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燕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數學課程的實用性和生活化程度越來越高,單純強調概念與公式的教學模式已經被淘汰。對小學數學教師而言,我們應善于結合學科特點與學生心理規律,強調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究實際問題總結知識原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情境創設;解決問題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7D-0086-01
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協助學生創設情境具有重要意義。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角,創設情境的目的是讓學生完成“求知”“體驗”“感悟”,這三個過程的實現需要師生、生生甚至是文本之間的互動有和諧活躍的課堂氛圍和學生動手動口的活動熱情,本文對這三個必備因素進行淺析。
一、交互建構促新知迸發
建構主義由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這是一種關于知識和學習的理論,學習者應該具備絕對的主動性,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基于原有的知識經驗生成意義、建構理解的過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這一理論扮演重要的角色,對于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數學課而言,建構主義啟示我們應當注重新舊知識的相互滲透和課本理論與實際運用的無縫銜接。知識并非孤立的存在,必然與其他知識點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學生掌握知識僅僅依賴教科書的陳述與舉例是遠遠不夠的。
角的認識是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課程內容,在前一單元我們學習了除法,兩個不同范疇的知識安排在前后,這就需要我們主動從身邊搜尋與角相關的元素。升入小學四年級,學生個性差異逐漸明顯,大部分學生具備獨立思維,已經擁有一定生活閱歷的他們對事物的觀察力既有分散性又有隨意性。因此在認識“角”時,筆者并未一開始就將概念定義在多媒體屏幕放映,而是:1.復習前半課時我們共同認識的“直線”和“射線”;2.為學生分組,每6人為一小組,合作討論展示的圖形哪些含有角。
隨后,筆者在黑板上展示以下三個圖形:
接著,筆者提問:是否能找到一個點,然后由它引出的兩條射線。學生回答除了圓圓的雞蛋,紅十字和剪刀圖形里都具備一個點和兩條射線,當筆者告訴他們這就是“角”后,學生紛紛找出紅十字和剪刀里的其他角,而后學生找出了生活中很多含有角的東西,在這樣主動建構的過程中獲得新知。
二、和諧課堂助想象飛揚
高效的課堂首先應該擁有輕松的氛圍,教師讓學生有回答的熱情、創作的靈感、表現的欲望、體驗的希望。試想,倘若教師高高在上,學生只是聽問題被動回答,膽怯而緊張,那么不管教師的教學設計多么完美、課堂提問多么開放多元,學生的積極性也會大打折扣。因此,筆者在教學中尊重每一個學生,給予他們自由發揮的空間和自由,時刻傳遞出對他們的信任與支持。
同樣也是在學習“角”這一單元,到了第五課時,學生已經學習到角的概念、分類、測量和畫法這幾個知識點,但筆者在他們課后的訓練中發現,學生之間掌握的程度差別較大,筆者開始反思是不是教學目標設定不夠層次化。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筆者想到了一個特別的方式:讓學生做老師!
當筆者提出這個想法的時候,同學們很詫異,這是我們第一次互換角色。不過不同的是,平時只有筆者一個人站在講臺上,這次我們民主推選結合毛遂自薦推選出一個主講老師、四個助教。據筆者觀察,這5名同學都是這單元知識掌握較好的同學,盡管如此,他們還是有些緊張。這時,筆者對學生們說:“告訴你們一個秘密,我剛做老師的時候也很擔心自己做不好,但是我要帶領你們學習知識呀,所以我就漸漸克服了緊張情緒。”學生聽筆者這么一講自信了許多,他們的榮譽感油然而生,為了教會每一個“學生”,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耐心講解,那股認真勁讓人欣慰和佩服。
在互換角色的過程中,學生打破心理防線,“老師”鞏固自己掌握的知識又學會了分享,學習滯后的學生則主動向“老師”求助,在彼此的配合下查缺補漏,合作共贏!
三、動手體驗利于理解強化
學生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服務生活,因此理解知識的過程離不開動手實踐。不難發現,在教學任務中,教師要求學生“動手”,譬如畫圓、測量距離等。課堂實踐是關鍵,課外拓展與實踐鞏固也很重要。
譬如,學習測量角度這一課時,我們在課堂上認識了量角器以及角度的測量方法,對于出現在平面的角,學生已經學會怎么測量,但是實際生活中學生還不能舉一反三。因此,筆者在課外給學生布置了一個有趣的任務,讓他們去測量生活中出現的角,下一節課看誰測量的角多或者測量的物體最特別。在下一節課,學生們帶來的“成果”五花八門,有一個學生獲得了“最佳創意獎”,他說他就是最好的道具,他以自己的身體展現出銳角、直角和鈍角,引得全班哈哈大笑。由此,課堂練習加動手實踐,學生將測量角度由知識轉變為技能。
在課堂上,本文提及的步驟是必不可少的,建構新知是課堂學習的初衷、和諧氛圍是提升學習熱情的前提,而將知識轉為化實踐技能是我們學習的目的。
參考文獻:
孔濤濤.淺議如何密切聯系小學數學教學與生活[J].數學教學通訊,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