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涵瀟


摘要: 傳統村落的發展是自下而上,緩慢漸進的演變,是人類長期適應自然、利用自然條件的見證,也是我國寶貴的文化資源。黨中央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引導了我國農村建設進入深化改革階段。在新的政策和快速發展沖擊下,西南山區的很多村落被邊緣化,這些村落該如何發展成為空白。本文通過對怒江秋那桶組的走訪調查,通過對農村文化保育和社區營建的方式探討如何使邊緣化村落有再生的成為可能。
Abstract: China has plenty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which can be considered as a kind of valuable cultural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traditional villages is lento and progressive, and is the embodiment of mankind's intelligence to make use of the nature and reform the nature. Since the government promulgated the "Building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policy, which lead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villages into a new step. Nevertheless, there are still some villages in different highland of China's Southwest are in awkward circumstance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 environment, these villages are under huge pressure because of their geopolitical marginalization.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Intonation Group in Nujiang,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guide marginal villages increase the possibility of their regeneration.
關鍵詞: 邊緣化;村落;復興;新農村建設
Key words: marginalization;villages;regeneration;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09-0042-03
0 引言
中國傳統村落數量多、分布廣、個性鮮明,是我國寶貴的文化資源。海格爾說過“建筑的本質乃是人之息居”,傳統村落的發展是自下而上,緩慢漸進的演變,是人類長期適應自然、利用自然條件的見證。一座村落相當于一個生活圈、經濟圈和文化圈,記錄和保存了居民的家族禮法,是精神形態在物質形態上的體現。黨中央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引導了我國農村建設進入深化改革階段。一部分有特色,歷史悠久,建筑具有典型性的村落獲得了相當的效果,在改善人居環境,實現了城鄉統籌的同時,還能保持聚落的優良傳統。然而在山區,依然存在許多的的村落,因其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閉塞,文化傳統單一,建筑形式的發展也松散不羈,在新的政策和快速發展的社會沖擊下,處境位置漸漸尷尬,成為邊緣化的村落。目前國家對這一些村落的具體扶持政策還存在一定空白。本文通過對云南怒江秋那桶組的走訪調查,制定一系列幫扶措施,通過社區營建的方式,采用建筑人類學的方法,跨學科,綜合各個專業的力量一起來探討如何保育和引導邊緣化村落的發展,重新喚起村落內部的活力,自下而上的復興。
1 村落發展現狀
20世紀初以來,現代化進程速度很快,由此造成了生態環境與資源的問題,在古村落現狀堪憂的情況下,一些民間文化的專家學者早在“城市化改造”時期就鮮明地提出了古村落保護的概念。20世紀中葉,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公布了《關于鄉土建筑遺產的憲章》等有關歷史文化村鎮保護的文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陸續將34處村和鎮列人世界文化遺產。21世紀,《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提出關于“歷史文化村鎮”保護。為了更大范圍保護傳統村落,于2012年啟動了中國傳統村落的調查。即使這樣大規模的申報,中國的傳統村落依舊不能完全收錄。在西南山區存在許多的因其地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閉塞,文化傳統單一,建筑形式的發展也松散不羈的村落,在新的政策和快速發展的社會沖擊下,處境位置漸漸尷尬,成為邊緣化的村落。這些村落該何去何從?
在2004年到2010年對我國大部分鄉鎮村落的調查顯示,村落數目平均每年遞減7.3%,每天消亡1.6個傳統村落。隨著歷史文化村鎮保護制度的建立,大部分村落出現了恢復型、控制型和突變型的演變類型,其中保護與發展得比較好的是前兩種類型,如大理古城,大研古城,保存了原有的建筑形式,聚落肌里,古城也煥發新活力,作為新的文化載體。然而大部分村落因多民族混合,外族遷移,戰亂毀壞等等原因,從非物質化到物質遺產都無法形成具有代表性的空間形態和文化結構,許多聚落出現了跳躍斷帶。新一代在城市無法立足,在家鄉不能安于現狀,使得聚落的形態和文化傳統失去了承載。這樣邊緣化的村落還可以有從新煥發內源力嗎?研究傳統村落空間演變機制,變得至關重要。
2 傳統村落空間形態演變機制
