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文
新的課程標準倡導積極主動、勇于探索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成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的習慣,在學習數學時,注重經歷觀察發現、歸納類比的思維過程,下面就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等差數列所有內容的前提下,如何引導學生類比已學等差數列的知識和研究等比數列的方法探究“等比數列”談談自己的想法,敬請各位同仁提出寶貴意見,
1.復習回顧(意在進一步掌握等差數列的相關知識,為學習等比數列做鋪墊)
教師:在等差數列的學習中,我們學習了哪些內容?哪些方法?請填在下表第二列,
2.新課引入(意在引導學生類比聯想,通過探討發現特殊數列除了等差數列外,還應有等和數列、等積數列、等比數列)
教師:等差數列是指后項與前一項的差的運算,能否將差的運算替換為其它運算呢?請同學們思考,這樣的數列是否存在,若存在,請舉出具體的例子,5分鐘后,
學生l:若一個數列從第二項起,每一項與前一項的和都等于同一個常數,則這個數列是否可稱為等和數列,這個常數稱為公和,這種數列很簡單,比如首項為l,公和為3的等和數列為:1,4,1,4,1,4,......它的通項公式及前n項和公式都比較簡單,
學生2:若一個數列從第二項起,每一項與前一項的積都等于同一個常數,則這個數列是否可稱為等積數列,這個常數稱為公積,這種數列也很簡單,比如首項為l,公積為3的等積數列為:1,3,1,3,1,3,…,它的通項公式及前n和公式也都比較簡單,
學生3:若一個數列從第二項起,每一項與前一項的商(或比)都等于同一個常數,則這個數列是否可稱為等商(比)數列,這個常數稱為公商(比),這種數列有點類似等差數列,但又不同,比如由定義,在等比數列中任意一項都不為0且公比也不為0,
筆者肯定了學生的想法,并指出:由于等和數列和等積數列比較簡單,我們很容易利用定義根據它的首項、公和(或公積)給出它的通項公式和前”項和公式,因此教材中沒有涉及,但在一些考卷中出現過,主要考查考生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數學能力,從剛才同學們的回答我們已經解決了這兩類數列的基本問題,而等比數列和等差數列很類似,但又有區別,下面我們類比等差數列的研究方法來學習研究等比數列,
3.新課探究(意在放手學生,讓他們大膽猜想、探索)
教師:請同學們獨立思考,類比第2列填寫上表的第3列,要求先填寫自己能獨立解決的問題,然后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思考、補充,
臨近下課時,經過學生的共同努力,完成了除前”項和公式外的所有內容(見表格),教師表揚了同學們,并要求學生課后試著推導等比數列前”項和公式(要求如果直接討論有難度的話,可以先討論:
這3個練習的目的是:(1)判斷是否為等比數列;(2)如果是等比數列,公比是否為l;(3)滿足等比數列求和公式時,一定要注意求多少項的和;(4)獨立思考:一個數列有等比數列的背景時,求和是否可考慮錯位相減法;(5)理解錯位相減法:步驟:列式、錯位、相減,“錯位”的目的是對其同類項,是為了后面計算不錯,
4.課后反思
顯然,這樣的設計是在明確目標的前提下,學生在已有等差數列知識和研究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的自主探究,學生研究的熱情比較高漲,而且從作業反饋的信息來看,效果也比較好,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相信學生,放手使他們大膽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