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生 戴寶成
摘要 農村沼氣工程把能源建設、環境建設、生態建設、農民增收鏈接起來,推動農村沼氣工程向規模發展、綜合利用、科學管理、效益拉動的方向轉型升級,作用顯著。介紹了涇川縣農村能源沿著規模發展、綜合利用、科學管理、效益拉動方向轉型升級的發展措施,并分析了取得的相應成效。
關鍵詞 農村能源;轉型升級;發展措施;甘肅涇川
中圖分類號 F323.2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5-0207-02
近年來,涇川縣著力實施生態立縣戰略,積極推廣太陽能路燈、熱水器、節燃炕等節能設施,單一沼氣池逐步轉變為綜合配套設施,保證了農戶清潔、方便、高效新能源的使用。累計推廣太陽能熱水器達1.07萬臺,共1.98萬m2,推廣使用太陽灶3.621萬臺、節柴灶7.42萬臺、節能炕12.46萬鋪,推廣秸稈氣化爐和高效生物質炊事爐1 800臺,建成沼氣池2.155萬戶,總容量為16.6萬m3,惠及13個鄉(鎮)129個村,普及率達到28%。建立和完善后續管理服務機制,規劃建設66個鄉村沼氣服務網點,配備沼氣服務車38輛,積極為沼氣戶提供了便捷、優質服務。農村生態能源建設進入了轉型發展整區域推進的新階段。然而,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和農村牲畜養殖方式的變化,戶用沼氣需求和使用率下降,存在沼氣發酵原料短缺,建成的沼氣池啟動困難,網點管理不到位等一系列問題,導致農村沼氣建設出現“三起三落”的被動局面。
為探究走出困境有效措施,從而推動支柱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涇川縣能源站于2012年開始進行沼氣工程轉型升級,在綜合利用、科學管理、效益拉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1 改革建設模式,走工程化管理的路子
建設質量達標的沼氣池是農村沼氣發展的前提,后續再落實具體使用與管理。涇川縣能源站結合區域實際,在沼氣池修建過程中采用創新方式,并引用工程管理理念。于2012年組建了涇川縣春暉能源服務公司,該公司負責涇川縣沼氣項目建設工作,在工程規劃、施工、設備安裝、質檢等方面負全責,在沼氣池建設過程中全程負責,保證給用戶提供合格的沼氣池,基本實現工程建設公司化運行及工程化管理。
以黨原鄉陳坳村為例,沼氣池項目工程開始前,春暉能源服務公司與涇川縣農村能源站訂立工程合同,并與每戶沼氣池使用戶簽訂施工合同,由1名農村能源站的技術人員負責全程監理,確保施工三方的具體責任與義務。具體項目資金分為勞務費用、材料費用、灶具費用3個部分,能源站給建池戶一定的施工材料費用補助,由農戶自行購買材料,同時在新農村工程建設中的剩余建筑材料可以充分利用,作為沼氣池建設所需材料的補充,從而降低材料成本。2012年8月15日,該村的50口沼氣池建設任務如期保質保量完成,并交付給農戶使用。
此種沼氣池建設方式為農戶提供了很大便利,并且彌補了農村勞動力不足的情況,不僅沼氣池質量有保證,而且沼氣池建設省時省力。因此,涇川縣于2013年在全縣18個項目村進行項目推廣,共建設沼氣池760口。管理單位、建設主體與服務對象三方的權利與義務都得到保證,農村沼氣池建設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與難點都得到妥善解決,同時方便了農村能源部門的管理,操作性較強,適用范圍較廣泛。
2 轉變服務主體,走政府購買服務的路子
近年來,由于農村能源部門在沼氣項目建設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重建輕管問題突出。已建成的村級沼氣服務網點,由于農民不愿意支付服務費用,同時村級服務網點分散、服務功能弱、服務人員報酬低等,大多數并沒有真正開展服務,存在荒廢情況。針對上述問題,積極轉變后續服務主體,提高沼氣使用效果,改變了沼氣工單打獨斗的服務方式,成立涇川縣春暉能源服務公司,由服務公司承擔戶用沼氣、沼氣工程的服務及管理。一是制定管理辦法。按照省辦要求和“誰建設,誰服務,誰負責”原則,制定《涇川縣農村沼氣工程項目政府購買管理辦法》,明確服務的總體要求、管理責任、范圍標準、檢查評價和保障措施,確定項目區內沼氣服務實行無償服務原則。二是確定服務主體。在能源站的支持下,涇川縣春暉能源服務有限公司在縣工商局完成注冊,開設銀行就結算賬戶等相關手續。涇川縣春暉能源服務有限公司具備合法有效資質,確定為全縣沼氣項目服務主體,在縣政府采購辦登記備案,由縣能源站統一調度,負責農村沼氣工程建設、維修和建后管養服務,沼渣、沼液綜合利用。三是簽訂服務協議。按照《涇川縣農村沼氣項目政府購買服務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縣能源站與縣春暉能源服務有限公司簽訂了《涇川縣農村沼氣項目政府購買服務合同》,明確規范了雙方權力義務、服務報酬、服務時限、管理考核和有關事項等。合同簽訂以來,春暉能源服務有限公司共在黨原、高平、太平、玉都4個鄉鎮的城劉、寨子洼等25個項目村實施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農村沼氣后續服務1 256戶,其中進出料服務536戶,配件更換300戶,維修維護420戶,全面完成了下達的項目任務。
3 轉型升級試點,走規?;l展的路子