早在《道德經》中老子就指出“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牅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辭海》中把形態釋義為形狀和神態,在希臘語中,形態釋義為構成形式的邏輯,不僅是事物的物質幾何形態,還包括形態代表的意義和精神狀態,包括演變發展的內部邏輯。傳統村落的演變是一個極其復雜,環環相扣,經過時間考驗的過程,交織了人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活動,是特定條件下,人類技術能力和精神需求在空間中的綜合表現。環境要素的影響主要有氣候、水資源、地理位置、可取材料等。通過梳理怒江沿岸傳統村落演變要素,理解村落發展信息,進一步探討對邊緣化村落的保護與引導。
3 怒江沿岸地區村落建筑的演變特點
怒江州順應怒江及兩岸山脈地形,幾乎呈正南北向狹長走向。從州府瀘水縣沿往北端貢山縣,民居呈現出明顯的變化趨勢:
州府瀘水縣有許多多層建筑,周邊大部分村鎮建筑為 1-4層的磚混結構,坡屋頂以石棉瓦為主要材料(圖1)。福貢縣至貢山縣途中怒江兩岸出現較多新農村建設的整村新建項目,建筑為磚混結構,墻面刷涂料,頂蓋連鎖瓦(圖 2);從貢山縣到丙中洛縣,千腳落地式民居逐漸出現,下部用磚混柱支撐形,上建木結構房屋,用石棉瓦坡頂。貢山縣再往北,出現傳統的木板房或木楞房(圖3),房屋主要梁柱木料直徑通常在14-25cm之間,屋頂為傳統閃片。
調查著重了解了秋那桶村最北端初崗、貢卡、嘎干堂和青那桶四個村民小組的村落建筑情況,通過與以往怒江地區建筑方面的研究資料進行對比,發現近十年來(尤其是2009年初崗組接通水泥公路后)丙中洛地區留存完好的少數民族建筑行為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另外受宗教信仰的影響,如卜卦選址、驅魔祈福、祭祀祖神等禮儀也不再進行,僅在建成后由神父誦經驅邪,屋主設宴款待,與村人歌舞慶祝。具體情況詳見表1。
4 針對邊緣化村落的保育和引導其發展的策略
這些邊緣化農村因為區位偏遠,經濟落后,使得傳統文化意外的保存下來。如何使古老的文化延續,產生新的活力,從而得到新文化,正是我們需要探討的問題。社區營造正是能通過農村的社會建設,完善傳統文化的社會根基,并希望透過傳統文化的回歸形成對本土文化的認同,引導社會價值取向,形成對啟動社會重建的機制。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理念不只是在營造一個社區,實際上它是在營造一個新社會,營造一個新文化。從這里出發,我們所做不僅需要建筑學專業的參與,更需要經濟,農業,教育,人類學各個學科從各自專業知識上形成幫扶計劃。
通過經濟專業對農村的基礎狀況進行采集,可以看出以秋那桶村為例,全村年收入平均為兩千,基本屬于自給自足。個別年收入2-3萬的農戶均有采中藥習慣。中藥的采集不確定因素很大,不能大力推廣,從這里出發,農業采集中藥樣本和土壤樣本,已在村中找取農戶合作做中藥的種植一年左右,通過技術手段,從前農民無法在田中種植的中藥取的了豐收,種植出價值8萬左右的中藥。我們積極聯系村民,在村中建立類似農會的組織,由幾個人負責與外來收購者談價格,不再給收購者各個要價,隨意打壓的機會。同時由經濟,建筑,各專業互相配合,將這樣的售賣轉到線上,直接與買家對接。目前剛剛起步,在運輸,保鮮等環節還需摸索,但已給村民帶來超過原來年收入幾倍的增收。
在村民經濟發展的同時,公共衛生和基礎教育變得更重要。通過共衛專業對村民健康狀況的基礎調查發現,村民因生活習慣愛飲酒,吃鹽重,干活勞累,大部分人都患有一定的高血壓,肝病,胃病。共衛利用村民每個星期天農閑聚集的時間統一宣講如何防止此類病的發生,同時分發定量鹽勺,食物罩,教會村民控制進鹽量,注意食物衛生。試點一年,已經取得很好的發展,很多村民每天嚴格使用鹽勺做菜,也有不少村民主動提出戒煙戒酒。
從建筑學角度來看,傳統村落復興的營造應該從建筑的傳統性與建筑材料、空間形式和周邊環境之間的關系,現代材料和建造技術與當地文化與環境的融合,公共建筑與民族文化之間的關系與影響,發揚傳統建筑的有效方式,在新農村建設中尋找傳統建筑文化保護與發展的契合點等議題上著手,根據不同的村落做出深層探討和有益解答。
①傳統民居形制改良。依據木板房、木楞房的優缺點,在尊重傳統民居建筑理念的前提下,提供低碳可持續易推廣的改善方法,解決如室內空氣和光線質量低,公共衛生條件差等問題等問題。
②傳統民居建造技術保護。以影像、論文、札記等形式記錄、學習當地少數民族的建筑技藝,傳承這些古樸智慧的建筑方式,從中挖掘民族思維意識、審美觀和價值觀。
③可持續性民族民居和公共建筑形制探索。與村民長期生活,了解其真正需要的建筑空間。經常與村民討論交流,在條件合適時與村民一同營建,豐富聚落建筑類型,創造更多有意思的民居形式和公共領域,激發聚落中文化教育、技藝文體、衛生保健等方面的內源性發展。
④探討新型建材引進可能。再生磚、混凝土等現代建材不可避免會進入傳統人居建筑領域, 探索這些材料在傳統建筑中的用武之地,嘗試用新材料延續傳統建筑精神的可能性,是更為科學主動的方法。另外,也可研究如生土建筑、紙筒建筑、再生材料建筑等新型可持續建筑理念與當地傳統人居建筑結合的可能性,做實驗性探索。
5 小結
邊緣化村落的復興之路再生需要一定的時間和村民完全配合計劃。通過這樣一段時間的營造,由村民親自動手建設家鄉,開始需要各個專業的輔助,一段時間后,村民自己的對營建有了概念和想法,同時對自己的家鄉有更多夢想,這時鄉村的內源力就重新煥發起來了,也是創造新農村魅力的重要因素。漸漸由志愿者牽頭做事,變成由村民尋找農村存在的問題,由村民自己直接參與到解決問題的營建中,這種簡潔明晰的解決方式是推動邊緣化村落復興的最好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村民也會主動被動的去發掘當地特色元素,并積極發展,這樣的條件氣氛不僅使新生代村民對自己的故鄉有更深認識,產生歸屬感,愿意為家鄉建設出力,也可以完整的傳承保育民族文化,使得整個村落更具文化內涵和價值。
參考文獻:
[1]何峰.湘南漢族傳統村落空間形態演變機制與適應性的研究[D].湖南大學,2012.
[2]潘谷西.中國建筑史 [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3]彭一剛.傳統村鎮聚落景觀分析 [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
[4]王芳,陳敬,劉加平.多民族混居的地域性建筑建筑學報[J].2011.
[5]王小明.傳統村落價值認定整體性保護的實踐和思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3.
[6]翟輝,張欣雁.香格里拉“閃片房”的再生之路[J].南方建筑,2014.
[7]阿莫斯·拉普卜特.宅形與文化[M].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