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桂霞
摘要 對湟中縣糧油高產創建項目效益分析,從10個方面闡了主要做法,并總結了糧油高產創建項目的經驗與啟示。
關鍵詞 糧油高產創建;成效;青海湟中
中圖分類號 F30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6-0293-02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我國糧食生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糧食消費也不斷增加,而另一方面耕地數量卻在不斷減少,保持糧食生產和消費平衡壓力越來越大。再加上國際糧食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糧食安全的形勢日趨嚴峻。為了提高糧食產量,確保糧食生產安全,就要依靠科技創新提高糧食單產。開展糧油高產創建活動是通過實踐將專家技術真正轉變成糧食高產,提高農民收入。開展糧油高產創建活動有利于促進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推動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有利于政府組織和推動科技推廣工作,保障公益性推廣事業的發展。糧油高產創建活動對穩定發展糧油生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湟中縣自2008 年糧油高產創建活動開展以來,按照省農牧廳和省農技推廣總站糧油高產創建工作部署,實施了萬畝糧油高產創建示范片、糧油高產創建整縣制推進示范、糧油高產創建整鄉推進等項目,2008—2015年共建設萬畝糧油高產創建示范片30個,其中省級17個,部級13個;2010—2012年實施糧油高產創建整縣制推進項目3個,2011年實施油菜整鄉推進高產創建試點項目,累計創建面積9.65萬hm2,共投入資金1 480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資金402萬元,省財政專項資金1 078萬元。通過行政助推,科技支撐、項目資金的有效整合,突出抓創建層次,擴大創建規模,提高創建質量,增強輻射影響,在創建區實現了糧油均衡生產,創出了成效。
1 項目效益
累計完成萬畝油菜高產創建示范片11個、7 547 hm2,新增油菜總產5 517.4 t,新增產值2 435.51萬元;完成萬畝馬鈴薯高產創建示范片8個、5 333.3 hm2,新增馬鈴薯總產11 445.7 t,新增產值4 593.78萬元;完成萬畝蠶豆高產創建示范片9個、6 000 hm2,新增蠶豆總產4 840.5 t,新增產值2 546.9萬元;完成萬畝小麥高產創建示范片2個、1 333.3 hm2,新增小麥總產4 272.9 t,新增總產值854.37萬元;在糧油高產創建整縣制推進中,3年累計完成糧油高產創建示范區7.47萬hm2,其中,油菜4.4萬hm2、小麥1.27萬hm2、馬鈴薯1萬hm2、蠶豆8 000 hm2,累計新增糧食總產4 076.6 t,油菜總產4 199.3 t,示范面積1 666.7 hm2,新增油菜總產282.1 t,新增總產值141.05萬元。累計共增產糧食24 635.7 t,增產油菜9 998.8 t,新增糧油總產值1.442 753億元。
2 主要做法
為確保糧油高產創建活動的順利開展,實現湟中縣優質特色農作物產量、質量、布局、效益的統一,為全縣大規模糧油高產創建樹立典型,提供樣板,在具體工作中主要抓了以下措施的落實,突出表現在“十個強化”[1]。
2.1 強化組織領導
根據項目建設方案,成立了3個工作小組,即由縣長為組長,主管農業的副縣長、縣農牧主管局主要領導為副組長,縣財政、審計、統計、廣電局,實施鄉鎮政府主要負責人主要為成員的項目領導小組,負責項目組織實施,確定目標任務,落實工作責任;由省農林科學院主管副院長為組長,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主要領導為副組長,有關技術專家為成員的技術專家指導小組,負責技術培訓,審查技術方案,處理高產攻關技術難題;由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技術人員組成技術承包指導小組,負責技術指導和培訓,制定工作方案,落實增產措施。
2.2 強化工作職責
項目實施實行了縣長、鄉鎮長負責制、技術人員科技承包制及目標管理責任制,縣領導小組與項目實施鄉鎮、鄉鎮與村層層簽定了項目目標責任書,實行行政人員和農技人員相互配合,分片包鄉包村負責制,并將項目實施納入年度目標考核,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良好局面[2]。
2.3 強化技物服務
按照“提前計劃,盡早儲備,保障進度,及時兌補”的原則,將生產所需種子、化肥、農藥及時發放給農戶。在作物生產各環節,組織專家和技術人員分區域、分季節、分層次開展技術指導和培訓,做到一個片點有一個責任專家、有一套技術方案、有一個工作計劃、有一本記錄檔案。縣鄉技術人員從備耕、整地、播種、施肥、田間管理到收獲每一個關鍵環節現場指導,整個生育期不離人,每項技術不落空,確保農戶能夠得到科研人員的指導,能夠將良種良法落實到實際生產中,擴大先進生產技術的落實范圍[3]。
2.4 強化技術服務
針對高產創建活動涉及范圍廣、農戶多、地域不同的實際,始終把發動群眾、引導群眾、調動群眾的生產熱情作為工作的切入點。冬春兩季,對項目區逐鄉逐村召開宣講培訓會議,介紹糧油高產創建的重要意義,宣講主推技術。開展了“三個對接”,即專家組與技術員的對接,技術員與示范戶的對接,示范戶與周邊輻射農戶的對接,強化三方職責,采取現場操作、演示,面對面講,手把手教,切實提高了技術的到位率,讓群眾看有樣板、學有榜樣、做有典范,提高了農民的科技素質和科學種田水平。
