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會關心”是全球教育的重要課題,培養幼兒的同情行為不僅是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早期道德教育的關鍵。而幼兒同情行為的培養需要教師、家長和社會各方面的長期的協作。本文提出了在幼兒教育當中培養幼兒同情行為的具體策略,希望能對家長和幼兒教育工作者有實際指導的意義。
【關鍵詞】幼兒;同情行為;策略
同情是一種對他人的不幸產生共鳴及其行動的關心、贊成、支持的情感,以及由此引發的“助人為樂”、“伸張正義”的動機和行為。[1]因此同情在個體身心發展過程中不僅可以抑制攻擊行為,也可以產生更多的親社會和利他行為。霍夫曼認為,同情是人的自然本能,2歲的幼兒已經具備了真正意義上的同情,但同情行為需要后天慢慢習得。李幼穗認為4~5歲是幼兒同情行為發展的重要時期。[2]李江雪在問卷調查中發現學前期的幼兒在同情觀念和同情行為發展不協調,同情行為的發展滯后同情觀念的生成。[3]因此,在幼兒期培養幼兒的同情心非常有必要,父母的教育方式、教師的引導、同伴的影響以及社會媒介的傳播都會影響幼兒同情行為的形成,所以要針對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培養策略。
一、教授幼兒有關同情的知識,豐富幼兒的認知結構
幼兒同情心的形成離不開相關同情心知識的獲得,是同情情感和同情行為產生的前提和基礎。幼兒同情心的認識結構是處于連續不斷的雙向建構中,是主(幼體)客(知識)不斷構建的過程。[4]幼兒最初的同情行為可能出于模仿或受他人指使,在幼兒認知結構中并沒有賦予任何意義,當這種行為得到成人肯定及贊揚時,這種行為會在其他場合重復出現。而這種行為遭到成人或同伴呵斥和否定時,幼兒就會調節自己的認知結構,以適應當時的情景,在行為做出改變時可能會出現順應行為,或是出現抵觸或逆反心理。所以,成人應及時教給幼兒相應的同情心的知識,引導他們在模仿同情行為之前就具有相應的同情知識來支撐,以便正確地表達自己的同情心,逐漸從他律走向自律。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和家長還可以讓幼兒關注小朋友摔倒或流淚等不幸的事件,教授幼兒有關同情的知識,幫組幼兒產生積極的同情行為,還可以運用電視視頻的方式如看到聽到地震災區的情景會覺得小朋友的生活很可憐等事件對幼兒進行正面教育,讓幼兒明確如何表達對他人的同情。
二、通過有效的方式豐富幼兒的同情感經驗
1.激發幼兒內在的善性,讓幼兒學會愛別人
盧梭認為人生來具有善性,有良心,能自愛和愛別人,正是由于這種自然的情感,能夠使幼兒設身處地與不幸的人產生共鳴。因此,培養同情行為的首要策略就是激發幼兒善良的情感,這種善良的情感表現為自愛心和憐憫心,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人際關系的生成,幼兒會從愛自己逐漸擴展到愛自己親近的人及其他人。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幼兒總是以自我為中心,難以與同伴相處,對別人的困難、不幸視而不見,漠不關心。鑒于這種情況,教師和家長應以境換情的激發幼兒善良的情感,通過成人的感染使幼兒學會愛別人。
2.了解關懷幼兒,因材施教
了解是實施教育的前提。在日常活動中,教師注意觀察每位幼兒,客觀地評價他們,找出薄弱環節,以便進行針對性的教育。[5]人本主義羅杰斯認為移情性理解是教師應具有的道德素質,就是要求教師從幼兒的角度觀察事物,站在幼兒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洞悉幼兒的心靈世界,設身處地地為幼兒著想,對幼兒表達出的想法、觀念、情感做出及時的積極反饋,使幼兒體驗到教師正在傾聽他們的心聲,在關心他們,理解他們。從羅杰斯的移情性理解可以看出,在日常活動中,教師應該從幼兒的需求出發,在了解幼兒的基礎上,有針對的因人而異的激發幼兒的同情情感。
3.情感追憶和情感換位