涇川縣規模化沼氣工程起步較晚,雖然修建了3處養殖小區沼氣工程,但由于養殖場業主選擇不當,沒有按照專業化要求施工,導致沼氣池無人管理而報廢。省辦批復下達的2013年2個養殖小區和2個聯戶沼氣工程項目由于投資太少,沒有合適的業主而遲遲沒有開工,2015年,通過對縣境內養殖場廣泛調研,深入現場,認真篩選,最終確定了太平鄉隆鑫牧業有限公司為項目建設主體。經省能源辦同意,對項目進行整合變更,由涇川縣春暉能源服務公司承擔項目修建任務,在建設過程中,認真優化工程建設方案,精打細算,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8月開工,10月竣工投產,工程建設進度快,質量較高,建成一處300 m3沼氣發酵池、鍋爐房、貯氣室、脫硫、脫水、增溫、輸氣管網及入戶工程。現已全面啟動運行,向周圍60戶村民開展集中供氣。沼氣站緊貼寨子洼新農村聚集區,管理上采取業主領辦、能源服務公司簽約的形式,上聯隆鑫牧業公司原料基地,下接沼液沼渣消納農田,收取的沼氣費補助運行成本開支,產生的沼渣、沼液就地消化,與該村千畝蘋果基地對接,該工程的建設填補了涇川縣沒有集中供氣的空白,為今后發展集中供氣工程積累了經驗[1-4]。
4 敢于科技試驗,走創新驅動的路子
產氣不穩定,維護、保養和服務不到位,是沼氣池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一是從技術和服務入手,經過技術攻關,研發了“新型頂水壓式沼氣池”,并且取得了國家專利。這種沼氣池水壓間由側壓式改為頂置式,并將農作物秸稈三級發酵技術、太陽能增溫技術、沼液沖廁技術、密封性能檢測技術應用于沼氣發酵全過程。該池型的主要優點包括預處理簡單、進出料方便、操作簡單、結構合理、池型美觀和綜合效果較好,解決了很多實際問題。該技術能利用農作物秸稈作為原料,解決了沼氣發酵原料短缺的問題。3年共建成沼氣池760口,質量合格率100%,使用率達到85%。這種建池方式極大地方便了農戶,不僅提高了沼氣池建設的質量,而且解決了農戶沼氣無人管理的問題。二是在舊沼氣池維修改造中,為了便于施工,降低維修改造成本,推廣了穩壓貯氣袋裝置,每戶安裝2 m3貯氣袋1個,增壓泵1臺,擴大了沼氣池發酵容積,提高了產氣量,受到群眾的歡迎,有效地解決了病態池維修難、維修成本高的問題。三是開展尾菜沼氣試驗示范,通過尾菜三級發酵處理利用技術,把“三沼”綜合利用和設施蔬菜栽培等技術集成整合應用于蔬菜生產全過程,形成了“蔬菜種植—尾菜—沼氣”這種蔬菜清潔生產模式,有效解決了蔬菜生產中廢棄物亂堆亂倒、污染環境的問題,促進了循環農業的發展[5-7]。
5 典型示范帶動,走循環農業發展路子
在“三沼”綜合利用中集中抓點示范、全面推廣,完善沼氣產業鏈。能源站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建設示范點,用沼液對果樹、蔬菜等進行澆灌和噴施,并組織群眾現場培訓,逐步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經驗,培育了城關鎮茂林、高平鎮大寺坳、鐵佛,窯店鎮南頭灣等“三沼”綜合利用示范點。在推動現代循環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方面取得顯著成績。全縣每年用沼液噴灑果樹2 133.33 hm2,澆灌瓜菜1 533.33 hm2,沼渣還田6 666.67 hm2。施用沼肥后,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3.2 g/kg,溫室內西紅柿單棚日產量增加8.5 kg;黃瓜株高增加8 cm,葉面厚度增加0.2 cm;施用沼肥的果樹,抗旱能力增強,生長旺盛,單果平均增重8 g,增產1 800 kg/hm2以上,質量明顯優于普通蘋果。通過實施農村能源項目,清潔能源得到開發利用,農戶用能結構得到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同時,隨著農家肥和有機沼肥的施用,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明顯減少,土壤中的有機質、氮素及微量元素含量顯著提高,孔隙度增加,保水和持續供肥能力增強。沼氣建設的迅速發展不僅改善了農村環境條件,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而且有力地推動了全縣循環農業的進程。
6 參考文獻
[1] 周宋偉,龍四海,羅斌.宣漢縣農村能源發展現狀與建設思考[J].四川農業與農機,2015(6):14-15.
[2] 韋應紅,韋應敏.安龍縣農村能源利用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J].安徽農學通報,2015(24):114-115.
[3] 田志嬋.農村環境保護與農村能源建設相關問題探討[J].農業與技術,2015(22):206.
[4] 徐東,劉清志,王臻.低碳視角下我國能源結構優化研究[J].生態經濟,2011(9):81-83.
[5] 宋梅,高志遠,趙虹.基于熵的能源結構和低碳模式優化研究[J].科技和產業,2011(12):47-48.
[6] 葉吉文,楊洋,沈國棟.低碳經濟下我國優化能源結構的策略研究[J].山西焦煤科技,2010(6):56-58.
[7] 嚴緒朝.中國能源結構優化和天然氣的戰略地位與作用[J].國際石油經濟,2010(3):7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