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莎
[摘要]培育大學生如何處理人際交往關系是必不可少的,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之一。但是現在大學生人際交往教育效果不佳,大學生人際交往過程中仍舊存在各種問題。本文試析提升大學生人際交往實效性的路徑選擇,從注重當代大學生的家庭教育、注重當代大學生的學校人際關系和營造健康和諧的社會環境三條路徑探討提升大學生人際交往教育實效性,促進大學生人際交往和心理健康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 人際交往 教育實效性 路徑選擇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6-0174-02
卡耐基曾坦言:“一個人的85%的成功因素取決于他的人際關系技巧,15%取決于他的智力因素。”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大學生樹立自我良好形象,積極拓寬自己的交際圈,贏得他人和社會的承認,促使自己走向成功。然而在實際交往中,有相當數量的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出現緊張關系,甚至影響他們,使其出現心理問題。由此可見,對大學生進行人際交往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至關重要的,是協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際交往觀、保障校園生活的安定和諧的途徑。
在理論學者和基層教育工作者的實踐工作中,大學生人際教育教育理念和模式都有所創新,獲取不少成效。然而理論雖已創新,實踐上卻缺乏實效性的問題至始至終存在。因此,如何提升大學生人際交往教育的實效性研究,是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研究的重要內容。
一、注重大學生的家庭教育,是提升大學生人際交往教育實效性的基礎
(一)優化家庭環境,提供民主開放氛圍
家庭能夠給予大學生良好的社會支撐。大學生的交友能力、交際范圍和外界環境適應力會受到家庭背景、經濟條件、所在城市、家庭結構以及教育方式的影響。較好經濟條件和民主氛圍的家庭所培養出的大學生思想靈活,更加對自我有信心,更加積極主動,并且交友情況尚佳;反而,經濟較差和氛圍專制的家庭易培育出自卑、封閉的大學生,極易出現面對復雜的人際關系不知所措的情況。因此,無論是否能夠保證良好的經濟條件,作為父母應該盡量創造民主開放的家庭氛圍,培育大學生自力自強的精神、為美好未來拼搏的品質和開朗豁達的心態。
(二)保持家庭完整,營造和諧家庭氛圍
家庭結構不完整,導致缺乏應有的親情氛圍,是最易阻礙大學生進行良好人際教育的因素。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結構轉型,出現了多元化的價值觀。在此沖擊之下,夫妻之間的感情也較脆弱,感情出現問題而離婚的幾率也隨之上升,不完整結構的家庭的數量逐年增加。而離異家庭里長大的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極易產生自卑、被動等負面心理。反之,如果大學生的家庭和諧、父母感情和睦、孝順長輩,他在交友時也較容易相信別人,避免與人發生不愉快的爭執,即使產生問題也能退步并積極解決問題,較易獲得良好的人際圈子。因而,作為家長應該盡量保持家庭的完整穩定,父母應多向大學生表達自己的愛,使得大學生充滿愛的能力和最起碼的同情心、同理心,為做好提升大學生人際交往教育實效性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基礎。
(三)做好“以身作則”,注重科學教育理念
家庭教育是大學生教育中的第一步,家庭教育理念的不同,大學生的個人發展有可能產生截然不同的后果。受陳舊觀念和應試性教育的影響,有些家長只關注學習成績,忽視孩子的身心健康問題,非常容易讓孩子形成只為個人利益打算的不良品質。這種家庭教育理念極易造成大學生很大的精神負擔,不利于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因此,作為家長要注重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首先,采用科學的教育方式,寬嚴相濟并把握好適度疼愛的尺度。其次,運用科學的教育內容,關注孩子學習與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總的來說,家庭作為人生的最初場所,父母作為孩子的人生導師,家庭生活的影響會伴隨著孩子一生。作為家長,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做到以身作則,才能為提升大學生人際交往教育實效性鋪好路。
二、注重大學生的學校人際關系,是提升大學生人際交往教育實效性的主要平臺
(一)加強師生情感,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隨著市場經濟機制在教育領域的滲透,師生關系出現了如缺乏溝通導致關系冷漠、互信程度降低導致關系趨于功利、教師重教書輕育人導致關系工作化和重科研輕教育導致關系機械化等不和諧問題。師生之間的情感互動其實是可以產生很好的教與學的效果。教師如果對學生付之以熱忱、關懷、負責,學生就會報之以尊重、感謝、認真。反而則不然。
因此,作為教師不單單要和學生進行教育教學的正式交往,更要和學生進行教學以外的人際交往,關心學生生活,尊重學生人格,經常鼓勵學生,用誠摯、包容的心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做學生學習上的良師、生活中的益友。教師在個人的與人交往中,持熱情、體貼的心態,與他人和諧相處,現身說法地培養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教師和大學生才能在這種和諧師生關系中得以共享成果、共同發展,實現真正的“教”“學”相長。
(二)加強同學之間情感,構建和諧同學關系
在現實生活中,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有強烈的交往欲望與動機。然而,有相當數量的大學生對交往有著不同程度的恐懼心理、不愿意與同學交往、不善于與同學交往,易做出不利于交往的行為方式,或出現與同學交往平淡而不能深入等問題。
作為大學生,要掌握一些必要的交際技巧,主動培育健全自我人格和優秀的人格魅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在交往中及時避免出現負面情緒,施展自己的才華以吸引同伴。其次,要學會換位思考,遇到問題盡量換位去思考對方的做法和用意,用宏大的心胸包容他人,力求和平地化解矛盾,提升人際關系交往能力。再者,大學生要多多參加實踐活動,如社團活動、志愿者活動和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等。大學生在活動中可以結識多領域的不同人士,在獨立處理各種社會社交關系中、在社會實踐的團隊協作中,提升自我社會交往能力。
(三)適度把握異性交往尺度,構建正確異性同學關系
