問題,回答問題,交流問題中獲取反饋信息,從而調整在教學過程中的輸出信息。
3.查
為了在單位時間內客觀全面地反饋教學,還必須通過學生的板演,書面作業,探究活動等形式獲取文字反饋信息,以增強有效的信息量,更好地改善教學活動。
綜上所述,在教學活動中的每一個環節應伴隨信息反饋。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以敏銳的觀察,靈活的思維,果斷的決策來獲取學生輸出與教學目標相關的信息,對教學實行有效的控制。
例如,我在教“平面直角坐標”這一課時,為了檢查學生對平面直角坐標系相關概念的掌握情況,設計了下面教學活動的探究:
師:建立坐標系后,每位同學就能知道你所在的象限(或坐標軸)以及你到坐標軸(x、y軸)的距離?
K生:①請你說出所在的象限(或坐標軸)
②你的坐標
③你到坐標軸的距離
K生:(回答)(教師注意信息反饋,及時點撥)
師:請K同學關于x軸、y軸、原點對稱的同學都站起來,分別說出:
①你們屬于哪一象限
②你們的坐標
③你們到坐標軸的距離
④你們與K同學的距離
有關同學回答(教師獲取反饋信息,及時點撥)
師:請再考慮一個問題,各個象限同學的坐標有何特征,坐標軸上同學的坐標有何特征。
學生回答:(教師獲取反饋信息,分析、引導)
通過上述活動中的口語反饋,學生對平面直角坐標系的理解無疑進了一步,為了及時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于是我又設計了以下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以憑借文字反饋,作定量了解:
問題1:分別寫出圖中點A、B、C、D、E、F的坐標

問題2:在給出的平面直角坐標系內作出下列各點:A(3,2),B(-4,3),C(-3,-3),D(-2,-4),E(-2,-4),F(5,0)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解答,絕大多數學生掌握了教學內容所要掌握的知識。
筆者認為其調控功能是通過“反饋—探究”來完成的,如何合理運用“反饋—探究”這一來調諧教學平衡呢?
1.通過教學活動前的活動性反饋,進行超前調諧
大數學家歐拉說過“數學這門學科,需要觀察,更需要實驗”。教學中若抓住一些有探究性,可操作性的問題,讓學生主動探索,通過動手、動腦,親身體驗創造性活動。比如,聽故事、動畫、演示、游戲,用特殊值算算看以及嘗試解題等,用于復習鋪墊,激發學生通過這些新奇性與差異性的活動材料達到學習的興趣和進一步探究的欲望,使師生順利步入信息同步的交流過程。如在學習“圓的有關性質”之前時筆者利用學?,F有的條件設計了一個探究活動:“我手持一長柄木勺,勺子里裝滿了石灰,在原地旋轉了一個圓圈。然后教學生照著我的做法嘗試畫圓,從而提出圓是怎么形成的,具有哪些特殊性質。日常生活中與圓相關的事物有哪些等問題?!边@一活動不僅復習了學生對圓有關知識的原有認識,而且還蘊含有新知識的“生長點”和“固定點”。在新與舊,已知與未知之間架起了一座知識橋梁,為順利學習圓的有關性質進行較好的過渡。
2.通過教學活動中的探究性反饋
及時調諧活動的程序是:“探究—交流—統一思想—繼續探究”。通過這種形式,教師及時獲取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的難度和節奏,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程序,使其隨時符合學生的學情,營造良好的課堂文化,促進學生的思維不斷深入,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從而完成教學內容。
我以前教“因式分解”這課時,在白板上寫出下列一組練習題,請學生指出哪些題是因式分解?
①x2+3x-10=x(x+3)-10
②x2-9=(x+3)(x-3)
③12xy2=(4xy)·(3y)
④12x(x-y)+18(x-y)=2(x-y)(6x+9)
⑤(x+2)(x-3)=x2-x-6
⑥xy2-x2y=x2y2()
我原打算在講完因式分解的定義后讓學生完成,但給出題目后,教室里出現了爭議聲,于是我抓住這一機會,及時調整教學程序,組織了一堂探究課,以下是學生探究討論的片斷。
生甲:(2)(3)(4)是因式分解,因為它們結果都是積的形式。
生乙:我認為(2)(4)是因式分解,但(3)(6)不是因式分解。
生甲:為什么?
生乙:因為(3)分解對象不是多項式,而(6)結果不都是整式的積,所以(3)(6)不是因式分解。
生丙:我還補充一點。(4)的因式分解不完全,正確答案應是:12x(x-y)+18(x-y)=6(x-y)(2x+3)
……
通過議論、交流學生能從因式分解的對象和結果去辨析一個變形是不是因式分解,實現了信息同步交流的效果。
3.教學活動結束階段的效應反饋
在活動、探究、交流中學生形成的數學知識與教學思想方法,最終是需要經過學生的積極反思而成為自己的知識與思想方法,可通過采取以“提問促反思”的方法,使學生理清思想,優化思維,實現教學目標的“個體到達度”與“總體到達度”平衡,從而使師生在教學活動中形成一個動態的活動機制。(如下圖)

總之,“反饋—探究”手段在探究性學習中的合理運用,可以及時有效地調諧教師、學生、知識三者間的動態平衡,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王姣姣.課堂教學行為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
·編輯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