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佳穎
摘 要:敦煌壁畫中有大量的伎樂天形象,現代人經過觀察和研究,將靜止的舞姿“復活”到舞臺上,贏得了觀眾的喜愛。敦煌舞風格獨特,表現在S型的三道彎體態、獨特的神韻和氣韻及文化的貫穿上。了解敦煌文化,用精神世界去引領氣息、眼神和形態等,才能展現出敦煌舞的獨特魅力。
關鍵詞:敦煌舞;敦煌壁畫;風格;S型三道彎體態;神韻;氣韻
0 引言
敦煌舞姿圖在敦煌學藝術領域獨樹一幟。在莫高窟有內容的492個洞窟中,繪制伎樂形象的洞窟有200多個,有3400余身伎樂天形象。古時佛教的傳播,使中亞、西亞不同風格的舞種傳入,敦煌當地藝人將其與敦煌當地的舞蹈相互融合,形成了獨具風格的舞蹈,繼而傳入中原地區,其映入皇室眼簾之后,又融入了大量漢唐的舞蹈元素。這種舞蹈從敦煌到中原地區,再到河西地區,經過多次的碰撞,更具欣賞性,這些技藝高超、獨具風格的舞蹈在敦煌壁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
1979年5月,《絲路花雨》第一次展現在世人面前,這部舞劇將敦煌壁畫中的舞姿圖“復活”呈現在舞臺上,技藝精湛,舞姿柔婉,以獨特的風格特色吸引了無數的觀眾。
1 敦煌舞的風格
所謂風格,是從內容到形式,從動律到造型,手、眼、身法、步以及各種因素和諧統一而表現出來的基本特色。[1]莫高窟壁畫以佛教的經變故事為主,包含了天宮伎樂和世俗的婚嫁圖等。敦煌壁畫中的舞姿在不同的年代雖有不同的特色,但其基調的相同之處在于都以佛教思想為主,這形成了它獨特的風格性。在敦煌舞中,形、神、氣、韻的展現是敦煌舞風格性需把握的主體,是敦煌舞獨特韻味演繹的關鍵。
1.1 形態——S型的三道彎
敦煌壁畫舞姿圖中,曲線性鮮明。現代人在“復活”壁畫舞姿時,將其與現代審美結合,用圓曲的“S”形態動作對舞姿進行連接,S型的特點在于它的圓曲。敦煌舞可分為俗樂舞和天樂舞,天樂舞音樂舒緩,以寧靜為主,體現大慈大悲的菩薩普度眾生。通過S型的動作形成的三道彎體態,溫婉柔美,具有獨特的風格特色。
S型的三道彎體態是敦煌舞所獨有的形態風格。我們可以在傣族舞、胡旋舞、印度舞中看到“S”型或“三道彎”的體態。區別于這些舞種,敦煌舞通過“S”型流動的動作,最終停在“三道彎”的體態和造型。
敦煌舞的“三道彎”包括了手臂的三道彎和身體的三道彎。手臂的三道彎是指肘、腕和手指經過舞蹈動作的變化所形成的三道彎。身體的三道彎是指頭部到肩部,頭的位置有正位、側位、旁側位、仰位、腑位、偏位;[2]肩部到胯部,這一部分是形態風格的中心,需把握S型動作中的擰、曲、傾等風格;胯部到腳部所形成的三道彎體態,其中腳趾也需勾起,每個動作都要延伸到神經末梢,才能顯示出敦煌舞的與眾不同。
1.2 神韻——心神合一,形神兼備
神韻是指在眼神和表情的配合下,傳遞心底最真實的想法。敦煌舞獨特風格性還體現在“形神兼備”。敦煌舞強調精神層面以佛教思想貫穿其中,以神領形,再通過肢體的語言以形傳神。
敦煌壁畫中的表演內容和表演節目等稱為伎樂,在天宮奏樂的樂伎稱為伎樂天。壁畫中的樂舞形式大致可以分為飛天伎樂、天宮伎樂、不鼓自鳴樂、經變樂舞、世俗樂舞、伽陵頻迦、藥叉伎樂等。[3]不同的伎樂天形象,其神韻也是各不相同的。