隨著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思想的解放,大學生異性之間的正常來往,無論從個性互補還是從社會個體生存發角度來說都是必要的。但是由于中國大學生受家庭背景、教養方式、文化因素以及社會支持等因素影響,從小被教育與異性之間的交往是被嚴格禁止的,不能很好地處理與異性同學之間的關系,甚至產生異性交往恐懼癥等問題。
當代大學生應該樹立正確的異性交往觀,要適時把握一般的異性人際溝通、朋友范圍內的異性友誼和戀愛范圍中的異性關系這三個尺度,構建正確的異性同學關系。如果在大學生異性交往中發展為戀人關系,在選擇伴侶時需十分慎重,優先考慮感情、愛好和志向的吸引力,做到理智交往,正確慎重地選擇伴侶,進入戀愛狀態,在戀愛中應該熱情與理智同在,以學業為主、精神交流為輔,用知識武裝自己,雙方共同進步,互相促進,提升雙方的學業。
三、營造健康和諧的社會環境,是提升大學生人際交往教育實效性的保障
(一)營造良好的政治環境,構建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
受當前各種腐敗不良政治環境的影響,有些大學生抱著現實性、功利性、效率性的觀點去對待人際關系,片面地認為人際交往就是請客吃飯、花錢辦事,甚至在一些領域出現了道德缺失、誠信缺失、極端個人主義等現象。因此必須大力營造良好的政治環境,構建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為培育大學生正確的人際交往觀提供環境保障。
政府部門需要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大廉潔政務建設,加強反腐倡廉的力度,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弘揚社會的正義,用正義壓制邪惡,宣傳追求公正的社會利益,增強大學生對社會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形成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用主流思想文化引領社會思潮,匯聚眾多的社會共識營造良好氛圍,以正面宣傳結合有力的事實,鞏固形成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令大學生形成真善美的價值取向和交往觀。只有這樣,大學生才能在未來的人際交往中杜絕“權錢交易”“權權交易”的邪惡心理,養成正義的人際交往觀。
(二)營造良好的經濟環境,構建誠信真誠的社會環境
目前我國不健全的法律制度讓一些鉆法律空子的人獲得了許多非法利益,比如,法律對誠信的保護欠缺導致欺詐者得到利益,遵守社會誠信的人反而利益遭到損害,在這些現象面前,誠信教育顯得“理屈辭窮”,大學生的傳統道德認識和交往觀動搖。為融入社會,大學生們不得不跟隨社會大流,開展功利性的人際交往,只看重短期的利益,滿足于個體欲望,利用人際關系作為實現個人發展的工具,依此選擇交往對象,遵從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則。
因此,應該注重實行市場的公平公正原則,將公平競爭和合作作為經濟發展的重點,凈化單純追求經濟利益的社會環境,宣傳講誠信的社會優良風氣。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中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理論,應用到大學生教育當中,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營造誠信公正的社會環境。讓大學生認識到追求經濟利益與公平是可以同時兼得的,競爭與合作也是可以同時存在的。
(三)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構建高尚文明的社會環境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國完善社會發展的現實訴求,也是我國傳統“大同”社會的理想狀態,更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價值追求。受到當前的“老人跌倒不敢扶”“見義勇為被冷落”等事件以及社會上自私自利行為的影響,讓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出現帶有對社會人情的冷漠、防范意識過強、對他人缺乏起碼的信任等不益于人際交往的行為。
應該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主導,在人民群眾中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使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文化成為最廣大人民的共識。提高大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物質的欲望、權利的欲望、地位的欲望和金錢的欲望等問題上存在的錯誤傾向的抵御能力,構建高尚文明的社會環境。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教育,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道德規范文化,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等的文化教育。
綜上所述,人際關系是大學生成才的保證,提升大學生人際交往教育是社會、學校、家庭必須關注的現實問題,也是應當引起大學生重視的問題。提升大學生人際交往教育實效性是一個長期繁復的系統工程,需要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個層次的相互作用、相互支持、相互促進,才能推動大學生人際教育實效性的進一步提升,促進大學生人際交往和心理健康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胡凱.大學生心理健康理論與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60-164.
[2]戴麗,吳曉瑋,周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科學出版社.2011:39-51;123-141.
[3]朱翠英,胡義秋.大學生積極心理素質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26-247.
[4]鄭安云,常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68-170.
[5]吳秀紅.高校輔導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維度及思路[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5(05).
[6]趙志毅.論大學生友情教育——兼議大學生正確人際交往觀的形成[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3).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