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晗
摘 要:“中國夢”是我國始終追求的理想,是讓中華民族興盛的夢想。這一構想與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對提升學生思想高度、增強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作用。因而,現階段的高校教育教學中,應積極落實“中國夢”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順應時代發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本文就“中國夢”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了研究解析。
關鍵詞:“中國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0 前言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一直在遵循“中國夢”戰略思想,構建了富含時代性的話語體系,根據我國社會發展方向及規律建設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體系。目前,我國很多企業、院校都在文化建設、教育教學中引入這一戰略思想,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尤其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更是增強了教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有效提升了教育效果。
1 “中國夢”內涵簡述
“中國夢”的基本內涵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其主要內涵包括國家富強、社會和諧、人的全面發展幾個方面。國家富強主要是針對我國現階段社會經濟發展中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等問題予以解決,以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們生活質量不斷提升、國家整體實力增強,最終完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和諧則是滿足人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解決人們最關心的利益問題,如教育、醫療、養老等,使人們擁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發展環境,真正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保證人們生活質量和社會的和諧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基于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對人們的思想道德修養、身體素質等各方面素質的全面培養提升,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進一步推動社會的快速發展。
2 “中國夢”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2.1 深入挖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教育資源能否有效開發利用,直接影響著教育教學效果。“中國夢”這一構想的融入,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深入挖掘。“中國夢”思想中包含著其內涵、意義等多個方面,其中蘊含的科學思想都可以運用在高校思想教育中,作為思想政治課程學習、教育活動的教育資源。在加深大學生對“中國夢”認識的同時,通過不斷地實踐,創新教育方式、載體等,深入挖掘更多的教育資源。
2.2 堅定大學生信仰
現階段,大學生普遍存在信仰缺乏、以自我為中心、冷漠自私等問題,導致價值觀、道德觀逐漸發生偏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堅定其信仰的重要途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國夢”能夠更好地改善現階段大學生缺乏夢想、深陷物質欲望的情況,以科學的思想激發、滿足大學生的精神需求,重新塑造其道德觀、人生觀。同時,“中國夢”是一種價值追求。[2]在大學生堅持信仰、實現夢想的過程中,“中國夢”會對其各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其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鞏固理想,堅定追求目標,從而完善價值觀、提升思想道德水平,有效克服信仰危機。
2.3 強化大學生的愛國情懷
一直以來,對大學生愛國情懷的培養都是我國各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尤為重要的內容。長期以來,中華兒女為了實現“中國夢”不斷努力奮斗,其中飽含著國家和民族的夢想以及濃厚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我國人民的共同價值訴求。而要想實現“中國夢”,其主要核心便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國夢”,有助于強化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其中蘊含的強大民族凝聚力和號召力,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精神,使其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作出貢獻。
2.4 形成集體主義價值觀
受多元化思想的影響,很多大學生的價值觀也出現了多元化形態,學生愈發注重物質方面的滿足,逐漸摒棄了集體主義價值觀。“中國夢”倡導集眾人之力,共同建設和諧美好社會,不僅強調實現個人價值,同時也強調實現國家的整體目標,要求個人發展服從國家整體發展目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國夢”,能夠使學生正確認識個人與國家、集體的關系,從而形成良好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充分發揮自身的價值。
3 “中國夢”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途徑
3.1 以思想政治課程為主要實踐途徑
思想政治課程是各大高校普遍開展的一門重要教育課程,將其作為“中國夢”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實踐途徑,能夠有效借助傳統教育課程體制,實現“中國夢”戰略思想的有效融入。首先,高校應對現有的思想政治課程內容進行補充,在教材中增設“中國夢”相關知識內容的專門章節,并將其滲透在整個教學內容的各個方面,使其真正進入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例如,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部分,教師應著重向學生講解“中國夢”的基本內涵和意義。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部分,教師則應著重向學生講解“中國夢”的重要作用及地位,使這一戰略思想貫穿于整個思想政治課程中。其次,應對傳統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傳統的思想政治教學較為枯燥,學生學習興趣較低,不利于“中國夢”戰略思想的滲透。因而,教師應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運用案例法、討論法、情景創設等多種方法對學生進行教育,增強教師的課堂自信,提升學生興趣和教育實效性。
3.2 充分發揮新媒體的作用
目前,新媒體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影響巨大,使其思想行為發生了變化。據調查表明,現階段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為網絡媒體,占其所有獲取信息途徑比例的70.6%,由此可見新媒體在大學生生活中的重要性。在“中國夢”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發揮新媒體作用,能夠為教育教學提供新的教學視角和方式,更有利于轉變學生的認知,將“中國夢”思想融入其生活、學習中。例如,在實際教育教學中,高校可以運用校園網站、微博、微信等,向學生宣傳“中國夢”戰略思想,并將相關學習資料上傳至網絡平臺,實現學生隨時隨地對“中國夢”理論的學習。同時,了解本校學生應用各類網絡平臺、即時溝通軟件的頻次,選擇大學生廣泛應用的平臺、軟件,建立校園公眾號,并構建學校自己的交流平臺,鼓勵大學生針對“中國夢”理論進行交流探討,形成良好的輿論氣氛,從而提升“中國夢”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3 增加“中國夢”社會實踐活動
實踐是增強大學生對“中國夢”認識、提升“中國夢”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徑。因而,高校應圍繞“中國夢”戰略思想主題,組織開展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認清形勢,獲得改造主觀、客觀世界的能力。[3]例如,開展“中國夢”思想學習活動、助力大學生完成夢想活動、“中國夢”宣傳講座等。
4 結論
“中國夢”戰略思想對我國人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夢”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得到各大高校的重視,通過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新媒體的利用、實踐活動的開展等,使大學生正確認識這一構思,形成良好的價值觀、道德觀,實現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建利,華玉武.“中國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與路徑探析[J]. 思想教育研究,2013,7(7):37-39.
[2] 李卓成,蔣平.“中國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的路徑選擇[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5(25):12-13.
[3] 李曉宇.推動“中國夢”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路徑探究——基于大連3所高校學生對“中國夢”了解狀況的調查[J]. 大連大學學報,2014,5(5):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