2.5 強化技術集成
在高產創建活動過程中,要實行高規格、高標準。制定符合實際情況的、可操作性強的技術方案,實行 “統一生產資料供應、統一整地播種、統一選用良種、統一種子處理、統一種植規格、統一肥水管理、統一病蟲防治、統一技術培訓”的“八統一”技術,充分發揮規模化生產的優勢。積極推進實用新技術的試驗、集成、示范與推廣,主要落實了選用良種、機械播種、合理密植、增施有機肥、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植物生長調節劑應用等技術措施,對保證示范田增產起到了有力的技術支撐作用。
2.6 強化田間管理
為促進示范田農作物苗全、苗齊、苗壯,縣鄉農技人員深入鄉村、田間地頭,指導農民做好苗情普查,對缺苗少苗地塊及時補栽補種,抓好間苗、定苗、看苗施肥、中耕除草及農作物主要病蟲鼠害監測預報和統防統治工作。
2.7 強化項目整合
將高產創建與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良田建設、科技推廣、測土配方施肥、農業科技推廣示范縣建設等項目有機結合起來,將各項科技成果進行集成和組裝配套,利用綜合技術提高項目實施水平,重點推廣了優良品種選用,油菜分層施肥條播、溝播,蠶豆機械點播,精量播種,測土配方施肥,新型農藥使用等技術,項目區全面推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群眾的施肥技術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4]。
2.8 強化樣板示范
在抓好大面積糧油高產創建的同時,選在交通方便、群眾基礎好、科技措施推廣步伐快的鄉鎮和村大力開展重點示范和樣板展示,建設萬畝示范片、千畝展示區、百畝攻關田,集中投放項目資金,集成技術,使其成為基層干部指揮生產的指揮田、科技人員施展才華的樣板田、農民就近學習的示范田,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促進新技術的輻射和擴散。
2.9 強化檔案管理
高度重視項目宣傳和資料的收集歸檔工作,按要求以鄉鎮為單位建立項目檔案,做好生產數據和工作記錄,包括實施方案、田間檔案、合同、農戶花名等內容,并剪輯制作了作物從種到收各農事環節音像資料,使檔案資料真實、齊全、規范并便于開發利用。
2.10 強化監督檢查
在開展高產創建活動的各個關鍵時期,省、市領導和專家,縣項目領導小組經常深入生產一線進行檢查督促,現場辦公,對項目組織領導和技術隊伍建設、示范點落實、技術到位、項目資金使用及工作檔案等情況進行全面督促檢查,及時掌握有關情況,提出整改意見和建議,確保了高產創建活動開展的效果。
3 經驗與啟示
3.1 開展高產創優活動,全力發揮科技作用
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是推動糧油高產創建活動開展的根本保證。縣政府要高度重視此項工作,召開專題會議,確定目標任務,落實工作責任,與各鄉鎮簽訂目標責任書,并納入年度目標考核內容,把任務落到實處,為高產創建活動提供組織保障。以農技推廣部門為技術依托,積極開展以“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等為主要內容的糧油高產創建活動,實現糧油大面積均衡增產。
3.2 集成創新實用技術,充分挖掘單產潛力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適度規模、集中連片的原則,將各項技術組裝配套,綜合運用標準化生產技術,采取農機農藝相結合、良種良法相配套的方式,積極推進糧油實用新技術的試驗、集成、示范與推廣工作,為增強糧油綜合生產能力提供技術支撐。大力推廣優良品種、農機節本增效技術,增施有機肥、實行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等,全力發揮科技作用,充分挖掘增產潛力。
3.3 廣泛開展技術培訓,大力促進科技入戶
要不斷加大科技支撐力度,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時機和條件開展主題技術培訓,引導農民應用先進技術、參加優質高產創建活動。方式上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等媒體進行宣傳,通過發放明白紙、樹立宣傳欄等措施加大宣傳培訓力度。技術人員進行技術承包,開展從種到收全程技術指導和跟蹤服務,在主要農事季節深入到村,開展技術培訓和田間地頭現場指導,先進實用技術入戶率和到位率達90%以上,提高農民科技水平。
“民以食為天”,足見糧食對人類的重要性。高產創建活動的開展,為湟中縣糧油生產注入了新的活力,對挖掘湟中縣糧油生產潛力、推進科技推廣機制創新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平臺,為該縣糧油生產逐步邁向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探索出了新的發展之路。
4 參考文獻
[1] 李華,徐太和,肖建軍.2015年界首市糧油高產創建工作實施內容及保障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5(3):63-64.
[2] 楊麗.廣德縣2013年糧油高產創建活動的成效和做法[J].安徽農學通報,2014(8):65-66.
[3] 劉少鋼,金竹玲.洱源縣糧油高產創建成效與實踐[J].農民致富之友,2014(24):22-23.
[4] 田春華,韓強,楚春生.對嘉祥縣實施糧油高產創建的思考[J].現代農業科技,2014(4):309-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