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鳳珍
[摘 要]語文教學的意義主要體現在“語文意識”的培養上,其對豐富敏銳的語感的形成和語文素養的提高會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就語文意識的重要性、培養和提升學生語文意識的具體策略談一談思考和理解。
[關鍵詞]語感 語文意識 重要性 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210006
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對文本如何運用語言文字,如何遣詞造句,如何謀篇布局的一種自覺的、有意識的關注(即對語文的自覺關注),我們稱之為語文意識。當前語文教學成效低下,一直處于低效率高消耗的惡性循環中,這與語文意識的缺失有很重要的關系,它已經成為制約語文教學質量的瓶頸。
一、語文意識的重要性
語文意識是對語文的一種自覺的、有意識的關注。語感作為語文意識的直覺形式,它是語文意識不斷豐富、提高、強化的結果。語文意識的形成對豐富敏銳的語感的養成和語文素養的提高會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對提高語文教學效果而言,語文意識一日不可或缺。
語文教學的意義主要體現在“語文意識”的培養上。語文學習的程序,就是由語文意識步入語感的不斷循環螺旋上升最終促進語文素養提高的過程。一個學生語文學習的質量,固然與他既有的語感相關,但在既有語感基礎上,語文意識則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不僅決定他課堂學習的效果,更決定他課外閱讀的質量。
二、培養和提升學生語文意識的具體策略
1.動用一切手段激發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
許多學生(特別是理科生)缺乏語文學習興趣,要他形成語文意識,無異于緣木求魚。因此,在教學中激發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顯得尤為重要。為激發學生古詩詞學習的興趣,可以推薦學生看中央電視臺制作的《唐之韻》和《宋之韻》節目,該節目圖文并茂,短小精悍,故事性強,解說到位且富有感染力,對教材是一種很好的擴充。學生看了以后,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明顯高漲。
2.落實文本細讀,形成自覺關注文本的品讀意識
引導學生在閱讀文本時關注題目,對題目視而不見或不假思索,是語文意識不強的表現,也是對文本資源的極大浪費。擦亮題眼,必然進一步擦亮整個文本的言說意圖。這里的言說意圖就指向了語文意識。
文本細讀的本質是對語言的品讀。葉圣陶說“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語文閱讀要把重要詞匯放到語境中反復掂量,咀嚼,玩味。例如,莫泊桑小說《項鏈》的開頭:“她也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姑娘”,語文教師就該引導學生在“也”字上駐足停留,發散思維,聯想到同樣美麗但與“她”身份、地位不同的姑娘,聯想到那些姑娘的生活與命運。落實文本細讀,還可以引導學生在對比體悟中培養品讀意識。
閱讀的品讀意識是語文意識的核心。教師拿兩個以上的文本互為印證,在比較的過程中去體悟不同文本所體現的色彩、質感和情感的異同,從一個文本讀懂文本的“這一類”。例如,在李煜詞作《虞美人》教學中,關于末尾“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比喻,可以拿出幾個文本,分別是李清照《武陵源》中“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王實甫《西廂記》中“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賀鑄《青玉案》中“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一方面讓學生從中品味將抽象的愁緒化為具體可感的事物,及寫愁緒的多、深、重的比喻的妙處,從而從一個文本讀懂一類文本,另一方面讓他們養成在對比中品讀文本,體味差別的品讀意識。
3.樹立“大語文”教學觀,打通語文與生活及其他學科的聯系
生活中處處是語文,語文學習不能僅限于語文課堂。語文意識的培養應該貫穿于日常生活中。另外,學科與學科是相互聯系的,不能把語文教學孤立于其他學科之外。在溫庭筠詞作《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教學中,筆者大膽地把語文課當音樂課來上,讓姚貝娜優美的歌聲貫穿整個課堂,最后學生很享受的唱著:雙雙金鷓鴣,雙雙金鷓鴣。剛一唱完,恍然大悟,原來這首詞是表達對戀人的思念的。
4.在教學中構建有效的語文知識體系
結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任何一門學科都有一個基本結構,即具有其內在規律性,它反映了事物之間的聯系,包含普遍而強有力的適應性,可為今后學習及能力形成起遷移作用。語文知識是形成語文意識的必要條件。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構建一個有用的、有效的語文知識體系。
在《紅樓夢》教學中,學生由于語文意識的薄弱,知識體系的不完善,對人物形象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淺層的故事情節上。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把握眾多紅樓女兒的悲劇形象,可以構建一個有效的知識體系,以備知識遷移之用。以黛玉為例,著手尋找曹雪芹用在黛玉身上的悲劇意象。最后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學生對黛玉形象的悲劇意韻有了一個較高層次的解讀:黛玉在太虛幻境是一棵羸弱的絳珠草,草木羸弱的特質與黛玉嬌弱的體質相互攀附構成黛玉形象無限悲劇的美感。在人間黛玉作為孤女寄住在瀟湘館,她在詩社別號瀟湘妃子,源自當年舜死蒼梧,娥皇女英淚灑湘江,化為斑斑翠竹的典故;她在怡紅院抽到的簽是一枝“秋江寂寞,朝開暮落悲”的芙蓉花。就是通過這些悲劇意象的層層烘托,才完成了黛玉形象無以疊加的悲劇意韻。
總之,良好的語文意識對豐富敏銳的語感的形成和語文素養的提高會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責任編輯 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