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淑 毛維國
摘 要: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他們的素質高低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法律素質是人才素質的重要內容,加強高校法治教育研究,改進教育方法,對于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質,促進法治社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高校;法制教育;必要性;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8-0233-03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學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識”。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建設的主力軍,他們的法律素質如何將直接影響著這一戰略目標的完成程度。新時期的大學生除了要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還必須有較強的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因此,提高大學生法律素質,培養法律意識是我國各高校一項亟待解決的任務。
一、大學生法制教育的目的與性質
法制教育是以普及法律知識,提高人們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促使人們形成法律信仰,達到懂法、遵法、守法為目的的宣傳教育活動。法制教育作為引導人們塑造積極向上的價值取向的重要手段,已經成為預防犯罪的有效途徑,而高校法制教育則是以所有在校大學生為對象的法制教育活動,有特定的教育對象,因而也有其獨特的教育目的與特性。
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教育目標或者說教育重點:一是讓大學生掌握基本的必要的法律知識,提高法律素質,能夠利用學過的法律知識解決遇到的困難。學習的目的是更好地生活,生活在法治社會,必須要有足夠的法律知識,以保證能夠充分享受和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避免出現違法行為。二是培養大學生樹立法制觀念和法律信仰。法律作為道德的底線,監視與制約著人們的言行,維護著社會的平穩安定,所以我們必須尊重、信賴、敬畏法律。若沒有法制觀念的支撐,沒有對法律的敬畏與信賴,即使有再多的法律知識,也仍可能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現今我國高校的法制教育主要集中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中,很多教師將這門課程定性為“法律基礎知識教育”,認為相比于思想、意識層面,法律知識的教育更能吸引學生,也更實用,而國家的教育政策中則是將其定性為“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從屬于德育教育。思政課“05”方案明確規定這門課程的任務是“主要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幫助學生增強社會主義法制觀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質,解決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其中,大學生法制教育的核心是法律觀念、法治思維的引導。單純的知識教授過于片面,不能只是一味地進行知識的灌輸,而是要堅持高校法制教育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性質,將單純知識傳授的“智育觀”變為注重培養觀念、意識的“德育觀”[1]。這也是為什么高校法制教育的對象是全部在校學生而不是非法學專業的學生,法制教育最終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而不是僅僅要求學生掌握足夠的法律知識。
二、我國高校法制教育面臨的問題與困境
在我國各大高校,法制教育的重頭戲便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這門課程是作為必修公共課進行的,每個專業的學生都必須完成規定課時的學習,其中法律基礎部分也是教授的重點,但即使這種半強制性的重點學習,效果仍不盡理想。整體而言,高校法制教育存在多方面的不足,面臨著一系列的困境與問題。
(一)學生自身法制觀念淡薄,態度不夠端正
法制教育的對象是在校大學生,學生是高校法制教育的參與者、接受者和評定者,必須有學生的主動配合,高校法制教育才能順利進行。但現在的情況表明,大部分學生并沒有這種“主動”的自覺。一方面,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觀念。好多同學認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沒有學習的價值,里面的內容要么空泛,要么老生常談;認為法律離自己很遙遠,即使學習了也用不上。因而在課堂上無視老師的存在,不關心老師的講課,上課純屬應付。不端正的學習態度導致法制教學效率低下,甚至產生連鎖反應,影響其他同學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如無視交通規則,大學生闖紅燈的行為屢見不鮮;參與假證買賣行為;考試作弊、簡歷注水;近幾年時有發生的大學生投毒、殺人和傳銷案件等等,這一系列的現象都給社會或者大學生本身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二)學校對法制教育不夠重視