胡金生認為3~5歲幼兒的同情理解由于仍然帶有明顯的自我中心性,面對他人的痛苦時,他們更容易回憶起自己類似的不幸,平行的苦痛體驗占優勢,由于這種體驗帶有自我中心性,可能導致親社會動機和自我防衛的動機的降低,抑制同情觀念和同情行為的產生。[6]因此在運用情感追憶豐富幼兒的同情情感時,還應幫助幼兒情感換位去除自我中心化,使幼兒能夠把“自我”與“外界分開”,從他人的角度去理解別人,體驗他人的喜怒哀樂。成人可以讓幼兒相互間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使幼兒知道別人有著與自己不同的情緒情感。
三、幫助幼兒生成同情行為
1.言教和身教相結合,樹立同情行為的榜樣
處于學前期的幼兒具有很強的觀察模仿能力,所以家長和教師的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現出的行為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幼兒的行為。相關調查研究也顯示,幼兒同情行為出現的頻率與其父母同情行為的頻率呈現正相關。[7]社會學習理論班杜拉非常強調觀察學習的作用,幼兒在觀察成人的過程中獲得新行為。比如在日常活動中,見到別人有困難,成人應主動的伸出援助之手,以身作則,使幼兒最終學會如何關心和同情他人,做一個有愛心,樂于助人的人。因幼兒的理解能力薄弱,在樹立榜樣的同時應結合語言的運用,注意言教和身教相結合。如《小朋友生病了》活動中,在活動課上,教師利用語言向幼兒傳達當別人在困境中要有同情的情感,在此基礎上讓幼兒表達如何關心別人,活動之后抓住時機在實際情景中開展《小朋友生病了》,以便言教能夠在幼兒的實際生活中得到內化。因此成人可通過日常活動中的小事用行動來感化幼兒,培養幼兒的同情行為。
2.幫助幼兒選擇榜樣行為
處于幼兒期的幼兒觀察模仿能力很強,在德國幼教界里普遍認為幼兒是個“小觀察家”,加之幼兒的認知結構的不健全,很難對行為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這時需要成人的介入幫助幼兒選擇有利于幼兒身心發展的同情行為榜樣。由于年齡相仿、能力相當,幼兒更喜愛模仿幼兒同伴的行為。這時,成人應善于從幼兒同伴中找到具體的榜樣讓幼兒學習,向幼兒直接展示什么是同情心,什么是同情行為以及同情行為的社會效益。例如在看到其他同伴幫助老人過馬路、關心照顧年幼的幼兒時,成人應向幼兒肯定此行為并鼓勵幼兒向他人學習。
對于電視媒介里的行為,幼兒也很愿意去模仿。成人應多陪孩子觀看,并對電視動畫片里的行為加以講解,告訴幼兒哪些行為是同情行為,值得模仿學習,哪些是必須摒棄的行為,必須制止。文學作品是幼兒的精神糧食,對待文學作品里的人物,幼兒會更喜歡。因此成人應利用幼兒喜歡的人物的感染力量,創造時機教授幼兒表達同情心的技巧。
3.通過角色扮演,深化幼兒的同情行為
盧梭認為行為實踐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方式,通過行為實踐使幼兒所獲得的同情心知識轉化為內在的自覺的同情行為品質。在幼兒期,幼兒的行為實踐常于角色扮演的方式出現,角色游戲的本質在于扮演某個角色,通過角色游戲,幼兒可以在短時間內接觸多種角色,體驗不同人物的內心世界,了解他人的情感,從而脫離自我這一個體。[8]學前期的幼兒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常常有擬人的情感,比如踩到小草會疼,因此成人應先培養幼兒愛自熱的情感,進而達到愛父母愛周圍人的情感。如小朋友摔倒了怎么辦?小朋友找不到回家的路怎么辦?通過以上情景的思考和演示,培養幼兒的同情行為。
4.強化鞏固,塑造幼兒的同情行為
