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軍花
摘要:智慧城市與新型城鎮化建設是我國新常態形式下發展的必由之路,兩者存在的密不可分的辯證統一關系。智慧城市與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遇到協調機制不健全、結構性調整難度較大、公共服務不到位、技術障礙與資金短缺、環境保護等突出問題。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背景下,從統籌規劃、經濟轉型升級、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化技術四個方面提出了推進智慧城市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具體應對措施。
Abstract: Wisdom city and new urbanization is the only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under the new normal form, there is the inseparable dialectical unification 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The problems of th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is not sound, structural adjustment is difficult, public services are not perfect, the technical barriers and shortage fund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r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wisdom city and new urbaniz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economy into the new normal,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wisdom city urbanization and new urbanization from four aspects of the overall planning,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關鍵詞: 經濟新常態;智慧城市;新型城鎮化;公共服務;信息化技術
Key words: economic new normal;wisdom city;new urbanization;public services;information technology
中圖分類號:F29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09-0235-03
1 智慧城市與新型城鎮化建設內涵
智慧城市指將數據挖掘、人工智能化管理、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城市規劃、公共服務和城市建設中,通過政府、市民和企業等主體的參與,實現城市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滿足居民對公共管理、環境保護、公共安全等基本需求,實現城市環境、產業經濟的高效、健康運行,促進城市的和諧發展。
新型城鎮化是運用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服務業現代化的治理手段建設城鄉生態化、城市現代化、城市集群化,實現農村城鎮化協調發展,走集約高效、環境美好、社會和諧、科學發展、城鄉一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提高城鄉居民生活品質的新型城鎮化之路。
智慧城市建設不僅解決城鎮化建設中能源緊缺、環境污染、城鄉之間差距、生態惡化等問題,而且實現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工業化與城鎮化高度融合,加速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提高城鎮化的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快經濟轉型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內在需求。
2 智慧城市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共同特征
智慧城市與新型城鎮化建設兩者存在辯證統一的關系,兩者在推進實施中呈現如下四個方面的特征:
2.1 以人為本為前提
智慧城市建設強調以人為本為發展前提。人是智慧城市建設的主體也是創新的主角,智慧城市的建設十分重視以人為本、市民參與、社會協同的開放創新空間的塑造以及公共價值與獨特價值的創造。通過現代網絡溝通手段和方法強化用戶的參與,匯聚大眾的才智,不斷推動用戶創新、平民創新,提升居民的綜合素質,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健康、持續發展。
新型城鎮化建設同樣強調人的重要性,其中一點重要的體現是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新型城鎮化建設就是通過土地、教育、公共、衛生等資源的合理配置,讓其享有真正意義的城鎮居民待遇,把有能力、有意愿并長期在城鎮務工經商的農民工及其家屬逐步轉為城鎮居民,使在城鎮就業居住但未落戶的常住人口享有相應的城鎮基本公共服務。
2.2 更注重協調發展
智慧城市與新型城鎮化建設都強調協調發展,智慧城市的建設體現在公共服務、社會管理、安居服務、教育文化服務、智能服務、交通運輸、健康保障服務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及基礎服務的協調上;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協調性主要體現在城鎮發展速度與農民基本權益的保障、新型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保護、農民綜合素質現狀與今后教育體制改革等方面的協調上。
2.3 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支撐
智慧城市與新型城鎮化建設都強調協調發展離不開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的支撐。智能城市建設是現代物聯網、互聯網、移動通信技術、電子商務技術、數字衛生以及數字交通等現代科學技術的集成;新型城鎮化建設同樣也離不開現代城市規劃、城市公共管理、生態技術、新型教育手段的支持。
2.4 有共同的發展目標
智慧城市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目標在于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公民綜合素質,轉變發展理念,把擴大居民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著力點,著力提高消費能力,以科技發展為載體實現科技成果的共享,以增加居民收入為重點,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切實解決差距較大問題,真正實現經濟與社會的和諧、健康發展。
3 智慧城市與新型城鎮化建設存在的共性問題
3.1 協調機制不健全
目前智慧城市與新型城鎮化建設協調主要體現為行政機構的行政政令的垂直協調。但由于中央、省級、市級等各上級部門協調機構由于存在各自為政的弊端,致使現存的垂直管理信息平臺存在信息共享不對稱問題,甚至出現信息孤島現象,致使在智慧城市與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出現了重復建設,嚴重浪費信息建設資金的問題;另一方面,信息主導部門間的條塊分割,互不通氣,導致了辦事效率低下,居民辦事深受其害;這些問題的存在,加劇了智慧城市與新型城鎮化建設協調的難度,需要完善現有協調機制,解決上述問題。