各高校對法制教育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不管是內容、師資、教學手段等多方面關注較少,致使法制教育水平較低,流于形式。
1.教師水平參差不齊,教學手段單一
教師是高校法制教育的實施者,他們的理論水平和自身素質直接決定教育的效果。“高校法制教育是一項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和嚴密的理論性、融知識性和實踐性于一體的素質教育”[2],所以需要一支專業性較強的師資隊伍。我國高校非法學專業的學生接受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徑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這門課程屬于“兩課”范圍,所以擔任這門課程教學任務的多是思政課老師,很少有法學專業的教師。由于教師自身并沒有足夠深厚的法律基礎,所以在教學時難以深入,往往只是對法律知識機械地重復傳授,很少有經驗性的、深層次的分析講解,這就使得教學方式單一,一些案例過時并重復使用,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而法制教育需要的更多的就是形象化的講解,要足夠生動才能給人身臨其境的危機感,才能理解記憶得更深刻,單一枯燥的教學只會讓學生更加反感法制教育,難以達到教育目的。
2.對法制教育認識存在偏差
高校中對大學生法制教育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偏差,一方面是將法治教育簡單地等同于法律基礎知識的教學,將其劃為單純的理論課范圍內,而沒有認識到法制教育的思想性、德育性,因此就出現了重知識、輕意識的問題。另一方面,部分學生和教師將法制教育當成可有可無的負擔,一味應付了事。法制教育在這些片面的、錯誤的認識中,失去了它原有的價值與重要性。
3.課程設置單一
高校法制教育主要依靠“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而這門課程作為高校大學生必修公共政治課,課時有限,且“法律基礎”只是其中一部分教學內容,這部分內容又涵蓋了我國多部法律的重點、要點、難點,在規定學時內很難全面深入地講解,甚至有些教師在學時壓力下選擇放棄某一部分內容。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只能死記硬背其中的法律條文以應付考試,而真正吸收理解能夠靈活應用的內容則少之又少。除了這一必修課,學校很少有法制方面的實踐活動,即使有一些活動也多流于形式,難以滿足學生對于法制教育的實際需要。
(三)社會不良法治環境抵消學校教學
我國正在逐步推進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戰略目標也已確立,但法治社會并不會一蹴而就,它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然而,當前社會中不良法制環境給法制意識本就不強的學生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法制教育需要得更多的是“身教”而不是簡單的“言傳”,市場經濟的確立使得社會風氣開始向權錢利益偏離,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淡漠、不信任,金錢至上、坑蒙拐騙,加之媒體不斷曝光的負面案件,從最初的彭宇案,到小悅悅事件,再到“我爸是李剛”、藥家鑫案件等等這些在社會上引起巨大爭議的案件,對社會公德產生了嚴峻的挑戰。法律是道德的底線,道德與法律兩者息息相關,社會中積極向上的風氣是保證良好法治環境的前提。因此,不良的社會法制環境也是阻礙高校法制教育的一大因素。
三、高校法制教育實現優化的有效路徑
(一)擺正法制教育地位,重視法制觀念培養
首先,要充分認識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不管是各高校還是大學生本身都必須認識到,法制教育并不是可有可無的。法治社會的建設需要更多的有知識、有能力、政治素質高、法制觀念強的人才,大學生作為其中的主力軍,必須接受科學有效的法制教育。只有思想上認同了,行動起來才能更有效率,更加投入。學校要對法制教育投入更多的扶持與關注,在法制教育目標設定、課程體系設置、教學資源配備、人才培養機制等方面給予有效支撐[3],而不是將其作為不得不做的任務,敷衍了事。同時積極引導學生正視法制教育,認識到其重要性才能有主動學習的熱情。除了高校法制教育,中小學校也要做好法制教育工作。法律基礎知識應該從小就學習,而不是到了大學才進行,幼時形成的一些習慣、思維模式是很難短時間內改變的。必須讓學生從小就接觸并認識到法律的重要性,才能將其內化為自身的素質,形成積極穩固的價值觀。
其次,要認識到高校法制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不只是法律知識的教育更是法制觀念的引導,要使學生將學習到的法律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思想、行為。大學生已經有足夠的能力去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不應僅僅局限于基礎的、表面的法律條文規則的學習,他們需要的是法律能力和法制觀念的培養。明確這一原則,在教學過程中有側重地進行引導教育。
(二)優化教學內容與手段,提高教育實效性