敦煌舞的眼神有環視、虛視、亮相、垂視、收和放。敦煌舞中,演繹菩薩形象時,眼神要溫婉、平靜,其中垂視的眼神較多,壁畫中菩薩垂視眾生,慈眉善目。而愉快、跳躍、活潑的眼神,這些多用于刻畫飛天樂伎等。不同的眼神所表現的舞者的心境和思想是各不相同的。在伎樂天形象的演繹中,舞者是傳遞佛音的天國“樂伎”,因而要注重心靈語言的表達,用肢體語言表達內心平靜的心境,自身完全投入其中,感受高雅的氣質,通過靈動的舞姿,傳遞佛教的善與美。
1.3 氣韻——抑揚頓挫,以意領氣
敦煌舞的氣息,始發自胸部,連貫并存有頓挫感,將氣息不斷地延伸,通過氣韻將壁畫舞姿中的點、線、面連接起來,抑揚頓挫,獨具風格。區別于古典舞,敦煌舞的氣息頓挫感強。“氣息”和我們的“意念”是分不開的,以意領氣,傳神達意,才能將敦煌舞的氣韻之美展現出來。
不同的氣韻對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重要的作用。深沉的呼吸可以展現出佛國世界中菩薩形象的平和、善良和溫婉,形成一種靜謐、安詳的氛圍。例如,我們看到的舞蹈劇目《千手觀音》,在對觀音形象的塑造過程中,舞者需調整自我,達到一種禪定的狀態,心境平和,用意識引導氣息,將氣韻貫穿其中,神韻平和、安詳。唯有這樣,才可以塑造出菩薩普度眾生的形象,形成天國肅穆的氛圍。
快速的呼吸,歡快,剛健有力,具有跳躍性,配合靈動的表情可以表現出天國世界歌舞升平、一片歡騰的景象。例如,莫高窟112窟的反彈琵琶飛天圖,此造型是敦煌舞中最具代表性的動作之一——“反彈琵琶”。舞者身體整體的弧線呈S形,反手彈撥琵琶,下肢單腿著地,主力腿膝微彎,另一條腿膝蓋彎曲呈90°,腳指頭勾起,向左出胯,形成三道彎體態。她整個身體的重心在主力腿上,雖然身體姿態多處呈現三道彎的姿態,但重心并沒有沉下去,因其核心力量在于腰部,氣在丹田,在動作的銜接過程中始終有一口氣貫穿其中,氣韻的貫穿帶動神韻。其在吸氣和吐氣的同時,神態也隨之變化。
2 敦煌舞風格性的表現應在文化的大背景下進行
敦煌壁畫舞姿圖具有濃郁的佛教色彩,舞者在演繹過程中,首先要全身心地投入角色之中,將其慈悲為懷的廣闊胸徑融入自身的情感之中,不能片面地通過肢體語言來表達,動作應做到發自內心,用內在的精神意念來支配肢體,將神態完美結合,才能展現出佛國世界樂伎們的形象。
對敦煌悠久文化的了解程度會影響舞者演繹時的內心世界。例如,全球首部大型沙漠實景演出《敦煌盛典》以墨丁和綠珠的愛情為線索,將敦煌壁畫中的俗樂舞作為演繹的重點,通過六個不同的篇章來演繹敦煌在千年之前由繁盛到衰落的歷程,演繹者若不能對敦煌文化有一個清晰明了的認識,很難將其演繹成功。
敦煌舞風格特性的表現一定要在文化的大背景下進行,唯有這樣,才能使舞蹈富有生命和內涵,才能滿足觀眾的文化需要。
3 結語
敦煌舞具有濃郁的佛教色彩,其體態、氣韻和神韻都具有獨特的風格性。正是這種獨特的風格成就了敦煌舞獨特的審美,將古代宗教藝術的精髓融入其中,滿足了現代人的文化需求。表演者在演繹敦煌舞的過程中,應該詳細地了解敦煌壁畫舞姿中形態和神態的獨特美感,用豐富的文化知識充實精神世界,在演繹中充分展現佛教的神圣,演繹出敦煌舞的獨特風格。
參考文獻:
[1] 金亮.敦煌壁畫舞姿與敦煌舞蹈[D].西北民族大學,2013.
[2] 史敏.伎樂天舞蹈形象呈現——動靜中的36姿[A]. 2007.
[3] 高德詳.敦煌古代樂舞[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