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登博 范彬彬
[摘 要]“1121”即:一個目標(提升學生綜合能力),一個原則(先學后教),兩種課型(主課和互動課),一個載體(學案)。“如何使課堂教學更能滿足學生身心發展的要求”是當前教育改革的核心,德州一中“1121”課堂教學改革正是對這一問題的大膽踐行。在改革的過程中,隨著問題的不斷出現和高中每一個學段的特征、需要,學校及時調整改革的側重點,研究對策,全員參與,力求實效。
[關鍵詞]合作交流 調整創新 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210091
“高一”前奏曲
我清楚地記得,2011年11月底,學校領導決定在我們高一年級1班、2班試點實行“1121”課堂教學改革時的情景,教師有的在觀望,有的在質疑,當然有的也在大刀闊斧地準備大干一場……于是乎從形式到內涵出現了轟轟烈烈的改革浪潮。從學校領導到任課教師都頂住壓力,摸著石頭過河,經歷了近半年的摸索和打造,在我們一中逐漸出現了令人耳目一新而又充滿勃勃生機的課堂。下面我從三方面來談變化。
一是教師的變化。“1121”高效課堂實驗,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改實驗要求教師有更高的業務技能;此外,課改實驗要求教師有創新精神。課改中,教師在改變課堂、改變學生的同時也改變了自己,出現了眾多被學生感動著、被自己激勵著的教師。他們在發展學生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他們代表著教育的希望。
二是學生的變化。“1121”高效課堂追求的是高品質的教育,通過自主學習、高效學習促使所有學生都要努力成功,實踐充分證明了這一點。第一是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了,熱愛學習的學生增多了;第二是學生的思維活躍了,課堂沒有睡覺的了;第三是學生的自信心增強了,許多學生有了更清晰的自我認識、自我判斷和自我塑造形象的追求;第四是學生學會了合作、學會了溝通、學會了表達;第五是學生的自主性增強了,許多學生有明確的努力目標,有內在的學習需要,有良好的學習策略;第六是學會了創新,通過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學生敢于挑戰自我、挑戰書本、挑戰教師,初步具備創新型學生的基本素質。
三是課堂的變化。“1121”高效課堂的顯著特征就是節奏快、負荷大、容量多,通過把各種教學“資源”分給學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課堂上學生展示次數多,學生自主學習、自我展示的時間多,不僅提高了學習的效率,還收獲了快樂。
在探索的過程中,我們既有喜悅也有辛酸,既有成功的嘗試也有操作的敗筆,但我們的變化和收獲是毋庸置疑的,也正因為如此,我們還將繼續,還將做出新的努力,在課改之路上繼續前行……
“高二”進行曲
“1121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實施一段時間之后,為了防止走回頭路,學校有關部門及時做了調查研究,主要針對“什么是真正的小組合作學習”進行分析。如:假討論現象、 小組內成員不團結、依然有個別學生參與不積極、只是精英展示等問題。為了提高小組學習的效率,我們試著進行探索,在教學中探索,在探索中教學,逐漸摸索到一些行之有效的辦法。
一、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合作意識
沒有合作意識,小組學習就談不上真正的合作學習了,那只是單打獨斗的變種而已。為了培養學生的這種合作意識,我們首先用生活中典型的事例教育學生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如阿里巴巴馬云創業的故事,讓學生明白在當今這個充滿競爭的時代,單槍匹馬很難取得成功,要想成功就要靠集體的智慧和力量。
其次,在導學案的設置上,設置學生合作討論的環節,指導學生學會討論。如,在學習《北美大陸的新體制》時,導學案設置:創設材料情景,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討論1787年憲法制定的歷史背景。
再次,在課堂教學環節中,教師要學會具體指導學生展開合作學習。比如,歷史需要背誦的基礎知識特別多,科任教師對檢查背誦很頭疼,因為這是教學中很重要的一環,如果操作不好,會浪費很多寶貴時間,影響課堂教學進度。如果我們利用小組這一平臺,讓小組成員之間相互檢查,既可以解決鞏固所學知識的問題,又能節省教學時間,收到一舉兩得甚至多得的成效。因為小組成員通過相互檢查,既可以增進彼此的信任,又可以發現別人的優點,增強彼此的認同感。
最后,每次大型考試后,學習委員算出各組的平均分,給小組排名,教師也可以適當給較好的小組發小獎品。通過采用合作評價,激發了每個學生的價值感、榮譽感,促進了學生的主動發展和良好習慣的養成。
二、教給學生合作方法,促進小組合作學習
當學生體會到合作的必要性后,可能會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發地表現出合作行為,可是往往卻不知如何去合作。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教給學生合作的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習慣,指導學生逐步學會怎樣進行合作。
