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遠明
[摘 要]教師要改進教學策略,關注到每個學生各自不同的需求,調整學生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讓他們各有特色地發展起來,才能以此為契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學習目標 學習方式 能力觀 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210041
經過近20年的英語教學實踐,我發現學生從初中升入高中后普遍存在自主學習能力不足的問題。這種情況十分復雜,主要表現是:學生從各個不同的學校升入高一,他們的英語基礎和學習特點有著很大的不同。尤其是來自鄉村中學的學生中,甚至有的連五種基本的簡單句型都不知道。對于很大一部分學生來說,則主要表現為沒有語篇閱讀的習慣,對閱讀課沒有絲毫興趣。這種現象在學校的月考中表現最為明顯,他們常常只做單項選擇題和勉強完成完形填空題。對于閱讀理解題則幾乎全部放棄。隨著高中單元單詞量的加大和文章篇幅長度的增加,加上課后問題難度的提升,使得本來閱讀能力欠缺的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更加無從下手,也就不足為奇了。本文中我就如何解決這一問題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原因的分析
第一,學生對每堂英語課的學習目標不明確,稀里糊涂地跟著教師的授課,心不在焉地趕著進度。一節課結束后,根本不知道這節課講了什么,自己學到了什么,使得英語課堂既費時又低效。
第二,學生學習方法和策略的缺乏。(Learning strategies) 即:學生沒有掌握在學習中解決實際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在英語課堂上不知道做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做。所以,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顯得隨意和力不從心。
第三,教師不敢放手讓學生自己去主動體驗和發現。這是極其典型的問題,大部分教師在課堂上總是手把手地“灌”,害怕漏掉某一個知識點。這種長期以來的模式使學生自身的思維被牢牢地拴在了教師思維這根繩子上,形成學生對教師的過分依賴。
要改變這種局面,我們必須要改進教學策略,盡快讓學生掌握一些學習方法和技巧,調整學生的學習方式。使他們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必須要主動地參與教師指導下的問題討論,善于獨立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其實質就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問題。根據英語課程標準所倡導的自主性學習方式和終身學習的理念,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形成和學習能力的培養,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二、問題的解決
(一)教師自身要有清醒的認識
教師應意識到,要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讓學生自主學習,就必須喚醒學生的潛能。只有實現讓學生自主學習這一變革,教師關注到每個學生各自不同的需求,讓他們各有特色地發展起來,才能以此為契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使學生明確課堂學習目標,形成正確的能力觀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幫助學生確定與自身能力水平以及滿意度有關的學習目標,讓學生就此目標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能力并獲得成功的喜悅,以期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他們在興趣的促動下主動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句話說起來容易,要真正實施起來就不那么簡單了,因為中學生的學習是一個由依賴逐漸走向獨立的過程。所以,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教給學生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多層面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其次,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學習氛圍,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的自主性充分體現。比如,在閱讀課Learn to help wildlife的教學設計中,首先要讓學生明白本節課的學習目標①Rare animals are disappearing.②What can we do to help them?用這樣的目標設計,導入學生的自主探究環節。對于這樣的目標,學生生活在藏區這一動物的天然棲息地,當我們提到(antelopes 藏羚羊)時,學生會立刻和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福娃聯系起來,所以他們會有許許多多的話要說,會爭先恐后地發言,把所知展示在課堂上。有了這一鋪墊,教師引導學生把話題延伸到國家乃至世界的動物及動物保護問題上,就明顯是水到渠成了。這一明確的目標和輕松愉快、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增加了知識,增長了見聞,也提高了人文情操。
盡管我們在教學中通過不斷地反思和改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們知道,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一項長期的工程,絕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管理者,要常抓不懈,有效地組織管理課堂,讓全體學生動起來,積極參與學習中,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另外,我們還要利用各種場合和機會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從而切實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能力。
[ 參 考 文 獻 ]
[1]鄭玉瓊. 論自主學習與其能力的培養[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2(7).
[2]張治國,傅福英.基礎外語學習策略談[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3(1).
(責任編輯 黃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