斯金納認為強化是塑造行為的基礎,要控制人的行為,就要設法強化行為。由于幼兒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和控制能力比較差,僅通過講道理,擺事實或直接要求表現同情行為是不夠的,因此成人應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強化幼兒的同情行為。如在日常生活中,當幼兒表現出同情行為時,成人應給與肯定、贊揚和鼓勵,如果幼兒的同情行為重復出現,成人應不厭其煩的給與肯定,使幼兒一時的、暫時的和個別的同情行為轉化為長期的內在的自覺地品質,積極強化幼兒的同情行為。當幼兒表現出欺負弱小、嘲笑殘疾人等非同情行為時,成人應采取消極強化的方式如不高興的態度、冷淡的表情等去暗示幼兒去自覺的抵制非同情行為。需要說明的是,消極強化并不等于懲罰,也不意味這對懲罰的否定,而是依據問題的性質加以采用。
5.教授幼兒如何表達同情行為的技巧
行為方式是表達同情心的橋梁,恰到好處的行為方式,能使良好的動機如愿以償不妥當的方式,會導致事與愿違的后果。[9]如幼兒之間分享玩具,對于不喜歡分享的幼兒,如果強制分享,就會產生搶玩具的現象,如果幼兒不了解情況,有的幼兒就會出于同情的立場,幫助弱小的幼兒爭強玩具。對于此現象,成人應鼓勵幼兒站在他人的立場上考慮后果,若沒有經過你的同意就被別人搶走了怎么辦,想想怎么做才會幫到別人,應該怎么說怎么做,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同情情感。此外,培養幼兒的同情行為培不能忽視正確為方式的引導,如使用禮貌用語(請、謝謝、對不起、不客氣)及考慮別人的需要貫穿其中。如見到比自己年齡小的幼兒摔到了,應該怎么做,怎么說安慰的話。從而幫助幼兒學會正確的表達同情情感,培養幼兒的同情行為。
總之,幼兒同情行為的培養需要家庭(家長)、幼兒園(教師)和社會環境三方面合力作用于幼兒,加之幼兒自身的認知和情感的合理構建方能使幼兒的同情心發揮最大的作用。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經說過:“同情行為在家庭里、在社會里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美德。若家庭里沒有同情行為,那父不父,母不母,子不子,家庭就不成為家庭;若社會里沒有同情行為,爾虞我詐,人人自利,社會也不成社會了。”[10]同情心是一切道德的基礎,同情行為的培養有利于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有利于培養他們遵守社會規范的意識與行為習慣,同時一個具有同情心的人才能給他人帶來關心和友愛,快樂和成功,長大后才能成為合格的公民。因此,培養幼兒的同情心對幼兒一生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胡金生.兒童同情的發展與促進[M].安徽出版社,2011.
[2]李幼穗.兒童同情心發展研究[J].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2):38–42.
[3]李江雪、申荷永、廖鳳林.學前兒童同情心發展狀況研究.社會心理研究,2000,1:37-42.
[4]路晨.幼兒同情心的產生機制及培養策略[J].教育導刊(幼兒教育),2008(6):21–23.
[5]朱旭.淺談幼兒同情心的培養[J].新課程(中旬),2011(11):163–164.
[6]胡金生.兒童同情心的結構及發展特點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4.
[7]林思佳.家庭教育中培養幼兒同情心的方法初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3):236.
[8]趙麗君.家庭教育中培養幼兒同情心的策略[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6(3):55–57.
[9]熊英.論幼兒同情行為的培養[J].家教世界,2012(24):39.
[10]賀慧君.培養幼兒同情心的方法[J].陜西教育(教學版),2008(Z2):72.
作者簡介:
周飛(1989~),女,漢族,山東濟寧金鄉人,教育碩士,單位:河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