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夢雪
【摘要】“空白”藝術也叫做留白藝術,是指在作品中留下相應的空白,這是一種藝術的表現手法,源于中國國畫創作。美學中的“空白”藝術指的是藝術作品未明確展示,但展示的部分已向欣賞者提供或暗示的東西,這些東西給欣賞者留下再創造的想象空間,留下懸念,留有余味。
【關鍵詞】語文教學空白 創新 思維深化
“空白”藝術能夠借無形表現有形,賦予“空白”于豐富多彩的形象性,依據欣賞主體的不同,表達更豐富的生活內容,虛實結合,有無互補,隱顯相益,創造出象外之意,言外之旨,含蓄空靈的藝術境界?!翱瞻住彼囆g不僅適用于藝術創作,也同樣適用于語文課堂教學?!墩Z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材應該為師生留有足夠的空間。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苯處熢谡n堂上應該給學生留有思維的余地,講到適可,點到即止,留幾處空白讓學生去化虛為實、聯想思索,去主動探知,實現思維的深化。
我們都知道優秀的文學作品總是留給讀者許多想象和創造的空間。在課堂教學中,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學生與文本對話,都需要一個思考分析的過程,需要空白。作為語文老師不應在作品和學生之間做一個說破道盡的媒婆,而應當運用一點空白藝術,及時恰當地給學生留下思維的“空隙”和自覺內化的機會,與學生一道去品味、感悟、探尋作品的藝術美。
一、引導學生思考時“空白”,激發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難免要對學生進行思維引導,但過多的引導反而會限制學生的思維。語文課堂在引導學生思考時應刪繁就簡,留下幾分空白,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筆者在教學《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需要生活體驗的課文時,就采用如下的方法來引導學生的情感參與和體驗,讀了這篇課文之后“我仿佛看到了——;我仿佛聽到了——;我仿佛聞到了——?!边@樣系列化的設問,比一味地圖解分析課文的內容更形象得多,真切得多,一方面給學生留下了大量的潛心會文的空間,另一方面也調動起了學生的探索興趣和情感參與的熱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起到了一種悟情練語的作用。
二、設置問題時“空白”,教會學生學習
在教學中,我們往往存在這樣的現象:問題的設計過多、過散、缺乏宏觀上的整合,一堂課下來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學得稀里糊涂,本來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被肢解得趣味頓無,出現了教學效果收效甚微的尷尬局面。那么怎樣才能扭轉這一局面?筆者認為只有適時有效的課堂提問才利于教學思想與教學目標的實現。所以問題要少而精,避免多而亂,舍棄繁瑣的一問一答式問題設計思路,克服貪大求全的心理定勢,讓課堂變得輕松、簡練。但是應該指出的是這種簡練不是以犧牲課堂效率,消磨課堂時間,損害學生思考為代價的簡潔,而是建立在更高成次上的各類問題的整合,優化,從宏觀角度上整體地籌劃全篇,從微觀的層次上尋找內在的聯系,從而找到那樣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突破點,來整體觀照理解全文,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從而使合作、探究真正找到現實的土壤。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有經驗的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往往只是微微打開一個通往一望無際的科學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東西有意地留下不講?!边@樣就給學生造成了暫時性的知識“留白”。當學生發現從教師和教材上得不到所缺的知識時,那塊“留白”就會使他們迫不及待地到廣闊的知識海洋中去尋找。這種“欲擒故縱”的手法,起到了“吊學生胃口”,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的作用,讓學生在求知的過程中能動地去探索、質疑、思考、練習、消化、理解與吸收。比如筆者在講授《信條》一文時,文章雖然篇幅不長,但卻有16條信條,如果按照從頭到尾的順序分析,問題很多也很龐雜,容易分散學生的興奮性導致學習疲勞,造成課堂效率的低下。因此根據文章內容我設置了一個問題:你生活中用到過這些信條嗎?哪一條信條觸動了你的心靈?為什么?
這個問題不僅避免了繁瑣,而且緊扣文本,學生必須先讀懂文本,才能進一步思考。教師避免了繁瑣的知識講解,為學生的合作探究提供了大量的實踐和空間。使教學顯得簡單輕松,但內容卻不顯得空洞無物。同時讓學生在此過程中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思維上實現了深度鍛煉。
三、課堂拓展要“空白”,真正實現思維深化
新課改實施以來,語文課堂還是發生了一些可喜的變化,其中之一就是關于課堂拓展。但課堂拓展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這時我們就要設置一定的“空白”引起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學生的思維活動往往不是止于課堂結束,因此拓展時的“空白”往往會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筆者在教授《祝福》一課時,在授課結束時問道:“假如祥林嫂生活在今天,她的命運會怎樣?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別呢?”學生們在課下的思考中,真正認識到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從而對今天的社會制度的優越性有了更深刻地認識,實現了思維深化,也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同時,課堂拓展的空白還可通過鼓勵學生反復閱讀文本質疑問難來實現,比如常以這樣的問題激勵學生質疑探究:讀了本文,你發現了什么?學到了什么?令你最困惑的問題是什么;你認為文中最值得探究的問題是什么等等,然后小組討論交流。特別強調能感悟多少就說多少,發現什么就交流什么,看誰發現得多,看誰的思維最敏捷。能發現多少就說多少,不拘一格,給學生留下更多的自由空間;看誰的思維最敏捷則具有挑戰性,大大調動了學生探索知識的積極性,大大引發了學生潛在的創造動因。
當然,學生的質疑問難有價值大小之分,有的問題可能偏離甚至完全背離課堂教學的內容和主題,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評估和篩選,但決不能置之不理。如果質疑歸質疑,教學歸教學,質疑和教學是“兩條道上跑的車”,那么課堂教學生成的機會便會失之交臂。
實踐證明,課堂教學運用留白藝術是培養學生多思創新的有效途徑,可以不斷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獲得探究的樂趣,創新的樂趣,積極向上的樂趣,合乎新課改精神,確是一種行之有效,并具操作性的語文教學方法。如果我們的課堂教學,能給學生留下充分的思考余地,讓學生的思維在知識的海洋中自由翱翔,那我們的學生收獲的決不僅僅是知識,他們會因為不斷的思考而養成思考的習慣。我想,這才是教育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