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經濟以及現代會計方法的進步和發展,促進企業會計工作內容不斷更新,成本會計的概念也逐漸深化,成本會計核算與管理也逐漸受到重視。本文主要針對工業企業中成本會計的核算與管理工作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優化措施。
關鍵詞:企業會計;成本會計核算;問題;優化措施
一、加強企業會計成本會計核算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成本會計核算工作是組成企業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在進行會計核算的基礎上,主要以貨幣為計量單位,對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造成的支出進行統一的分配和歸集等。強化企業成本會計核算與管理工作的意義在于,首先,能夠有效提升企業的資源利用率,避免或減少不必要的浪費,間接促進我國環保事業的發展;同時,對于企業自身而言,有效的會計成本核算有助于增加企業的收入,減少財產流失,從而推進國家經濟發展。
二、企業成本會計核算工作的主要對象
1.行政管理部門
企業的目標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其經濟效益的高低情況無疑是評價和考核員工業績的重要尺度之一,而成本便是決定企業經濟效益的重要指標之一,因此,行政管理部門有必要進行成本核算工作。首先,行政管理部門應對企業的各項產品的組成結構以及對應的生產耗費做到詳細了解,如工業技術的改進、本企業專有技術和專利權的運用情況,進而對企業成本的降低措施以及落實情況進行分析和考核,評價成本的改變對企業利潤的影響,也同時充當員工工作的獎懲依據;與此同時,行政管理部門還有必要對企業各經營期間的費用支出有個詳細了解,特別是管理費用這一項,應掌握其組成結構、金額大小、發展趨勢等,從而提高員工管理水平、節約企業費用開支;再者,工業企業的行政管理部門還須對企業的財務費用、包裝費、廣告費等進行考慮。
2.企業生產管理部門
工業企業的生產管理部門主要指負責生產工廠和車間的組織與管理的部門,是企業責任成本中心的最高層,工廠和車間是工業企業中產品的直接生產單位,站在工業生產的協調、控制、組織、指揮的第一線,對產品的生產耗費情況了解最為詳細,并能夠有效控制產品的制造成本。因此,與工業企業的生產管理部門關系最密切的是產品的直接材料和人工以及制造費用,企業成本會計人員的工作之一就是想其提供與制造成本有關的信息。
3.基層生產單位
工業企業中最基層的單位即工段或班組,是材料費用和人工費用的最直接產生地,構成了企業責任成本中心的基礎。企業班組的核算工作主要針對成本核算,以此班組也是企業會計成本的考核對象之一,會計成本核算有必要為其提供相關成本會計信息。
4.工業企業的內部員工
經濟責任制的要求導致企業員工個人也關心企業生產的耗費情況,因為這將直接影響員工自身的利益,因此企業成本會計核算還應向員工報告成本會計的相關信息。
5.其他有關工作
在企業進行財務管理過程中,財務會計需為成本會計提供會計信息,如資產價值、企業負債情況等,這有利于進行成本核算;但在進行資產計量和利潤計算的過程中,則要求成本會計為財務會計提供如產成品成本、半成品成本等信息,以便進行財務會計報告的編制。同時,成本會計還應在企業進行管理會計的成本預測及決策的過程中為其提供基礎性的成本會計信息。
三、企業進行會計成本核算工作的具體原則
1.責、權、利結合原則
這是工業企業進行成本會計核算工作的關鍵性原則,即企業的成本控制做到責任到人,每個員工都須擔負起對應的成本責任,并將成本控制同其績效關聯,與此同時,員工的成本責任控制也要有一定的自主性和靈活性,即能夠根據自身工作性質和內容而決定個人本身費用多少。
2.節流開源原則
成本會計工作的最重要之處就在于其能夠發揮增加預算收入以及減少成本支出的“開源節流”作用,這是增加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的有效方法,因此有必要對企業的各項收支進行分析以及核算,發現超支項目,進行及時的糾正。
3.全面控制原則
