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朝霞
摘 要:詞匯教學一直是英語課堂的重點以及難點,教師在上課時往往需要花費極大的精力讓學生對新單詞熟悉起來,并且加以運用。學生記不住詞匯,教師就無法展開正常的教學活動,所以如何更好地進行詞匯教學是語言學者們需要長期思考的一個問題。
關鍵詞:高中英語;詞匯;教學策略;方法
英語是一門語言,需要大量的詞匯積累,學生在學習詞匯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很多問題,記憶難、忘得快、易混淆等都會讓學生失去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從而造成英語學科偏科嚴重的現象。那么到底該如何進行英語詞匯教學呢?
一、學生學習英語詞匯的現狀
教師在備課之前要先備學生,掌握學生的學習現狀。在高一的英語教學中,詞匯一直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學生經過了高一第一學期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英語基礎,但仍缺乏必要的詞匯積累,所以教師不僅要確保學生能夠掌握一定的新詞匯,還需要提醒學生鞏固上個學期學過的“舊”詞匯,充實詞匯量。
首先,學生容易忘記以前學過的單詞,不能很好地將學過的單詞運用到日常交流中去;其次,學生難以記住新學的詞匯,不能很好地理解詞匯的讀音、用法以及拼寫等,從而導致閱讀理解、完形填空得分較低,作文結構紊亂、詞匯拼寫錯誤頻繁等毛病,而這些都是需要教師思考如何去解決的問題。
二、學生學習英語詞匯的誤區
1.死記硬背,缺乏有效方法
部分學生在記英語單詞時喜歡反復拼讀單詞的每一個字母進行機械記憶,比如單詞patient,他會反復拼讀字母p-a-t-i-e-n-t,然后在記patience的時候,又反復拼讀p-a-t-i-e-n-c-e,無法做到根據patient和patience詞性的聯系將兩個單詞同時記憶。
2.不識音標,缺乏正確拼讀
很多學生不會音標或者讀不準音標,這就導致了他們在記單詞的時候無法根據讀音拼寫單詞。讀音對語言的學習來說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如果學生無法準確讀出所學詞匯,就無法學好英語這門學科。相反,音標的學習能夠極大地幫助學生記憶英語詞匯,比如,/θ/這個音標通常為字母th的組合,而/s/這個音標經常為字母s/c/se/ce的組合等。所以當學生不會音標時,詞匯的記憶就會變得極其困難。
3.忽視復習,缺乏反復記憶
人的記憶可分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學生在學習新的詞匯時,大多數進入了瞬時記憶或者短時記憶的狀態,這些記憶可以幫助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出教師提出的問題,但是等到課后或者幾天之后,學生不進行復習和回顧,這些記憶就會隱藏起來,無法被找到。所以當學生不能經常復習回顧所學詞匯時,“舊”的詞匯就會從學生的腦袋中消失。
4.不辨重點,缺乏基礎突破
詞匯可分為基礎詞匯、高級詞匯和關聯詞匯。基礎詞匯是學生必須了解、掌握并運用的,高級詞匯是學生提高英語寫作水平需要使用的,而關聯詞匯需要學生進行一定的了解。那么學生在記詞匯時應該記哪些詞匯呢?主要是基礎詞匯和部分高級詞匯,關聯詞匯可以不記。但是往往有很多學生無法分辨出什么是基礎詞匯、高級詞匯和關聯詞匯,從頭到尾同等對待,這就會使得學生記單詞困難,學習積極性不高。
三、探析詞匯教學的策略和方法
針對上面所提到的問題,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學生記憶英語詞匯的能力。
1.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
教師在進行詞匯教學時可組織單詞拼寫競賽、文段朗讀比賽、仿寫句子比賽等活動,用各種各樣不同的上課模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詞匯的學習。
2.加強音標教學
音標始終是學習英語詞匯的基礎,在學習詞匯之前,教師需要進行一定的音標課程訓練,只有當學生掌握大部分音標的讀法之后,才能夠在往后的詞匯學習過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教師在教學音標時,還可以介紹一些規則幫助學生進行詞匯記憶,比如哪一種讀音一般為哪一個字母或者哪幾個字母的組合等,這些都將對學生記憶詞匯有極大的幫助。
3.結合詞匯教學于語篇分析
詞匯離不開文章,學生在學習詞匯時可以配合文章一起記憶。教師可選擇一些優美文段或句子要求學生進行朗讀與背誦,讓學生在賞析美文的同時將需要學習的詞匯記住。
4.創設情境和語境。教師可將部分詞匯帶入到語境中進行講解,比如,在講in the hospital和in hospital兩個短語時,學生分不清兩個短語到底是什么意思,教師就可以創設一個情境,比如Lily在醫院工作,Tom來看病,Lily是in the hospital而Tom是in hospital等,教師通過這種方式清晰地講解兩者之間的區別,學生也可以進行輕松記憶。
5.學會總結與復習
總結是教師幫助學生總結記憶詞匯的一些規則,而復習則是鼓勵學生有規律地對前面學過的單詞進行回顧,比如每周星期三回顧上一周星期一的詞匯等,只要學生能夠有計劃地學習需要掌握的詞匯,就能夠把詞匯記好。
總而言之,詞匯的教學需要一定的創新,教師在充分了解了學生的學習現狀之后,需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詞匯的學習和鞏固,鼓勵學生靈活運用所學詞匯。
參考文獻:
樸慧善.淺析高中英語詞匯教學的策略與方法[J].大慶社會科學,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