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立卓
在農村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將近20年了。在這20年中,我深刻的體會到要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就必須狠抓學生的“預習”這一環工作。預習是學生能夠自己摸索,自己動腦筋,自己理解的過程。經過預習,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鍛煉,而提高自學能力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新課程標準》提出:創設有利于引導學生能夠學習的課程實施環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中足以看出預習的重要性。
一、課前預習充分,聽課事半功倍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一切后教的知識都要根據先教的知識,及理解新知識需要舊知識做基礎。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學生通過預習,自己閱讀課文,動了天君(指大腦),得到理解,當討論的時候,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的結果正相吻合,便有獨創成功的快感;或者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結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長的思索;并且預習的時候絕不會沒有困惑,困惑而沒法解決,到討論的時候就集中了追求解決的注意力。這種快感、思索與注意力,足以鼓動閱讀的興趣,增進閱讀的效果,有很高的價值。”預習可以使自己發現舊知識的結構中薄弱的環節,并在上課前迅速補上這部分知識,為聽課掃清障礙。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先課前預習課文內容,把握文章大意,學生在課堂上就能夠如魚得水,發揮自如,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一點就通。這樣即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又節省了時間,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激發預習興趣,享受學習快樂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對學生有著神奇的內驅作用,能變無效為有效,化低效為高效。怎樣讓學生自覺自愿地投身于預習之中,并且樂在其中呢?我認為,首先要激發學生預習的興趣,貼近農村孩子的生活、情感,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使他們積極主動的學習。如課前預習時,設計一些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話題、習題,讓他們多形式的接觸,不僅預習了課文,還鍛煉了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善于以自己的激情與智慧去煽風點火,有必有時更可火上澆油,以此調動學生內在所有好奇心與積極性參與到預習中,讓學生信心十足,動力強勁。在布置預習作業時,切記用命令的口吻,生硬的口氣強加給學生,以免引起學生的反感與抵觸。如在布置課文《窮人》的朗讀時,A老師面無表情地說:“今天回家預習《窮人》一文,老規矩:至少讀三遍,讀熟為止,明天早上,老師抽查,希望大家用心好好的讀。”B老師則從充滿感情地問大家:“同學們還記得小珊迪嗎?誠實善良卻又可憐的小珊迪曾深深的打動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今天我們再去認識一個比珊迪更可憐的俄國阿姨桑娜,相信,她的遭遇同樣能觸動你的心靈深處。曾經有一位同學在讀這篇課文時,讀著讀著竟然哽咽了,引的全班同學的眼圈都紅了,老師不知道我們班上有沒有這樣感情豐富的朗讀大王?”稍頓了頓,老師提高了聲音說,“今天放學后就請大家試著讀一讀,感受感受,明天來校后,請把你最拿手的一段讀給大家欣賞,咱們比一比,到底班上誰能榮獲朗讀大王的稱號,好嗎?”如此兩位老師激發學生預習愿望的效果,應是高下立見吧!
三、預習可以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
學生在自主進行預習的過程中會對許多問題進行思索,如若遇到不懂或難懂的問題,他會進一步地進行探索,這在無形之中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開發很有好處,在針對學生以前從沒有遇到過的問題時,發散思維無疑可以幫助學生很好地解答問題,而這種切實可行的思維模式恰恰可以通過預習—解答這種形式加以鍛煉,所以說預習可以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預習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預習的過程其實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簡單,它絕不是輕輕松松地把課文看一遍就大功告成了,這里所說的預習,是要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之上全面地理解課文,深入地探究課文所講的主旨,了解作者的內心,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意圖。而在探究這些問題的過程中也要把自己對這些問題的理解記錄下來,等到第二天老師講課的過程中進行比對,如若與老師一致那么解讀就很透徹,如若不一致,那么也可以各抒己見,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向老師說出來,然后課堂討論哪一種結論更為穩妥。經過這么一番認真的學習,不僅鍛煉了學生想問題的方式,還鍛煉了學生搜集資料、整合理解的能力,所以說預習可以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五、預習可以使講課內容更加豐富
學生在自主預習的過程中會有很多疑問,假如每個人有一個疑問,那么大家匯聚起來積少成多,課文就會被分析得很透徹,學生也可以全面地了解課文,了解所學的知識,這樣無疑會使講課的內容更加豐富,學生也會學到更多的知識,這對學生的成長是非常好的。
六、規范預習方法,提高自學能力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交給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課前“預習”循序漸進的提高學生自學能力。那么高年級學生如何預習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第一,通讀讀課文。將課文讀正確,讀流利,了解課文大意。要做到這點,首先要將課文中的生字新詞讀正確,然后利用工具書,弄清字詞的音、形、義。當“一字多意”“一詞多意”的時候,要結合上下文想一想:課文中的這個字詞應當選哪一種。
第二,搜集資料。①關于作者。預習時可以利用手邊的資料,網絡工具對作者的生平以及代表作品有個了解。這可以比較好地幫助同學理解課文的有關內容。②關于背景。如:《金色的魚鉤》、《負荊請罪》、《詹天佑》、《草船借箭》等感受經典,只有搜集并查閱相關的數據、文字資料,才會對課文所涉及到的歷史有一個了解,才會在課堂上更易理解老師的講授。
第三,理清脈絡。到了小學高年級,學生語文知識已有一定積淀,讀了課文后可以從這幾方面進行一些思考:①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②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來寫的?③按照文章的寫作順序,我們可以將全文分為哪幾段?④用一句話概括每一段的段意。段意的概括根據文章的寫法有這樣幾種:⑤摘抄法。相關段落如果在寫法上采用的是“段首概括”法、“總——分——總”“總——分”“分——總”的方式,就可以采用這種概括方式。①取主舍次法。一段中有幾層意思,對最重要的一層作為概括段落大意的重點。②綜合法。就是圍繞文章的中心進行概括。③合并法。
第四,做好批注。學習語文主要是品讀。品讀在預習中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品讀含義深刻的,優美的句子或段落,從中思考作者寫這篇文章贊揚了什么,批評了什么?向我們揭示了什么道理。把自己欣賞的字、詞、句,哪怕是一個標點的使用,都可以用簡潔的文字批注在書的空白處。這樣不僅有助于對課文的理解,而且長期堅持下去,探索能力會逐步提高。
第五,做好讀書筆記。先看清楚要預習的內容,看不懂的寫到筆記本上,或者把課文中優美的句子摘抄下來。合上書,把記得的東西回想一下,思考不懂的,寫下記得的重點。課后,拿出預習筆記,查看原來不懂的問題是否已經解決。
“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預習”這一環節抓好了,預不僅能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使學生在語言表達、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提高,特別是對于可塑性強的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將使他們終身受益。因此,對小學生加強預習習慣的引導和養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任務也是艱巨的,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但愿廣大同仁們,重視學生的課前預習,持之以恒,定能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定能實現“教是為了不教”新課改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