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霞
摘 要:作業作為有效教學的必要環節,既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也是教學信息反饋的渠道,更是學生由知識到技能形成的橋梁。但是,當前作業設計的形式、內容、評價等方面存在很多問題。為此,針對當前地理作業設計的常見問題,在分析其不利影響的前提下,提出新背景下的地理作業優化策略,以達到通過優化作業設計促進有效教學的目的。
關鍵詞:地理作業;作業設計;有效性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一直在探索一種符合新課程理念且行之有效的措施來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優化作業設計就是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個方面。因此,課堂教學中如何通過學生作業的設計來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值得探索的問題。
一、當前地理作業設計的常見問題
從作業形式上看,結構單一,總量大。當前地理作業以傳統知識、傳統模式和應試教育為指導,注重強調對教材知識的通式檢測。主要為“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之類的問題。因而,學生的思維常常受制于教師的預設和教材固有的知識體系。這樣的作業無益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及主動學習意識的激發。
從作業內容上看,大部分教師所布置的地理作業沒能從多角度切入,更多是課本知識的重復和再現。作業設計缺乏通過地理情景的設置來啟發學生思維的思想。例如,沒有層次的作業多,有梯度的作業少;對新知檢測的作業多,對舊知鞏固的作業少;理論性的筆試作業多,實踐性的操作作業少;需獨立完成的作業多,學生合作探究性的作業少。
從作業評價上看,教師評價的多,學生評價的少。沒有將教師評價、學生自己評價、同學互評有機結合,沒有形成一種整體、多元的評價體系。這種評價理念明顯忽視了課程標準中“為促進學生發展而評價”的要求。
以上問題是目前地理學科作業設計中最常見的,因為教師的教學習慣一旦形成很難改變,長期以來的模式化教學使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不到很好提升。作為地理教師必須意識到其負面影響,從優化作業設計著手,促進有效教學。
二、地理作業設計不合理帶來的不利影響
地理作業設計的合理與否,關系到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能否得到保證。作業設計上如若不合理,必然會給學生和教師都帶來不好的影響。
1.不利于提升教學水平
地理作業是地理課堂教學信息反饋的重要渠道,如果地理作業的設計不合理,就不能科學反映出學生在地理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必然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低下,事倍功半。教師也會因為得不到科學合理的反饋無法提升地理教學水平。這樣的惡性循環使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不到保證。
2.不利于激發學生興趣
學生所學的課程很多,每門科目都有一定的作業量,每天各科的作業,讓學生煩不勝煩。要想讓學生對地理感興趣,除了學生自己對地理感興趣外,地理教師的作業設計也是影響學生興趣的一個重要因素。學生不感興趣的作業是無法激發他們求知欲望的。若每次的作業設計都一樣,久而久之,學生就對地理學習失去興趣了。
當然,不利影響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就不一一列舉了。作為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教師,僅僅看到作業設計不合理帶來的不利影響還不夠,更要找到作業優化的策略。
三、新背景下地理作業優化的策略
學生的作業是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應用的一個重要標準,也是教師對教學任務完成得好與不好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教師通過作業的檢查批改,可以及時發現學生知識或技能的缺陷,加以糾正、作出評價并對學生的進一步學習提出建議。因此地理教師要在新課程基本理念的指導下,設計具有時代性、創新性和地理學科特色的作業,在進行地理作業設計時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1.以興趣為先導,讓作業形式多樣化
地理作業的設計要充分考慮能否激發學生興趣,不讓學生對地理作業有反感情緒。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絲毫愛好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所以,地理作業設計要讓學生在興趣中主動完成作業的要求。考慮激發興趣的同時還要考慮什么類型的作業有利于鞏固學生課堂所學的知識,提高學生的成績;什么類型的作業有利于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什么類型的作業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2.以學情為基礎,讓作業設計系統化
地理作業是為了讓學生加深對地理知識點的了解,學會對地理現象的分析,加強對地理規律的掌握。地理作業設計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地理教師在進行地理作業設計時要做到三點:
第一,課前、課中和課后的作業設計要科學合理。課前作業設計要簡單化,能突出教學內容的框架即可。課堂作業設計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地理學科知識體系涉及的面很廣,每一個知識點都有很多題目。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練習對應到課堂教學中的每個知識點解決,這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影響較深,同時形成了相應的做題技巧,對學生鞏固舊知、學習新知的幫助很大。課后作業是課堂作業的延續和補充,此類作業設計要做到質高而量精,要讓學生能舉一反三,活學活用。
第二,作業難度要有層次化。實踐經驗告訴我們,過難、過易或者“一刀切”的作業都不利于不同類型學生的發展。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采用分梯度布置作業更能凸顯教學的有效性。比如,把布置的地理作業分為A、B、C三類,難易程度由易到難,容易的題目、中等的題目和較難的題目分別對應給全班差、中、好三類學生。一則可以避免學優生“吃不飽”現象,二則可以避免學困生“吃不了”的現象。
第三,教師要及時檢查和批改學生的作業。檢查目的是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鞏固的程度和實際運用的能力,以便發現教和學兩方面存在問題,及時改進教學。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后,教師要及時批改。因為學生在教師批改后對作業的影響還是很大的,這樣能夠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總之,優化地理作業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把書中的理論與現實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學習對終身有用的地理,通過精心設計作業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地理思維和實際操作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感受理論學習和生活的聯系,使每一個學生喜歡學習,全面發展,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王戰前.優化作業設計 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J].新課程學習,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