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又丹
摘 要:本文基于對手工藝傳承人以及技藝的原始生產地的一次近距離探訪,探尋了金山石雕形成的自然條件與歷史原因,進而分析了金山石雕的地方特色與藝術風格以及石雕技藝的傳承歷程與現狀,全面剖析了金山石雕的傳承意義與價值。
關鍵詞:石雕;民間技藝;手工;非物質文化遺產
對于赫赫有名的矗立于現代大都市上海市黃浦江邊的外灘建筑群,想必每個人都有耳聞或早已親身游歷于此,并為其巍峨雄偉,瑰麗古樸的外觀所折服。這些始建于清末明初的洋房中,不少由蘇州城外的金山石匠帶上他們的土產金山石參加建造而成,最著名的就有:江海關、匯豐銀行等,大大小小一共有幾百幢。
美麗而神秘的石頭建筑外衣有著令人遐想并希望一探究竟的魅力,那么何謂金山石?這石頭背后又有著怎樣的歷史背景與輝煌成績呢?對于在蘇州地區延續多年的古老石雕技藝的一番探訪,緣于今年江蘇省出臺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扶持項目,并有幸成為最接近民間工藝大師的調查組員,代表市非遺辦公室與蘇大合作的非遺中心奔走在木瀆鎮的各個村落,我們采訪了金山石雕唯一的五位代表性傳承人以及他們的生產經營基地。
1 金山石雕的自然環境和藝術風格的形成
史載,金山石開采始自晉宋年間,明代之前開采量較少,明代后形成規模性采,采石用石之人即金山石匠,有開山匠和細石匠之分,其中細石匠是專事石料精細加工及各類雕刻的藝人。金山石雕源于蘇州市吳中區木瀆鎮,木瀆鎮在蘇州的西南部丘陵盆地中,土地肥沃,水資源豐富,同時這里蘊藏著大量的花崗石等礦產資源,據1987年,地質勘測資料顯示,其中花崗石儲量達5.5億噸,多分布于周邊靈巖山、金山等山區。因此,豐富的礦產資源,優質的金山石,為金山石雕藝術的形成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而金山石雕刻工藝,正是采用這種是石頭制作所得。
金山石雕的藝術風格形成于晚清和民國時期,區別于北方曲陽和南方福建兩大派別的石雕技藝。金山的石頭匠人不僅僅是會開山鑿石的工匠,更是頗具慧心的藝術家,他們所做的石雕作品與其他蘇式藝術一樣,流淌著姑蘇人婉約靜謐、含蓄內斂的血液,做的經久耐看,做的精巧細膩,做的文靜雅致。蘇州自宋、元、明、清以來,歷朝歷代乃文人的聚集地,最具代表性的有蘇州的吳門畫派,相映成輝的還有本地的刺繡、絲綢、核雕、園林和建筑等藝術形式。同時,在蘇州老百姓勤勞與智慧的創造下,這些民間的手工藝品與繪畫藝術、建筑藝術充分地交流融合,逐漸形成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蘇式風格。
2 石雕技藝傳承歷程與現狀
在石雕技藝的傳承上,相比其他,石雕技藝的延續與礦石的開采緊密聯系。在石業興起以來就因多次禁采或大量開采,官民、商民矛盾等波折連連,“文革”期間,石業就不興,金山礦區于1969年解體,石雕技藝逐漸消亡。然而,在70年代后,金山、楓橋兩地組成石雕專門企業,何根金等青年藝人率先恢復仿古題材的石雕品,搶救和保存了古老的石雕技藝,并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和發展。改革開放后,私營石雕企業不斷涌現,至90年代初期,金山石雕業達到了歷史的鼎盛期。
如今,隨著蘇州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和生態保護意識的增強,蘇州西郊停止了開山采石,木瀆鎮及周邊地區已無生產原料可采集,封山不久后石雕手藝人銳減了70%多。同時,現代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原來從事石雕工藝加工的農民老齡化,年輕人從事這項手藝的空白,傳承人給的數字令人覺得岌岌可危,其表示真正從事石雕且會做的人最多二十人。由于石雕技藝的特殊性,石雕技藝學習時間至少5年以上,它耗時長、工作環境也足以對人體造成傷害,累積下來容易得職業病,外地采購石材增大運輸成本,相比精致可人的核雕與玉雕,熱愛石雕人群較少,這就形成了石雕不容樂觀的現代市場;還由于從事石雕人員難以養家糊口,所以在諸多利益的驅動之下,大多數人離業改行或在家,工藝處于荒廢,后繼乏人,如不采取措施,金山石雕技藝即將失傳。
3 金山石雕傳承價值與意義
經過此番對金山石雕技藝的深入探訪,石匠們那一幅幅歷史和現實的生活畫面時常在我腦海中涌現,諾大的一個傳統行業,少有的文字記載,少有的文藝作品和圖畫資料,有著悲屈、波折,卻豐富、輝煌的歷史。面對這樣一門即將消失的技藝,我慶幸此時與它的相遇,也對它繼續存世的文化價值、實用價值與藝術審美價值有了思考。
在文化價值方面,金山石雕技藝產生于蘇州,技藝精細、名匠輩出、絕技紛呈,集中體現了吳文化的精益求精、典雅細膩的特點。石雕廣泛用于古典園林與蘇州城鄉的民居與橋梁等建筑及碑刻,留下了眾多傳世之作,成為蘇州古典園林與小橋流水的城市風貌的組成部分,形成了濃厚的地域文化特征。在實用價值上,無論是石料工程,還是單件的石制品,如磙、車棚柱、杵、等乃至建房造屋、道路橋梁、公園陵墓、寺廟道院建筑及其造像等,都與社會生產和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在藝術審美價值上,首先石雕技藝既要求藝人有很高的技術水平,也要有很高的藝術修養和文化底蘊。金山石雕的眾多作品,如石券、石拱橋等建筑,無不是藝術與科學相結合的產物,金山石匠精工制作的各類石雕工藝品,有較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即使是石料建筑,整體也是一座藝術品,如泰州的“荷花橋”“百鳳橋”;單件石雕作品更具藝術和觀賞價值,如九龍壁、石獅、十二生肖、各類造像、書法和畫像碑刻、摩崖石刻等,它們或置于園林名勝,或置于馬路廣場,或置于企事業單位,有的作為建筑藝術裝飾品,有的作為景觀點綴,有的則成為獨立的景觀供人們鑒賞玩味,有的還可以作為宅院廳堂的擺設,或被藝術館、博物館等收藏。
鑒于金山石雕在文化、實用、藝術、審美上,都有如此重要的價值,它的可延續性就不言而喻了。近幾十年來,在政府及石雕藝術家本人的努力下,我們已經看到了金山石雕技藝的重放光彩,對于今后金山石雕這門古老技藝的旅途,我在這里真心希望它能走得更遠,去更多、更好的地方,去遇見更多對它有利的人,而不是像吳大師所說“金山石雕將不久消失于他們這輩人,也就是20年,甚至10之后”。
參考文獻:
[1] 劉金楠.金山石史話[M].蘇州市吳中區吳地歷史文化研究會,2003.
[2] 李洲芳.東吳金山石雕[M].大眾文藝出版社,2008.
[3] 李洲芳.蘇派建筑香山幫[M].中國詩詞楹聯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