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摘要:數學學科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脫離生活的教學就只能成為空洞而機械的理論灌輸,教學枯燥,沒有生機,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學效益低下。只有植根于生活的沃土,用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來展開教學,才能讓數學教學富有生機與活力,才能調動學生參與數學探究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讓數學教學變得更加精彩。本文探討了對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幾點看法。
關鍵詞: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傳授知識的時候要將數學教學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進行講解,要體現出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及時地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讓學生在生活中去體驗數學,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這樣既能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能夠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同樣也能使教師的教學達到融入生活中的目的。
一、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所謂“數學情境”,是指與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有關的情境,也是數學知識產生的背景。從教育心理學角度來講,學習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越發接近,就越容易激發學生的自覺性和自主性,促使學生主動接納知識。因此,教師要注重采用生活化教學方式,在學生原有認知基礎上建立教學活動,創設以學生生活為背景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自主觀察、發現、思考、交流、操作,使學生在不斷反思和思維的過程中體會知識的形成過程,實現教學內容的大眾化,將知識以生活化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親切感。例如,在教學“等式的性質”時,教師可以創設如下情境:先拿出一個天平,將物體A 放在天平的左盤中,然后將等重量的物體B 放在天平的右盤中,保持天平的平衡狀態; 再將幾個質量等重的砝碼分別放入左盤和右盤中,通過觀察可以發現,加上或減去同等質量的砝碼天平依然保持平衡,這樣的情境建立在學生的認知基礎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息息相關,所以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容易,能夠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之后再引入等式性質的教學,則會讓課堂氛圍變得非常活躍,學生也樂于投入學習活動。
二、利用動手操作活動,提高動手操作能力
數學知識比較抽象,而且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很多初中生會產生望而卻步的感受。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會給學生布置大量的練習題,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學生的厭煩心理,讓學生一看到數學題就頭疼不已。實際上,這種教學方式非常不符合初中生的認知規律,也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密切聯系生活實際,采用趣味性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活動,并取得很好的教學成果。比如,我們可以采用動手操作的方法來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興趣。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前收集軸對稱圖形的實例,并將其展示在課堂上,有的學生收集到了我國傳統的民間剪紙,有的學生收集到了樹木倒映在水中的風景畫,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將自己收集到的圖片從中間對折,看看兩邊是否完全重合,然后讓學生找到圖畫的中線,并要求學生從教材中找出這條中線的名字叫什么。由此引出“對稱軸”的相關概念,通過動手實踐操作的方式,不但活躍了課堂氛圍,而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
三、將知識應用于生活,提高解決問題能力
在教學初中數學時,教師需要緊密聯系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為活潑好動的初中生多設計一些與數學有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學習和創新,積極進行思考和探索,開拓學生思維,為他們留下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鼓勵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培養他們積極參與、勇于實踐的良好習慣。數學知識在現實世界中存在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需要我們用心去觀察、發現,比如在學習完直角三角形的知識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研究臺風預測、河寬和山高測量的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實踐,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數學教師還可以列舉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和現象,讓學生用數學語言加以描述,如在教學完圓的知識后,可以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圓形物品,像鍋蓋、盆底等,讓學生討論為什么車輪必須是圓的。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學以致用,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逐漸用數學頭腦去發現、分析、思考和解決問題。比如,在學習完初步統計知識后,可以讓學生自我評估一下自己的考試浮動情況; 讓學生利用分圓周知識來制作五角星; 在進行完“垂線距離最短”的學習后,在體育課上檢測自己跳遠的情況等等。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能培養他們在實際生活中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課堂教學不是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能力的唯一途徑,教師要引導學生盡可能用數學的頭腦用發現、思考和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使學生能把學習到的知識、技能、經驗靈活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做到學以致用,真正讓學生感到數學知識的有用性,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四、立足于實際生活,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中的一些問題,讓學生更樂于學習
學習數學知識的最終目的就是要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來,這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最終目的。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地引導學生將所學的一些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樣既能拉近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距離,也能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進而再將數學與生活融為一體,更容易激發出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熱情。比如,我們在組織學生學習“三角形的初步知識”這節知識點的時候,引言中也提到“在鐵塔、房頂結構、橋梁、吊橋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三角形,你們知道其中的原因嗎?”再如,在組織學生學習“平行線的判定和性質”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先引用實際生活中的一些例子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又如“在臺球比賽中,當球P撞到桌邊A點后反彈擊中鄰邊之后再次反彈,那么球P再次路經的線路是否與之前的PA平行?理由又是什么呢?”等,通過列舉這些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引導學生用所學習的數學知識進行解答,這樣更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和熱情,激發學生以一種更加積極的態度投入到數學學習當中。
總而言之,我們必須將數學教學與廣泛的現實生活練習,引入生活這潭源頭活水,促使學生從生活中尋找和發現數學素材,抽象成為數學問題,通過自主探究,順利解決,將數學教學與生活同步,這樣我們的數學教學才能煥發勃勃生機, 讓學生學得有興趣,學得有成效。
參考文獻
[1] 盧青.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探討[J]. 新校園(中旬). 2015(05)
[2] 肖婭.淺談初中數學教學的幾種新方法[J]. 學周刊. 2016(04)
[3] 白雅云.初中數學教學生活化探微[J]. 學周刊. 2016(04)
[4] 劉冬,高明松.關于初中數學教學策略的幾點探索[J]. 學周刊.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