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 陳麗娜
【摘要】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青少年一代的政治認同與否及其程度關系到社會政治的穩定,因此需要從多方面入手解決青少年社會化面臨的矛盾。
【關鍵詞】青少年 政治社會化矛盾 緩解 策略
青少年的政治社會化是通過各種途徑,將社會主流的政治觀念、政治信仰和政治價值判斷標準傳遞給青少年,培養其成為社會認可的,遵守國家法律規定,承擔應盡義務,促進社會穩定的合格的社會公民的過程。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青少年一代的政治認同與否及其程度關系到社會政治的穩定。當前,由于社會處于變革期,各種社會思潮跌宕起伏,青少年具有不穩定性,使得青少年在政治社會化過程中,會面臨著諸多矛盾,主要來自青少年自身、家庭等方面。解決這些矛盾具體可以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自覺進行社會角色的定位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中國夢時指出:“中國夢是我們的,更是你們青年一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終將在廣大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1表明當代青少年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青少年政治社會化最根本最重要的一環在于青少年正確自己的社會角色,只有認識自身社會角色,進行社會角色的定位,才能激發青少年政治社會化的內驅力,才能使青少年積極調適個體政治心理與發展需求,明白自己都是社會的一分子,并自覺融入社會。在融入社會的過程中,青少年積極主動地學習政治文化知識,擴大視野,提升政治鑒別能力和選擇能力,科學認識和分析政治現象和政治問題,促使自身順利完成政治社會化。
二、改善家庭教育質量與教育環境
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提升教育質量。首先,父母要注意更新教育觀念
與教育方式。教育觀念要與時俱進,在提升物質生活質量的同時,注重培養孩子的精神素養,在關注學習成績的同時,注重健全人格與道德素質的培育。教育方式要靈活多變,根據青少年時期的心理特點,選擇不同的靈活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政治社會化。其次,父母要樹立積極正確的政治觀念與政治價值傾向,為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做好青少年政治社會化的“啟蒙老師”,利用好家庭這一教育的第一場域,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與環境、和諧的家庭人際關系,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政治價值觀。
三、充分發揮學校政治社會化教育優勢
以教育者為主導的施教系統要適合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的規律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基本心理規律,學校的政治社會化教育亦是要遵循這一基本心理規律,即學校的政治社會化教育要適合青少年的接受心理。當代青少年有他們獨特的生活與思考方式,學校教育要及時變化。首先,學校教育要關注青少年的需要,激活青少年正確的需要和動機,矯正和化解非合理與非現實的需要和動機,將青少年合理正確的需要納入學校政治社會化教育的體系中,注重學生需求的多樣性與層次性。其次,教育者要根據青少年已有的知識水平、理解能力、受教育程度和接受心理的現狀來制定相應的政治社會化教育方案。第三,教育者要結合時代特點,選擇靈活的、為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教育方式來進行政治社會化教育。比如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與自媒體來進行日常的政治社會化教育,開展多種形式的主題活動來普及政治觀念與政治價值觀。
四、構建和諧的社會環境
青少年政治社會化過程個人與社會的雙向互動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漫長的社會塑造和個體修養。在現實生活中,青少年的思想和行為無時無刻不受著環境的影響。社會環境的好壞優劣,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青年政治社會化能否順利進行。社會環境的優化,有利于青年政治社會化沖突的緩解,促進青少年政治社會化手構建和諧的社會環境,不僅要優化經濟環境,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秩序,全社會形成和諧的利益關系;而且要優化政治環境,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堅持依法治國;還要優化文化環境,積極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全方位營造一個青年政治社會化的良好氛圍,這不僅有利于緩解青年政治社會化沖突,更會促進青年政治社會化的順利進行。
五、克服現代大眾傳媒的不良影響
現代大眾傳媒在信息傳播、社會教育等方面的優勢是傳統的傳播媒介所不能
相提并論的,以網絡為載體的各種信息傳播平臺,如QQ、微信、微博,正在以其快速、個性的信息傳播方式影響著現代人的生活,更影響著青少年的政治社會化。現代大眾傳媒信息傳播速度快、信息量大、傳播方式易被青少年所接受,在青少年教育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但是大眾媒體傳播的一些低品位的內容會對青少年的成長產生不良影響。克服現代大眾傳媒的不良影響,首先,要從立法方面加強對現代大眾傳播媒介的法律監管,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實現傳媒行業的純凈化;其次,要對媒介行業進行政治素質教育,提高傳媒從業人員的政治素養;再次,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提高青少年鑒別不良信息的能力,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蝕。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使現代大眾傳媒在青少年的政治社會化中發揮更多的正面作用,克服其不良影響,加快青少年在信息時代的政治社會化進程。
六、充分利用社會實踐
青少年的政治社會化最終是要通過其自身的社會實踐來實現,家庭的教育、
學校的教育以及社會的教育,是青少年政治社會化過程中內化的階段,將社會的主流政治信念、政治價值觀灌輸給青少年,使其成為青少年內心的信仰,而最終政治社會化的成果則體現在外化階段,即青少年將內化為自身信仰的社會政治價值觀與政治信念通過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表現出來,因此,社會實踐不僅是青少年政治社會化的最終體現,也是青少年政治社會化的最根本的途徑。要充分利用社會實踐在青少年政治社會化中的重要作用,學校、家庭與社會要通力合作,共同為青少年創造更多的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比如各種青年志愿者活動、考察與調研活動、青少年社團活動等等,讓青少年真正在社會實踐中實現政治社會化。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胡凱:《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3]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羅洪鐵、董婭.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與方法基礎理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黃蓉生著:青年學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6]習近平.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5-05(2).
[7]習近平:《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人民日報:2013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