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向東
摘要 針對2015年水稻增產不增收現象進行了深入調研,分析原因,找出存在的問題,提出發展思路。
關鍵詞 水稻產業;增產不增收;規模種植;問題;發展思路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5-0084-03
Abstract The phenomenon of increasing production of rice without income in 2015 were investigated,the causes were analyzed,the problems were found out,and the development thought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rice industry;increasing production without increasing income;scale planting;problems;development ideas
當前,“糧食滯銷,糧庫爆滿、持糧觀望、賣糧心痛”等問題在水稻主產區成為熱門話題,掉價的糧食讓種糧大戶憂心忡忡,嚴重地影響了其種糧積極性。農業方式如何轉、種植結構怎么調最基本的就是優化結構、提升品質、增加效益。
近期,筆者圍繞“2015年水稻增產不增收”“水稻規模化種植存在的瓶頸性問題”“十三五水稻產業發展思路”等課題組織糧食流通、收儲、加工、農機、育種、栽培、植保部門專家,種糧大戶、基層農業推廣人員開展調研。
1 2015年水稻增產不增收的原因分析
1.1 糧食中部分品種相對過剩
2015年我國水稻、小麥等大宗糧食作物豐收,產量增多,種植大戶中稻產量普遍增產5%~10%,導致糧食品種出現相對“飽和”,糧食“供大于求”,引起稻谷等糧食價格下降。
1.2 糧食進口價與國內生產成本價差異加大
近年來,我國勞動力成本增加,地租提升,物化投入在高價位運行,糧食成本居高不下,而部分產糧國家由于機械化程度高或者勞動力成本低等原因,其糧食生產成本低,在糧食銷售市場上往往以低于我國糧食生產成本價出售。如越南的農村勞動力成本僅相當于我國20個世紀90年代的價格,他們的農業投入品價格也低于我國同類產品。因此,他們的稻谷價格比我國自產稻谷生產成本還要低,導致部分糧食加工企業舍近求遠,進口低價糧食,國內糧食價格市場競爭力下降,形成滯銷價低的局面[1-2]。
1.3 國家和社會收儲壓力加大
一是我國糧食已實現十二連豐,尤其是2015年,水稻是近年來少有的特大豐收年,國有企業倉儲“爆滿”,基層糧站老的糧庫嚴重失修,許多已失去儲糧能力,新建糧庫不足,庫容有限,難以繼續收購。二是由于國家經濟調整,一些中小型糧食加工銷售企業資金周轉困難,減少收購;糧食經紀人也因為資金不足收購量大幅度減少,形成了糧食滯銷的局面。三是隨著規模種植面積的擴大,原來一家一戶儲糧的做法沒有了,他們自己不儲糧而是在市場上購買糧食食用。目前桐城市近80%農戶土地已流轉,也就是說,全市近80%的農村人口的口糧都需要由國有糧庫和社會糧倉來儲存,而這部分占全市總產70%左右的糧食過去是由農戶分散儲存的。儲糧的任務就交給了社會,增加了國家和糧食購銷企業的庫容壓力。
1.4 種植面積增加引起總產增多
由于近幾年棉花等農產品價格走低,農民種植不能增收甚至虧本,導致這些作物的種植面積大幅度調減,調減的面積多數用來擴種大豆、水稻、玉米,種植結構失衡,引起糧食面積增加,總產增加,銷售過剩。
1.5 少數地區糧食銷售條件差
部分地區市場信息不暢、交通不便,銷售難、價格低;另外,烘干設備分布不均勻,導致不能及時烘干而達不到標準水分,只好不收割或者以更低的價格出售。
1.6 種植大戶受制于人
桐城市種植大戶特別是中小戶,沒有烘干設備和足夠的曬場,水稻收割后必須出售濕谷,而國有糧庫只收割干谷,濕谷只能賣給私有烘干企業和加工企業,單價較低。部分加工企業和從事烘干的私營企業在收割稻谷時嚴重壓級壓價。據調查,他們在收購時雖然執行的是國家保護價,但首先直接扣除5個百分點的水分,1個水分點扣稻谷0.75 kg/hm2,并扣除4%的雜質,再按實測水分點折扣到要求的水分點。中秈稻機口濕谷平均收購價2.2元/kg,最低的不到1.8元/kg,比上年減少0.2元/kg;粳稻機口平均價2.4元/kg,較上年減少0.3元/kg。糯稻行情更不穩定,由一開始的2.6元/kg跌至2.2元/kg。
1.7 谷賤傷農影響深刻
一是增產不增收。2015年水稻種植戶普遍增產,由于銷售行情的變化,價格下跌幅度超過10%,增產的幅度趕不上跌價的幅度。二是挫傷大戶種糧積極性。價格低、賣糧難將嚴重影響種糧大戶積極性。一些土地流轉到期的大戶正在考慮來年是否續期,更多的在想著來年田里到底種什么,“非糧化”“非農化”情緒在滋長,大戶在農業基礎設施投入也大打折扣。三是不利下茬作物種植。由于賣糧難加上天氣多雨,稻谷收割推遲,不能及時讓茬,影響油菜、小麥種植,即使已種植的投入減少,苗情較差。
2 水稻規模化種植存在的瓶頸性問題
