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文麗
摘 要:藝術教育中,從量變到質變、從模仿到創新是藝術成長的必經過程,教育者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藝術課程的學習并培養出創新能力是藝術教育的重要目標。本文結合玉雕專業的教學實踐,對此提出一些探索性的建議。
關鍵詞:模仿;創新;課程教學
玉雕是我國傳承千年的傳統藝術,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傳統文化的復興,玉雕藝術在當代蓬勃發展、成果顯著,給廣大的玉雕人才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同其他藝術門類一樣,玉雕藝術的發展也要與時俱進,在當今玉雕人才的培養上,也面臨著如何創新的問題。如何在當今的社會背景下探索出一套良好的教育模式,培養出當代高端創新型玉雕人才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就如何引導學生從“學習模仿”到“自主創新”這一教學過程,提出探索性的建議。
1 《玉器設計與制作》課程概述
1.1 玉器設計與工藝專業概述
玉器設計與工藝是我院特色專業,根據目前廣東省的市場需求變化,主動適應區域經濟和企業、行業發展的需要,主動為本土的玉器產業培養大批欠缺的玉雕專業人才,結合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特色,實施“分段遞進、項目驅動、雙能貫穿”的人才培養模式,根據本專業對應的職業崗位需求,構建“職業核心能力+專業核心技能”的課程體系。
1.2 《玉器設計與制作》課程概述
《玉器設計與制作》是我校玉雕藝術設計與工藝專業核心課程,是校企合作開發的基于玉雕設計與制作工作過程的課程。本課程教學能使學生全面地了解玉石設計的基礎理論知識與雕刻的專業技法,了解國內外玉石造型設計與雕刻發展的動態,重點培養學生掌握玉石設計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技巧,同時解決好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藝術與技術之間的矛盾,使學生掌握玉器設計與制作的規律,導入玉器制作的基本流程、操作方法以及玉石材料設計的綜合能力。
《玉器設計與制作》課程安排至第二學年下學期,以玉器鑒賞、玉器紋樣設計、仿真設計與制作等課程為基礎,進一步為頂崗實習等課程打下基礎。本課程的總體設計思路是依據玉雕藝術設計與制作專業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的需求,設置課程內容,讓學生在具體項目中學會完成相應工作任務,并構建相關理論知識,發展職業能力。課程內容突出對學生職業能力的訓練,理論知識的選取緊緊圍繞工作任務完成的需要來進行,同時又充分考慮了高等職業教育對理論知識學習的需要,并融合了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對知識、技能和態度的要求。
2 《玉器設計與制作》實施模仿與創新的專業意義
2.1 傳統玉雕藝術傳承以模仿為主
在傳統玉雕藝術傳承中,玉雕工藝人才是“師帶徒”式的培養模式,藝術傳播過程最主要環節就是模仿傳統的造型,根據筆者走訪平洲、四會等玉器城調查發現,目前盛行于行業間的模仿方式主要有以下兩種:第一,實物模仿,如雕刻玉米時,就會以真實的玉米作為對象進行寫實模仿。第二,模仿優秀的作品,如頗具禪意的邱啟敬系列作品,就是目前很多作坊競相模仿的對象。模仿固然重要,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玉雕的從業者大都只停留在不斷地重復固有的作品的階段,難以有新的突破,從而導致玉雕技藝的創新之路發展緩慢。
2.2 創新是玉雕行業發展的動力
創新是人類特有的實踐活動,是傳統工藝發展的動力。一個行業要發展,創新是重要的驅動力,玉雕行業也不例外。如果對其僅一味傳承,而沒有與時代融合,會限制玉雕行業的發展。受傳統傳承方式的影響,玉雕行業創新目前集中在題材上的創新,如近幾年出現的以食材為主題的系列作品,將生活中常見的食材表現得惟妙惟肖,這樣的創新方式雖頗具爭議,但仍是一個探索性的方向。
2.3 模仿教學在課程教學中具有重要地位
模仿作為學習知識技能的第一步,在玉雕設計與制作專業中起著關鍵作用。在模仿中,學生通過觀察和了解已有的原始素材,通過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并在將其重現的過程中不斷了解與探索玉雕技藝和造型的基本規律,從而心、手合一,逐步獲得相應的技能。初級的課程會選取葉子、如意等易于掌握的傳統題材,加以講解和示范,然后要求學生將一個現成的作品再現出來,讓他們熟悉玉雕的流程,加強對材料和工具的掌握,具備入門級的雕刻技藝。
3 《玉器設計與制作》課程中模仿與創新的應用
玉雕設計與制作課程包含兩方面,一方面是模仿,即通過對現有作品的模仿訓練,具備初步的專業技能;另一方面就是創新,即設計能力,是學生將自己的思想、情感賦予玉石材料,通過技藝的傳達,將其以作品的形式呈現出來的能力。
3.1 從“模仿”到“創新思維培養”
(1)初期模仿階段。初期模仿是學習雕刻基本技能的基礎途徑,學生被要求對優秀作品進行簡單模仿。在這個階段,主要是通過模仿學習熟悉雕刻的工具、培養立體思維以及動手能力。學生們往往處于“知其美”卻“不知其所以美”的狀態,所制作的作品從外觀上與原作非常接近,但這種結果卻是在模糊意識的狀態下產生的,并不完全是學生自發主觀意識的結果。但大量訓練是萌發創新思維的條件,在教學中,通過反復地訓練尋找美的規律,逐漸為己所體悟,最終完全理解藝術精品的精華。因此,如何使學生實現從模仿到創新思維的飛躍,是本專業教學的一個核心環節。