高校法制教育時效性差的很大一方面原因是教學方式單一,對學生的吸引力差,所以改進法制教學內容與手段是提升教育效果的最迫切也是最見效的方法。課堂上,應轉“填鴨式”教學為“問題式”教學。新知識點的講解多設置情景問題,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并自己分析解決問題,培養問題意識與法治思維,這樣能更有效地提升學生運用法律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還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根據學生群體的需要、心理特點以及他們比較關注的事物、問題,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從而使教學內容對學生保持最大的吸引力。就如隨著信息科技的發展,學生們將越來越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手機與網絡上,生活中對網絡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強,因此教學方式也應緊跟潮流,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影響力,將法制教育擴展到校園網絡上,潛移默化地滲透在學生的網絡生活中,“潤物無聲”般達到法制教育的目的。
除此之外,還要讓法制教育走出課堂,多設置一些相關的活動課程,如模擬法庭、法院旁聽等。法律素質和法律實踐能力的提升不是單靠課堂教學就可以完成的,除了相關知識的積累,往往還需要“對應的經歷、體驗,由此再經過較長時間的融合貫通和相互作用才能夠得以完成”。通過活動課程,學生“在相關的法律情景中培養法律情感”,只有這樣親身接觸,設身處地分析案例,才能增強學生的法律感受性,更直觀地形成樹立法制觀念的動力[4]。直接經驗往往比抽象的教學更具威懾力,也更有吸引力,更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三)調整師資隊伍,引進法學專業人才
高校法制教育的對象以及專業性都要求任課教師有過硬的法律素養和職業水準,必須重視我國高校法制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一是積極引進法學專業教師擔任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司法工作者和“擁有法學專業背景的專職教師能在充分認知大學生心理特點的基礎上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言傳身教的法治理念、豐富多樣的社會實踐進行教育”[5],他們擁有更豐富的經驗和對法律的更全面的理解,并且更善于構建模擬的法律情景,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二是著眼于本校法律基礎課教師群體的實際情況,加大專業培養力度,提升學術水準和專業素養。爭取通過系統的、反復的學習,形成系統的法律知識體系,懂得法律背后的本質與內涵,掌握其內在的邏輯關系,并能靈活運用。同時要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以更多的關注、尊重、獎懲措施來促使教師以更飽滿的姿態投入到法制教育中。
(四)優化法制環境,穩固法制教育成果
要想法制教育得到顯著成效,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良好的法制生活、學習環境,能夠幫助、促使學生內化法律知識為法治思維,內化為自己的言行。大學生主要的生活場所是大學校園,高校要為法制教育提供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將“法治”融入校園文化,融入校園行政管理中,讓學生在校園“法治小社會”的潛移默化中,接受并習慣法治。但要想長遠穩固法制教育的成果必須要有社會的配合,加強社會法治建設和執法力度與廣度,營造良好的社會法治氛圍,提升法治的權威性,讓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真正認同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并形成良好的法治自覺。
綜上所述,大學生的法制教育不僅是學生自身素質發展的需要,還是法治社會建設的需要,要以最嚴謹、最端正的態度對待?,F今的高校法制教育雖然仍存在一些問題,但隨著越來越多的關注與投入,這些問題都會成為高校法制教育的動力,成為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助推力。
參考文獻:
[1]陳大文,孔鵬皓.關于高校法制教育定位問題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7).
[2]臧玉嬌.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實效性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4.
[3]盛敏.我國高校法制教育理念構建探析[J].求索,2014(10).
[4]蔡衛忠.論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要著力把握好的幾個問題[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6).
[5]樊紅霞,張萬紅.我國高校法治教育的問題與路徑[J].煤炭高等教育,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