2.1 合同的短期性與地力培養的長期性
據調查,桐城市當地規模種植大戶普遍反映土地承包期很短,一般只有1~2年時間,短的只有1年時間。主要原因是一般農戶和大戶之間思考的角度和方式不一樣。農戶認為地租每年都會上漲,同時擔心土地承包期長了大戶會不還給農戶。承包期短、地租年年長讓種植大戶不愿意做長期種植的準備,多數采取掠奪式生產,不利于土地持續高產優質高效。也就是說,由于承包合同期較短,導致農戶只注重一兩季高產,不注意培肥地力,導致化肥、農藥的使用量越來越多,地力越來越差,不利于水稻的持續高產高效[3]。
2.2 規模的大小與經濟效益的不對等性
從調查情況看,各地規模種植大戶種植面積和產生的經濟效益是不同的,桐城市規模種植最大農戶,他承包的面積達到2 000 hm2,一般規模種植面積在20.00~33.33 hm2,由于科技水平、種植經驗、物化投入等不同,導致承包面積的平均產量差異較大、經濟效益也不同。種植技術到位的產量高,經濟效益就高;種植經驗不足、科技應用到位率低,產量就不高。一般以種植面積在20.00~33.33 hm2的農戶經濟效益好。
2.3 承包人的財力與科技素質的不關聯性
在規模種植大戶中有不少大戶是在其他行業中賺取了第一桶金,然后在國家有關政策的激勵下,這些人員將工商資本轉移到農業生產上,但是他們對于農業科技的作用看得輕,不注重科技投入和應用,認為水稻生產與其他行業一樣,靠的是運氣和機會。他們在水稻生產過程中往往是通過增施肥、多噴藥來實現高產穩產,以至于因為茬口安排不合理導致水稻生產中遭遇自然災害、不能實現高產穩產,種植經濟效益不高甚至虧本,形成了高價承包田地,虧本退田走人,即所謂的“永遠的土地流水的大戶”。
2.4 政策的扶持與實際操作的不吻合性
近幾年國家加大了包括水稻在內的糧食種植補貼政策力度,補貼金額不斷增加,補貼原則是“誰種誰受益、種多少補多少”。但是在實際工作中,規模種植大戶除了150元/hm2的大戶補貼和種植小麥的農資綜合直補1 050元/hm2外,其他的如良種補貼、糧食直補、水稻農資綜合直補等全部發放給原承包農戶。這就造成了種植水稻的沒有享受種糧補貼,不種植水稻的卻享受多種補貼的不公平現象,這種現象影響了種植大戶種糧熱情。
2.5 生產與銷售的不關聯性
前幾年國家對于種植水稻、小麥等大宗糧食作物的補貼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且水稻等保護價也是年年提升,讓農民特別是種糧大戶感覺種糧效益穩、不存在賣難的現象,也就是說,農民種糧不必考慮銷售問題,而市場上無論是一般品質的稻谷還是優質稻谷都是一個價,沒有實行優質優價,同時收儲企業也沒有分品種單收單儲,造成生產的稻谷加工品質差、整精米率低,影響加工銷售。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優質水稻新品種的推廣。
2.6 農機與農藝結合不緊密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種植大戶賺錢的方法也是機械化。雖然桐城市當地機械化生產水平不低,水稻機收比例高達90%左右,但是機播、機插秧比例僅占30%左右,并且農機與農藝結合不緊密。在水稻的管理上,比如施肥、病蟲害防治上的機械化率更低。特別在規模種植的農戶中,有農機具沒有農技員的很多,比如在機插秧育秧上,培育的機插秧秧苗素質差,秧苗移栽以后緩苗期長,影響水稻正常生長。
2.7 資金缺乏影響種植大戶的生產管理
規模種植投入資金較多,一般是春種秋收,先期投入較大,比如化肥、農藥、種子、農機具等物化投入,比如耕地、田租等。一般種植數年、人脈關系好、信用度高的還可以在相關單位賒欠,如果不具備這些條件的先期投入就會讓土地承包人望而卻步。更重要的是規模種植大戶由于沒有有效的抵押物而不能從銀行里貸款。資金缺乏,導致種植大戶在生產中一切從“省”,結果是產量低、效益低,對穩定發展十分不利。另外,如果遭遇大的自然災害,極有可能造成“三角債”甚至影響當地的經濟發展。
3 “十三五”水稻產業發展思路
整體發展思路是以黨的十八大精神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一穩定、五配套、三提高”,確保水稻產量穩定提高、農民和種植大戶經濟收入不斷增長。即穩定水稻的種植面積,實行良種、良田、良法、良制、良境5個配套,提升水稻品質、提高稻谷產量、提高稻米加工轉化能力[4]。目前“十三五”水稻產業發展亟需研究的課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3.1 做好水稻種植結構規劃
糧食安全問題是國家重中之重的工作,水稻是我國三大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生產布局和發展規劃要圍繞國家糧食安全這個核心來調整。要在穩定水稻面積、擴大綠色水稻種植的同時,積極擴大市場暢銷、消費人群多的粳稻種植面積。
3.2 解決好以標準化、工廠化育秧為突破口的農機與農藝結合問題