全面控制既包括對全過程的控制,又包括對全員的控制。前者強調的是企業在一個完整的經營周期中的運作必然涉及到成本因素,因此無論是企業處于哪個運營環節,都應具備一定的成本控制的思想意識;后者重在強調企業會計成本同所有員工之間的利益關系,因此有必要將全體員工的成本劃入企業會計成本的核算工作中。
4.節約性原則
工業企業的會計成本核算工作關鍵所在就是節約人力、財力和物力,可采取的措施來有:(1)通過預防成本失控的措施制止可能發生的浪費,提高生產效率和管理效益;(2)優化生產方案、提升管理水平;(3)嚴格執行財務部門制定的財務制度、成本開支范圍、費用開支標準,嚴格監督各項成本費用的支出情況。
5.重要性原則
重要性原則也是一項重要原則,通常在具體的工作中都有所體現。(1)首先,在設置賬戶時,對每一筆生產成本的產生都進行詳細記錄,具體而言,有基層工作部門的生產支出,也包括制造費用,值得注意的是,支出以前需要經歷完整的審核程序。如應建立專門的賬戶對車間的具體成本費用加以核算,再依據成本決定分配費用,并將資金打入對應賬戶中。但輔助性生產車間則一般省略這一工作,而是直接將資金打入對應賬戶中,這是因為輔助車間的彈性較大,變化頻繁;(2)其次,分配輔助生產費用時應選取適宜的分配方式,如順序分配特點是計算程序簡單、適用范圍有效,一般宜用于勞務同產品之間存在明顯差距的輔助性生產車間,而直接分配法則更適合各輔助車間之間相互性的產品和服務都不多的工業企業,這是因為,生產成品所占比重較小因此對最終計算結果影響微小,能夠簡化生產費用的分配工作,相比之下,計劃成本分配法由于其受到多種不確定因素的限制,而導致其存在一定偏差,但影響不明顯,依然能起到降低成本費用的作用。
四、工業企業成本核算與管理工作的現狀及問題
1.成本核算的范圍有待擴展
現階段,我國工業企業再進行成本核算工作時基本都是僅考慮包括材料費用、人工費用和制造費用組成的產品的主要成本因素,而忽略其他如企業為此投入的研發、設計費用,環境損壞費用等成本因素,即工業企業的問題在于只重視分析產品的直接生產費用,但是忽視間接損耗以及設計費用等,這一問題對于創新型工業企業而言更是嚴重,由于這一類企業的產品研發過程成本投入較多,同時科研人員的人工成本一般是企業直接人工成本費用總體的組成部分,但是這一項卻沒能在企業的成本核算中得到體現,這樣的結果是導致企業成本核算的范疇得到縮小,因此成本核算的結果不夠準確。
2.成本核算主體不明確
前述提到,企業的成本核算應貫穿工業企業的所有生產環節,但現實情況是由于傳統會計核算模式的作用,現階段我國工業企業的成本會計核算主體呈現出職能劃分不清的問題:首先,企業的財務工作人員未樹立其獨立的成本核算意識。實際工作中的財務工作者不能做到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進行成本核算,更多是依據企業管理者的意愿進行;再者,工業企業的基層生產人員不能積極參與到企業的成本核算工作中去,實踐表明,車間管理人員參與企業成本控制與管理的情況并不多見,或者是存在生產人員參與的范圍較小和參與程度較低的問題。
3.成本核算的思想觀念有待提高
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的起步的時間仍然較晚,因此現階段我國的多數工業企業對成本會計核算與管理都缺乏先進和成熟的思想認識,因此在實際工作中也不能充分發揮其職能和作用。具體而言,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企業未建立起資源消耗意識。在當前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大背景中,工業企業對環境所造成的損害也視為一種成本支出,降低企業的環境污染,促進節能型工業的發展,能夠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企業忽視資源消耗問題是阻礙成本會計核算和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再者,企業過分重視降低其成本支出,以此為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有效目標,但是卻忽略了這一做法的極端情況就是對產品質量造成的影響,進而影響企業的經營收入。