首先,學會分工與協作。讓小組長組織小組成員給自己的小組起名字,激發學生對小組合作學習的興趣,并宣布小組成員需共同遵守的小組合作學習常規。(1)獨立地思考,不人云亦云;(2)勇于承擔任務,密切配合,發揮團隊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組學習任務;(3)遵守課堂紀律,不喧嘩,不干擾他人,不講題外話;(4)在指導合作時,還要注意觀察,盡可能地給每一個學生參與合作的機會; (5)尊重他人,認真傾聽; (6)小組長要負總責,小組成員相互檢查,相互監督。
其次,學會總結與匯報。當小組合作交流即將結束時,小組長應組織小組成員對記錄員的記錄進行小組反思,保留大部分組員同意的意見和小組還存在爭議的意見,整理好交流成果,并由小組長安排好匯報方式,及時準確地向全班匯報。小組合作學習的匯報與眾不同,代表的是小組這個集體,所以上來匯報時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幾個人。
最后,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講不到位時,要及時加以指導。
總之,經過高二階段有針對性的“小組合作學習”研究,提高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和自主創新精神,促使學生持續健康地發展,也使我們學校的課堂改革持續進行中。
“高三”攻堅曲
進入高三,我們反復考慮的問題是:“1121”在復習課中的運用,既要保持原有形式,又賦予新的復習內涵,保證課堂效率,或者說保證高考成績。經過我們的反復討論和實踐,最終形成具有高三特色的四種課堂形式和操作程序。
第一種課型預習課,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知識梳理時間,大約20分鐘左右,由學生按照學案依托課本自行梳理基礎知識,在這一階段中,學生先列框架,填學案,并將自己不清楚不理解的問題標出來以備小組討論時解決,但教師一定要注意提醒每位學生都要自己思考,切勿一味依賴別人,依賴小組。第二階段:討論大約20分鐘左右的時間,這個階段可以完全放手給學生自主,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討論,由本組的“主持人”主持討論的方向和順序——先合力完善框架、再列基礎知識點、再將當堂探究的問題、組內解疑但不理解的地方最終形成問題卡片統交教師。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課堂的討論環節是一節課的關鍵所在,不是簡單的讓學生討論一下學案的問題,教師應該有一個很好的教學設計,這對教師也是一個挑戰。不同的教師會設計不同的問題,設計的問題是否值得討論,討論之后起不起效果,是非常關鍵的問題,問題的設計還需要集體的力量,只是一個教師的力量,很難把每一節課每一個需要討論的問題都能設計好,需要集體備課。另外,問題卡片及學案教師務必及時收起,以了解學情、做好準備、完善教學設計。第三階段:完善學案,5分鐘,經小組討論后學生再自行總結完善學案。
第二種課型互動課,分為三大階段。第一階段:小組討論,交相解決疑難,10分鐘左右,以問題多少自行調節時間。第二階段:展示成果,25分鐘,先小組展示,相互補充,再組組合作,最后教師點撥。第三階段:針對性練習,10分鐘,以鞏固重難點。
第三種課型習題課。第一階段:小組討論,各成員以錯題為突破口,進行知識查漏補缺和思維層面的矯正。第二階段:教師集中講解疑難多之處,并作方法指導。第三階段:進行變式訓練,著眼于對疑難點的理解和應用,強化學習效果。
第四種課型總結反思課。總結本單元反映出的普遍性問題和總體構建框架,以學生靜悟為主,教師指導為輔。
結束語
保羅·佛萊雷說過:“沒有了對話,就沒有了交流;沒有了交流,也就沒有真正的教育。”互動式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協作能力,因此成為國際上大力推行的教學策略之一。現代教育更注重對學生獨立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所以“1121”互動式教學模式,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作力和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教學中改變一味地灌輸,注重方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其主動性,積極開展討論式、演講式、辯論式、案例式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激發其主動思維、辨析、討論的熱情。在課程教學中設計了以小組為單位,針對實際問題,在教學中盡量將講授的新知識轉化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使抽象的理論內容借助生動具體的案例和多媒體場景形象化;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創造出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和學習興趣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寬松的環境中學習和探索。經過2014屆學生近三年完整的實踐和打磨,一系列教學成績的呈現充分說明了“1121”課堂改革的成效所在。
(責任編輯 斯 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