水稻種植效益的提高,根本在于實現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雖然某些生產環節的機械化率較高,但是由于農機與農藝沒有完全融合,也就是說在技術環節上還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要實行農機推廣和農技推廣2個部門通力協作,共同攻關,解決機械化中的技術問題,形成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標準,千方百計提高水稻機械化生產中的科技含量。
3.3 做好適度發展水稻規模種植工作
水稻面積的穩定靠一家一戶小規模種植已經不行,必須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種植,通過規模效應和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提高水稻種植效益。這就要求根據實際情況,重點扶持種植面積在6.67~20.00 hm2的規模種植大戶,出臺一些扶持政策,比如允許種植面積超過66.67 hm2的種植大戶建立烘干廠和標準化倉庫,為種植大戶貸款提供信用擔保、幫助大戶建立高產穩產良田、優先給予水稻生產加工銷售項目建設等。
3.4 搞好稻米供求市場變化和國家糧食生產安全雙適應工作
我國加入WTO后10年過渡期以后,農產品要與國際市場接軌,受國際稻米市場影響,稻谷的價格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波動,糧價的波動會帶來種植面積的變化,直接影響到國家糧食生產安全。因此,稻米生產一定要與市場銷售大環境相結合,努力做到農民種稻效益不減,國家糧食安全有保障。
4 發展水稻生產的主要措施
4.1 完善以水稻為重點的糧食作物生產保障體系和機制
完善制定《糧食作物生產考評以獎代補實施意見》《技術指導崗位責任制》《糧食生產技術培訓推廣活動經費提取比例》等文件和執行標準化;實行分管市、鎮長負責制和專家包鎮、包種糧大戶,鄉(鎮)技干包村技術指導責任制。定生產目標,定下鄉指導天數,定獎懲措施,確保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切實穩定桐城市糧食生產能力。
4.2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爭取國家、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等項目資金和招商引資等多元化融資,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增加旱澇保收面積,提高糧食生產水平。
4.3 抓好重點工作
一是落實糧食種植面積。根據省市政府糧食年度種植計劃,要層層分解抓落實。二是提高耕地規模經營比重。總結推廣耕地經營權流轉和規模種植效益經驗和做法;大力發展耕地流轉協會和種糧大戶,發揮糧食規模種植效益。三是提高水稻生產產業化水平。通過項目、信貸貼息等優惠政策重點扶持發展農業產業化糧食加工企業,增強創建名牌食品和加工增值銷售能力,不斷擴大“企業+基地+農戶+標準”一體化經營規模。四是提高產業服務水平。大力發展農機協會(合作社),抓住購機國家補貼契機,提高糧食主產區和種糧大戶農機化裝備水平和作業比重。大力發展糧食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資營銷企業,發揮協會的作用,提高統一產銷比重和農資統供比重。五是提高糧食作物復種指數、單產和總產水平。圍繞農業重大項目和按“訂單”要求實施,普及應用優質高產品種。淘汰低產低質常規品種。通過省水稻良種核心示范區項目實施和國家“三補”資金捆綁運作,實行統一供種來實現。大力實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部級水稻萬畝高產創建示范區、糧食豐產科技工程、水稻“種3產4”、科技培訓等項目工程,加強項目區基地建設,總結推廣高產高效經驗。大力推廣水稻拋秧、直播、機耕(機插秧、機點播)、花草增產、稻草過機還田、測土配方施肥、病蟲草害防控等節本增產增效配套技術。力爭水稻拋秧、機插秧、機直播面積占90%以上;稻草還田面積占70%以上;發揮科技示范戶的示范輻射作用。
5 參考文獻
[1] 曾良貴,陳可明,揭紅科,等.湖南省水稻生產概況及發展策略[J].湖南農業科學,2013(2):17-19.
[2] 方偉,王豐,萬忠.2013年上半年廣東水稻產業發展形勢及對策建議[J].廣東農業科學,2013,40(21):1-3.
[3] 萬忠,康藝之,方偉.2012年上半年廣東水稻產業發展形勢及對策建議[J].廣東農業科學,2012,39(18):3-5.
[4] 俸文芳.雜交水稻種子產業化問題與對策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3(1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