4.成本核算與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首先,企業會計人員綜合素質有待提高,因為在建設重視生態資源的工業生產體系時,財務人員須具備一定的成本會計核算思想和方法,在專業知識和技能上都有較高的要求,但是我國目前的企業,明顯不能滿足這一要求,多數人員都是由出納或其他非專業財務人員轉過來的,對成本會計核算工作的了解不足;再者,企業成本會計的核算與管理的規范性也有待提高。這既與報賬人員綜合素質不高有關,還在于財務管理同成本會計核算之間存在嚴重的脫節問題,即多數工業企業中這兩者屬于各自獨立的部門,因此無法做到對各部門的具體項目進行詳細的了解,進而無法清楚掌握對應開支信息,降低到企業成本會計核算與管理的準確性。
五、加強工業企業成本會計核算與管理的措施
1.減少資金成本并提高應收賬款回收率和收款速度
推行新型成本管理模式。由于在工業企業中,市場鏈節中一般由專門的人員處理子定單信息,因此收賬工作也應安排專門人員,應依照一定的獎懲機制對員工進行激勵,這種將員工自身利益同企業利益直接聯系的管理機制可以有效提高應收賬款的回收速度和回收率,繼而有效避免企業的資金鏈發生斷裂。企業也可以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實行“杜絕應收賬款”的制度,樹立企業自身的品牌、信譽和企業形象,實現銷售和貨款回收的同時進行,由此一來企業也從根本上避免了應收賬款回收速度和回收率等問題的困擾。
2.節約生產成本,創造生產成本優勢
為推進工業企業的新型成本管理制度和模式,生產部門可以模擬市場的經營環境進行成本控制。生產部門以市場發展趨勢為導向,結合國內先進水平,以材料和產成品市場價為計算參數,核算產品的內部成本與價格。
3.推進適時制生產模式,降低產品庫存
適時制生產模式,是一種由后向前拉動式生產方式,即企業依據客戶的定單要求作為企業生產組織的出發點,以最終滿足顧客需求為基礎,由后向前地逐步推進和安排生產任務。逆向拉動模式,是一種比較符合當前發展狀態以及企業制度的生產行為,具有現實意義。通過對不同客戶提供一些詳細的訂單信息來明確后期生產生活規模。工作的全過程都是將客戶作為本質化需求特性的,堅定不移的推動企業系統化生產,并且優化布置內容,讓資源采購以及生產工序等緊密銜接到一起,遏制不良生產經營狀態;工業企業通過成本管理工作方針,將發展動機局限在節約成本這一方面,所以經常會出現一些必要開展縮減的情況,導致企業發展活力不達標。之所以被稱為“適時制”生產模式,是由于其要求企業的生產、供應、銷售環節等積極配合,以實現“零存貨”和“零缺陷”目標,這可以有效降低企業的庫存成本。
4.加強作業成本差異分析
企業成本控制的最后階段就是事后分析及總結,是對各項實際發生的生產成本以及預先制定的成本標準間的比較分析,計算差異并總結成因,落實責任,同時提供制定成本責任考核標準的制定依據。而成本差異分析,則是在成本形成后對差異進行匯總,并進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改進意見,以實現成本的降低,進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成本控制應進行定期報告,以及時掌握對成本資料的控制情況,及時采取偏糾措施改進成本控制工作,同時也為員工的獎懲提供依據。事后成本控制的重要性還在于彌補事中控制的片面性。事后控制不僅是事中控制的繼續,還是對整個成本控制過程所進行的總結和檢查,以便制定出新的更佳的標準和措施。歸納、總結事前和事中控制的不足,為企業制定出更加適宜的成本控制標準,進而對下一輪的成本控制提供更有力的參考和指導,是事后控制的重點。
參考文獻:
[1]區敏婷.研究企業成本會計核算與管理[J].現代經濟信息,2014,11:226.
[2]崔鐘月.工業企業成本會計核算與管理對策分析[J].北方經貿,2014,09:96-97+100.
[3]吳香菊.工業企業成本會計核算與管理對策分析[J].財會學習,2016,11:137-138.
作者簡介:周男(1993- ),女,遼寧鐵嶺人,滿族,遼寧理工學院管理系,財務管理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