(2)多角度觀察培養階段。對任何一個藝術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如學生在觀察作品時,如果從文化背景、象征寓意、雕刻技法、后世影響等方面去觀察,就會得出不同的理解和結論。這就要求教師在藝術教育中,應當以一個引導者的身份,去啟發學生對作品進行大膽的理解和解讀,開發學生的思維,打破思維定式,多方面、多角度地闡釋一個作品的意義,從而達到初步培養學生的獨創性思維的效果。因而,通過這個階段訓練的學生,在模仿過程中就會逐漸打破思維定勢,就可以創作出豐富的作品。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上,老師應多鼓勵學生學會多角度地觀察傳統優秀玉雕作品,用心感悟和理解作品的立意、構圖、造型、技法等,再用自己的手盡力去嘗試重復原作的創作過程,通過“眼觀——心悟——手作”三大環節的培養,最終完成一件作品。筆者在進行授課時,將班級分為4個小組,鼓勵學生對同一彌勒佛像進行多角度、多方面地觀察,并布置不同作業:第一小組側重衣紋的變化;第二小組側重彌勒佛臉部表情的變化;第三小組側重整體動態的變化;第四小組側重整體造型的簡化設計。通過分組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獨立地觀察,培養學生多角度分析、理解同一對象的能力。結果,學生在后期作品的細節把握上確實有了實質性的提高。
(3)橫向拓展階段。為了避免學生在模仿過程中形成思維定式,形成固定模式的“匠人”,不但需要培養學生多角度觀察的思維模式,并且需要通過對其他藝術形式的比較和學習,加強藝術思維的橫向拓展。而提高創新思維的有效手段是采取橫向思維進行突破創新,創造出更優秀的玉雕作品。例如,在玉器造型設計課程中,筆者在授課時,為了建立學生對傳統工藝的全新認識,拓展學生的思維模式,將玉雕造型藝術與其他藝術相結合,同樣采取抽簽的方式分組教學,將不同的傳統工藝造型(包括木雕、佛山陶瓷、根雕、刺繡、雕塑等)讓學生抽取,抽到同種工藝品種的為一組進行造型元素提取,并根據不同的石頭進行設計。例如,抽取佛山陶瓷的小組,首先要收集大量的佛山陶瓷資料圖片和歷史發展資料,將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并將其他特色元素提取出來,結合自己小組的玉石材料進行設計,課程最后每一小組進行匯報。這一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游戲中改變了對固有題材以及傳統造型的思維定式,并吸取同類藝術的精華進行創作,大大豐富了創作的內容。
(4)思維創新階段。本專業通過畢業設計和項目引進,將學生所學習到的知識轉化為成果,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引入企業項目,通過學生的自主思考,運用平時積累的藝術素養和專業技能,在老師的引導下,確定一個明確的創作主題,將自己的意識通過作品形式表達出來,形成完全屬于自己創作的作品,從而跨出運用創新思維來進行獨立創作的第一步。
3.2 創新設計在實際項目中的應用
玉雕企業要持續發展,不僅需要技能熟練的技能型人才,還需要擁有源源不斷創新的能力,才能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立足,然而當今企業中的創新型人才卻極度匱乏。與此相反的是,在傳統的學校教育中,青年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卻與真實的市場存在一定的隔閡,造成了創意與實際作品的脫離。因此,我們將教學課堂與優秀的玉雕企業緊密合作,將企業的創作項目引入課堂,集思廣益,為學生提供一個發揮和展示創新思維的平臺。在實際的玉雕課程中,我們定期針對一些特定的玉石材料,讓學生進行分組創作構思,然后與學校老師、企業的玉雕師一起溝通,將優秀的、可行的設計構思加以遴選,轉化成可以成型的藝術作品。這種模式的推出,對學校而言,有利于借助市場資源打造新型人才培養平臺,提高人才的素質;對企業而言,則是擁有了高層次的發展動力,對于產品的創新和企業的競爭力都大有益處;對學生而言,則是提供了良好的個人發展的機會,實現了從模仿到創新、從一般技能型人才到高端創新型技能型人才的重大飛躍。
4 結語
沒有創新就沒有藝術的發展,在玉器設計與制作課程教學過程中,既要讓學生通過模仿深刻認識玉雕紋樣表現的特點和規律,又要培養其針對不同玉石材料的自主創新能力。因此,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法、豐富的課程內容以及多種藝術形式的交叉碰撞、實操項目的引入對于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實現從“模仿”到“創新”的蛻變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廖宗延,等.中國玉石學概論[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7.
[2] 邁爾(德).課堂教學方法·理論篇[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 陳同基.玉雕設計融入當代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裝飾,2011.
[4] 沈彥昊,傅蓉蓉.海派玉雕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企業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