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劍萍

教材中的語文知識是以課程相關標準為依據進行編排的,從理論上來說,達到課標要求的語文教材都應該予以呈現。所以,課程標準所要求的語文知識是否提供就成為我們評價一套教材知識內容編排是否科學的依據之一。
筆者將選取語文課程標準第四學段((7一9年級)階段目標中的一些內容列出,比較詳細分析達到其要求所需要的語文知識。其中,一部分的目標是深化前面學段的目標,還有部分目標則完全提出了新的要求,對此,本學段的教材是要有新的知識點來做支撐的。下面我們逐項看一下具體情況:
一、識字與寫字
目標要求:能熟練地使用字典、詞典獨立識字,會用多種檢字方法。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
筆者按:教材里并沒有編制多種檢字的方法,而且新增的常用字也不足。
從上面的敘述可以看出第一個目標是要求能熟練地使用字典、詞典獨立識字,會用多種檢字方法。并且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但在教材中卻并沒有編制多種的檢字方法。而其他的目標要求都有知識支撐,那第一個目標要求需不需要知識支撐呢?筆者認為是需要的。可能單純從敘述上看不出之間的抵牾之處,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得到。
1.閱讀
目標要求:閱讀較簡單的文言文,能夠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里面的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
知識支撐:八年級上 學習背誦
八年級下 “之”字的用法
筆者按:教材雖然提供了與該段目標相關的一些知識(方法),但最需要的關于“使用工具書學習文言文的程序性知識”卻沒有。
沒有相應的知識作支撐,“閱讀”的目標就很難達成。王榮生在其《新課標與“語文教學內容”》的書中提出“不結實的知識概念難以支撐起高大的教育理念的框架。華美的理念外衣終究覆蓋不住蒼白虛弱的軀體。”當下語文知識是相當缺乏的,小說,除了環境、人物和情節的三要素外,基本上沒有其他的什么知識可以教了;詩歌,除了語感知識、背誦之外,也只有體裁、押韻等屈指可數的幾個知識點;戲劇,除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傳統套數,再也看不見富有時代氣息的知識。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文學理論界的研究不能為語文課程目標的實現提供革新的力量”。這也就導致了語文教材中的陳述性知識處于陳舊貧乏的狀態。
2.寫作
(1)目標要求:寫作時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
筆者按:教材上沒有“寫作時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的相關知識。
(2)目標要求:有獨立完成寫作的意識,注重寫作過程中搜集素材、構思立意、列綱起草、修改加工等環節。
知識支撐:七年級下 勤于修改
筆者按:缺少寫作過程中構思立意、列綱起草等方而的程序性知識。
寫作活動的順利開展需要一定的知識做支撐,從理論上來講,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只有具有了一定量的相關知識,才能夠有效地開展寫作活動。寫作作為一種語言的實踐活動,其最重要的知識應該是指導書面寫作的結構性知識,即如何構建寫作的一系列步驟、方法等,不一樣的文體,不一樣的寫作對象,要求學生掌握不同的寫作知識。
而從上面的敘述來看,寫作方面有很多的知識缺失,如:教材上沒有“寫作時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的相關知識,缺少“寫作過程中構思立意、列綱起草”等方法的結構性的知識等。
二、口語交際知識
口語交際能力是語言知識和交際技能的結合,是加強口語交際經驗在特定情境中的體現。2011年版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口語交際技能是現代公民必須具備的能力。要讓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在這一背景下,我們的語文教材應該在口語交際板塊中提供相應的語文知識。口語交際板塊的內容應該更加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同時還應該注意語法的合理性,學生心理的可行性和社會文化的得體性。然而,筆者從大處看,新教材中并未發現有這樣的改變。然而卻發現口語交際知識退出了七年級的教材舞臺。(即老版教材的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變成新版教材的綜合性學習+寫作),筆者覺得這是跟新課程標準相抵牾的。如下表:
第四學段(7~9年級)階段目標中的口語交際內容的列出:
(1)目標要求:能就適當的話題作即席講話和有準備的主題演講,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
知識支撐:九年級上怎樣寫好演講稿
筆者按:欠即席講話的程序性知識。
(2)目標要求:課堂內外討論問題,能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條理、有根據。能聽出討論的焦點,并有針對性地發表意見。
筆者按:教材沒有提供本項目標要求的完整交際過程的聽說知識。
從細處分析,新教材編輯的口語交際方面的知識內容只有三處,分別為八年級上冊的“養成良好的聽話態度和習慣”,和在八年級下冊以補白的方式呈現的“說話要看對象”和“說話要講究方式”。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對于交際交流這一聽說交融的整體過程而言,新教材提供的知識仍存在脫節現象,并沒有展示出完全體現新課標理念的知識內容。俗話說:“無知即無能,無知即無智。”語文口語交際素養的形成是離不開口語交際知識的支撐的。雖然新課程標準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但是并不能否認語文知識存在的價值,只是這種知識要建立在應用的基礎上,它將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以便提高其口語交際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榮生.新課標與語文教學內容[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第41頁
[2]王彩連,教科書與課程標準的一致性探究—以人教版《歷史與社會》為例[D].華東師范大學,2011
[3]張鵬.認知維度下語文新舊教材課后題比較分析——以人教版2013年版七年級上冊為例[J].教學與管理(中學版),2014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