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林
【摘要】太極拳作為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有著強身健體、防病治病的作用,簡化二十四式太極拳是國家體委武術處在繼承傳統楊氏太極拳的基礎上去繁從簡,按照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的原則,突出太極拳的健身性和好普及性,反復修訂而創編的,其具有動作柔和舒緩,姿勢優美中正的特點。在學校深受廣大學生的喜愛,是多數學生選修的必選項目之一。本文主要目的是分析太極拳課程要點,結合本人教學心得,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掌握二十四式太極拳。
【關鍵詞】高中 太極拳 興趣 教法
在武術教學中,每一個示范動作的講解要做到用語言簡練,重點突出,目的明確。太極拳教學過程中必須講明每一個完整動作的名稱,以便使學生在頭腦中建立概念意識,有助于教與學。動作講解時要精煉、準確,同時應結合動作的攻防性質進行講解,以便學生對動作的理解。講解的時機要恰當,練習過程中結合口頭提示有助于學生糾正動作和提高動作質量。在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給學生講清肌肉的用力狀況,肌體運用的軸與面,講清動作的性質,說明肌肉的工作狀態是靜力性工作還是動力性工作。據解剖學理論,武術中的“型”是靜力性工作,武術中的“法”是動力性工作。“型”指手型、步型、身型;“法”是指手、眼、身、步、腿的使用方法。精煉、準確、恰當的講解,不但能使學生理解記憶動作。而且更能提高動作質量,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太極拳運動是由動靜、張弛、剛柔、輕沉、虛實、曲直、升降相對獨立復雜的動作組合而成的統一體,許多動作姿勢,名稱具有鮮明的形象化特點,對于從未接觸太極拳的中學生來說,學習掌握難度加大,因此在簡化二十四式太極拳教學過程中,要依據太極拳的拳理,結合新課改的要求,在教學教法中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手段,提高學習太極拳的興趣,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
一、提高認識水平,培養學習興趣
太極拳運動與其它球類、田徑等項目不同,太極拳對練習者的要求是心靜體松,頭正頸直,正中安逸,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舒指坐腕,屈膝松胯,圓襠實腹,尾間中正,氣沉丹田,上下相隨,節節貫穿。太極拳是以導引疏通經絡,以暢通氣血為內練切入點,從而改善和提高臟腑功能,提高練習者的健康水平,練習太極拳時,要排除雜念,氣沉丹田,以腹式呼吸法自然配合,以甜淡虛無,呼吸吐納,使陰陽交感,渾然成太極狀態。這種狀態是一種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改變身心,使意、氣、勁得到鍛煉,從而到達生命質量的升華。 認識水平提高了,無形中就激發了學生學習太極拳的興趣和欲望,一但興趣被激發,學習者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就會產生聚精會神的注意力,愉快緊張的情緒和堅強的意志,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二、設計課時教學計劃,明確教學思路
實施新課程改革以后,高中學生可根據自身條件自主選項學習,太極拳是大多數學生喜愛的運動項目之一。因此,教師在授課之初,依照學校的體育課程總方案,通過研修教材、教法拿出教師自己的模塊教學方案,根據選修學生人數、水平層次等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課時計劃。確立教學思路;太極拳運動要求重心較低,不能有過大起伏,高中階段學生的身體素質參差不齊,初學會造成動作變形,對學習者正確掌握技術動作會造成重大影響,因此可以采用先升高重心步型不變下進行學練,集中精力進行練習和體會太極拳的手法動作,而教師則按標準姿勢示范,強調步型到位,虛實分明,已達到太極拳運動對重心的要求。先快后慢教學,太極拳運動規律是速度均勻緩慢,通過先快后慢的教學方法,當教授完整套動作后,采用一些套路分段賽、小組對抗賽等學生基本掌握專項游戲活動,如太極推手、站樁、防身術演練等,寓教于樂,激發學生的情緒和熱情。隨后教師做全套示范,帶領學生減慢速度,反復練習,到達上下相隨,融會貫通,此時可強調太極拳運動宜柔不宜剛,重心宜低不宜高,速度宜慢不宜快。逐漸到達太極拳輕靈、緩慢、柔和、剛柔相濟、重心平穩,速度均勻、周身相隨、節節貫穿等要求。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水平和身體素質,為自學其它太極拳奠定扎實的基礎。
三、充分利用多種教具和教學手段,增強直觀效果
合理運用不同教具和優化教學手段是太極拳教學的基礎,在實際教授學習過程來看,僅靠單一的教師動作示范是不夠的,教學中要充分考慮中學生的接受能力,利用掛圖、電視錄像、多媒體等先進電化教學手段,加深直觀意識。同時還要利用多種教具,為教學所用。例如在教授:“左右野馬分鬃”時有雙手胸前“抱球”動作,僅靠老師示范往往不能起到最好的教學效果,但老師在教學時可用籃球代替在胸前做丁步“抱”球,直觀易懂,效果明顯。又如:“雙峰貫耳”示范時,可組織學生之間相互演練貫耳位置。這樣教學,學生學的積極,掌握動作快,且不易遺忘。再比如:“手揮琵琶”、“白鶴亮翅”等動作,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思維,加深動作的理解和掌握。輔助教學的方法有很多,教師可根據所教動作的特點來選擇運用。教學中示范的位置和示范面也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要根據教學中反映的實際情況,在不同角度、不同地點更直觀地演示動作,予以改變和改進,從而提高動作質量和效果。
四、口令、音樂教法并使,提升學習效率
口令是體育教師組織教學活動時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由于太極拳具有輕靈、舒緩、柔和的特點,所以在教學中下達的口令也要柔和、舒緩,初學時動作生疏,概念模糊,可先呼動作名稱,如:“轉身上步”、“弓步分手”、“丁步抱球”、“摟膝推掌”等加以提示,當學生有了一定概念后,這時可改用“一、二、三、四…...等數字代替,也可用“推”、“按”、“走”、“退”、“轉”等字提示。動作熟練后,進入連貫、圓活的練習階段時,應盡快去掉口令,選用具有舒緩優美、積極向上的音樂伴奏,首先反復播放音樂,讓學生熟悉音樂的節奏和旋律,然后結合動作進行練習,這樣能增強美的感染力,又盡快的掌握了動作節奏,且能更好地表現出太極拳行云流水、綿綿不斷的特點,從而逐步掌握太極拳運動。
綜上所述,在太極拳教學中,只有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積極的熱情,通過科學的教學方法和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提高太極拳的教學質量,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太極拳運動的規律和特點,對學生盡快掌握二十四式太極拳有很大幫助。教無定法,學無止境,教學方法多種多樣,總之,太極拳的教學一定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教師要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豐富教學方法,以此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武冬《二十四式太極拳入門與提高》 山西科學技術出版 2001
[2]許書琦《太極拳教學探究》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04
[3][韋世溫《論如何培養學生學習太極拳的興趣》 河池學院學報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