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瀛
孩子是國家與民族的未來,各種媒體的傳播,青少年在吸收知識的同時,又有多少不良的東西影響著他們的健康發展。近年來許多學生法制意識淡薄,掌握的法律知識太少,導致許多未成年人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斷送了他們的前途。對社會及家庭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提高法制意識,是刻不容緩的。“能不能在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讓學生在課堂上獲得學科知識和法律知識的雙豐收呢?”取得“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效果呢?富于創意的課題擺在了我們面前。我們作為教育者,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教會學生做人,那么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法制教學呢?以下是我幾點心得。
一、文本教學緊密聯系法律
在文本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樹立學生的法制觀念 。課文,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主陣地。利用課文向學生灌輸法律知識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徑。語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時,必須將語文教學內容與法律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既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法制課,也不能漠視語文教材中蘊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當地把握分寸,適時滲透,潛移默化。 語文學科的性質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多數來自于我們生活。我們在教學中就可以把這些知識與我們的生活聯系在一起,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生活,再探討相關的法律知識在我們生活中的運用,讓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了解了法律知識。例如人教版教材里的課文,《竇娥冤》中的反映出的當時社會的司法腐敗;《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對自由婚姻的追求而導致的人生悲劇,婚姻的包辦以及得不到法律的保護;《陳情表》中對長輩的孝順和贍養義務,作為青少年學生,就應該發揚這種優良傳統,當自己的父母年老之時,就要去贍養父母,而不應該拋棄。這些都寫進我國有關的法律法規中的,如果不遵守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和良心的譴責;《項鏈》一文中,路瓦裁夫人,她用自己美貌的青春捍衛了自身的人格尊嚴,十年艱辛,還清巨額欠款,這與當今現實生活中借債不還,違反《民法通則》的人就是一個鮮明對比;《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我們可以將“有理無法講,有冤無處伸”的封建黑暗社會背景與今天法制健全,充滿民主的現代法理社會進行比較。這些人與事,我們都要把它放在一定的背景下去審視,才能加深學生對文章主題和事件中法理的理解。在教學中,我們既要注重情感的熏陶,又不忽略法制方面的引領。要讓學生明白:他們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英雄”,是歷史的產物,一個人的生命是寶貴的,剝奪一個人的生命,必須由公安機關依靠嚴格的程序,用鐵的證據來裁定。在今天,我們國家更是將死刑核準權收歸最高人民法院。如果憑個人的情感、好惡來隨意剝奪人的生命,無論有任何理由都是犯罪,并必將付出代價。我們既要引導學生在閱讀文本時能帶著一顆文學之心,同時還能揣有一顆法制之心。
二、積極開展語文活動,在語文活動中創設濃厚的法制氛圍。
語文綜合性學習可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以及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利用語文綜合性學習,開展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特色。可以根據教學實際情況需要和教育行政部門要求,經常開展生動、直觀的法制教育活動,如開展“相信科學,反對邪教”、“珍愛生命,遠離毒品”、“樹立理想,遠離網吧”等演講活動。因此,開展語文活動也是為學生創設法制氛圍的有效途徑。例如在學《竇娥冤》之后,可結合今天的社會對課文進行改編,可以在任課班級舉辦“模擬法庭”的語文活動,要求學生進行法庭審判和辯護,有原、被告雙方和法官,有申訴和辯護,有證人、證據等等。我相信學生積極參與的情緒一定很高。這不僅有利于提高他們的興趣,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同時也對會使他們對法庭審判有更為形象而直觀的印象,法制意識自然大為增強。
三、在寫作中進行法制教育,運用作文提升學生的法制意識。
運用學生的作文進行法制教育可以說能起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這是學生自己寫的內容,學生易于理解,易于吸收。在習作教學中引入法制事件,誘發學生思考、分析、議論、比較、反思、總結,不僅可以深化學生的思想認識,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而且還可以規范學生的法制行為。比如:利用法律條文的語言特點,引領學生品味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方法,體會準確使用詞語的重要性。讓法律條文成為我們教學事理說明文的重要助手,讓他們體會其法律說明語言的準確性、條理性、簡明性以及法律條文特有的嚴肅性、嚴密性。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當積極想辦法,充分、合理、科學地挖掘語文課程中的法制教育資源,同時,也應當在日常瑣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開動腦筋,積極想辦法,進行法制教育,提高學生的法制素質,為學生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應當注意的是,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的滲透法制教育的方法是多樣的,要想用得恰當、用得靈活,彰顯效果,必須注意幾點:一是注意適時的滲透。既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法制課,又不能漠視語文內容中蘊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要在教學中恰當地把握時機,把握尺寸,潛移默化地進行滲透,而不是生硬地、牽強地。二是適度的滲透。有的課文可以滲透法制教育,有的課文很難滲透,切不能過度要求每一篇課文都要滲透,因追求滲透而破壞了語文教學的美感,要注意點到為止。另外,在語文教學中的法制教育滲透,還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認識規律、可接受程度等,要恰到好處的因材施教。
總之,如何有效的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合理滲透法制教育,必須有的放矢,要有針對性,如果漫無邊際,收效肯定甚微。只有語文教師靈活處理教材,在教學中合理滲透法制教育,就會為自己的語文教學增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