3.2 結構性調整難度較大
信息化基礎設施與城市運行管理的其他板塊和功能脫節嚴重,偏離了城市總體戰略目標;智慧城市與新興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出現部門各自為戰,企業多頭并進,從外表看工作開展的轟轟烈烈,而建設成效卻不盡人意;在智慧產業技術系統,缺乏兼容物聯網、云計算、互聯網、大數據和3S等關鍵技術的集成化主平臺,信息技術研發成果應用范圍受局限,不少研究技術實用性較差,業已開展的不少信息技術工程往往成為最終淪為“花拳繡腿”的窘境。
3.3 公共服務不到位
在智慧城市與新型城鎮化建設基于種種原因,不可避免地存在限制人力資源就業難、醫療服務跟不上、居民文化建設水平滯后、居住環境差等問題,加之城鎮化的征遷改造過程中,存在損害農民既得利益的問題,工作方式簡單粗暴,出現強制拆遷亂拆問題,致使農民的切身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失去土地的農民涌入城鎮后沒有固定的工作,生活失去了基本的經濟來源,基本的福利、再教育權利也得不到保障。今后一個時期,完善城鎮化農民的基本的社會保障、做好失地農民的再就業的技能教育,提高他們的知識水平和生存技能,是各地政府面臨的嚴峻挑戰。
3.4 技術障礙與資金短缺
智慧城市與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技術障礙主要體現在標準滯后與網絡和信息安全面臨挑戰兩個方面。智慧城市與新型城鎮化建設要改變信息共享不對稱現象,使各信息系統互聯、互動、共享,必須有統一的數據標準。目前,從國家層面上還缺少統一、規范的標準體系。另外,信息網絡安全現狀對智慧城市與新型城鎮化建設也是不可忽視的嚴重制約。如果沒有安全保障,個人隱私問題、財產安全問題、國家安全問題都會受到挑戰。智慧城市與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由于舊城改造、新城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做保障。在經濟新常態下,地方的土地財政收入緊張,不能滿足建設資金需求量,在這種形勢下,如何解決智慧城市建設的資金問題要求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轉變資金籌集方式,提升現有資金的利用效率。
3.5 環境保護問題尤為突出
智慧城市與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一些地區只注重眼前利益,出現違規占壓規劃用地,城市林地、草地、湖泊濕地、水源地等沒有得到有效保護;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建筑垃圾等三廢不能達標排放,造成大氣、水、噪音污染,水資源、土地資源短缺,城鎮的生態安全受到極大的威脅,這與智慧城市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主旨也是背道而馳的。
4 新常態下智慧城市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四點對策
4.1 強化統籌規劃
新型城鎮化建設領導小組與智慧城市建設工作領導之間要建立定期溝通協調機制,兩者在規劃方案,推進進度、技術應用等方面做詳細的溝通協商;其次,建立完善新常態下智慧城市與新型城鎮化建設專項規劃,建立規劃評估和動態調整機制科學評價城市建設的有效性;加強土地資源征用、智慧城市建設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有效銜接;國家層面以及地方各級政府制定完善推進新常態下新型城鎮化與智慧城市建設的指導方案,明確各階段實施目標、實施主體、重點項目、重點任務和各項保障措施。
4.2 構建生態環保型產業體系
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背景下,要把現代信息技術、電子商務、醫療衛生、教育、物流交通、社區服務等技術與服務行業相結合,培育創新型、智能化的服務產業,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務環境,實現城市服務設施的優化配置,加快智慧服務業的發展,重點發展物聯網、生態旅游、健康保障、科技服務等高端智慧服務業;重點推動智慧制造業的發展,著重發展智慧裝備產業和網絡數據產業,具體包括智能數控設備、數字化家電、現代化交通、通信數據中心、國際物流數據處理中心、金融數據處理中心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農業,著力打造智慧農業示范推廣基地,培育特色優勢產業,構建綠色高效智能的現代產業體系,成為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強有力的動力支持。
4.3 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在新常態下,各級政府要對城鎮污水處理、道路改造、供熱管網改造、市政道路、垃圾處理等項目系統規劃,提高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重點實施游園、廣場、城鎮出入口綠化等建設工作,為城鎮居民健身活動提供公共場地,提高居民生活的滿意指數。要將現代化城管與智慧城市建設緊密結合,努力向城鎮居民提供網絡化、公開化、數字化的公共管理和服務。要通過科學規劃和合理配置,實現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在全民范圍內的合理分配。加快新常態下智慧城市與新型城鎮化的信息網絡和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互聯網、物聯網、廣播傳媒網絡融合,加快現代化交通、污染預防、能源利用、旅游管理等基礎設施的智慧化和信息化進程。同時加快開展校園改革、數字化圖書館建設、便民政務等試點工作,推進智慧技術在教育、醫療、文化、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方面的應用,以智慧城市建設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進程。
4.4 提升信息化技術的實用性
在新常態下智慧城市與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要注意提升信息化技術的實用性,信息技術的研發要著眼于居民需求,充分考慮技術成果的可操作性和居民的接受能力,通過信息化技術的普及應用讓廣大居民及時獲取所需的工作、學習、生活信息,使廣大市民的工作、學習、生活狀況得到改善。同時通過加快社區管理的智能化、網絡化、數字化的推進步伐解決社區隱患、治安管理、敬老扶幼等方面的矛盾,緩解城鎮家庭空巢化、人口老齡化等問題。要建立和完善創新技術成果轉化與應用的激勵機制,鼓勵廣大居民參與新常態下智慧城市及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積極性,營造全民建設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牛文元.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鎮化的動力標志[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4(01).
[2]宋俊德,李曉峰.智慧城市成為我國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內容[J].世界電信,2014(06).
[3]杜棟,王蕾.新常態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管理機制——規劃評價[J].上海國土資源,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