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青少年心理健康關乎其自身發展與國家未來,保證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至關重要。學生大多數心理問題源于消極情緒長期無法舒緩,學校應當采取一定措施幫助學生有效的調節自己的情緒。以往研究表明聽快樂音樂和悲傷音樂均能夠有效調節個體的消極情緒。因此,中小學教師應當在音樂課或其他科目教學中,靈活應用音樂調節學生情緒,提高學生學習狀態,特別是可將悲傷音樂等音樂材料作為一種積極的教具,促進教學效果。
【關鍵詞】中小學生;快樂音樂;悲傷音樂;情緒調節;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個體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保證青少年心理健康至關重要。應試教育片面重視分數與升學,給學生造成過重的學習壓力,導致諸多心理問題。因此,國家教育部大力倡導學校應當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然而時至今日,學生學習壓力大的問題仍然突出;過大的學習壓力造成學生情緒焦慮、抑郁、苦悶,消極情緒長期無法得到舒緩進而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學校幫助學生有效調節自己消極情緒刻不容緩。
情緒調節指“個體對具有什么樣的情緒、什么時候產生這些情緒、如何體驗和表達這些情緒進行影響的過程”。以往研究表明,中小學生處于消極情緒時會采用發泄、回避以及替代活動三種策略。發泄指學生使用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消極情緒,學生常用的發泄方式有攻擊別人、摔東西等;回避是指當學生面對自己無法控制或面對的情景時,會試圖避開引發消極情緒的情景。比如學生會由于害怕老師批評找理由不上學;替代活動是指學生通過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活動上來緩解內心的沖突。相比于前兩種調節方式,替代活動更為積極和健康,為社會所認同與鼓勵。替代調節有不同類型,比如看電視、聽音樂、運動等。生活中體驗表明聽音樂可以促進個體情緒調節。
聽音樂,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休閑方式對個體健康具有保護作用。身體健康方面,音樂療法已是護理的有效療法之一;情緒健康方面,研究發現聽音樂能夠提升和維持情緒;堅持長期聽音樂也能有效調節抑郁情緒。
以往研究多關注快樂音樂,大量研究表明快樂音樂能夠調節情緒。聽快樂音樂能促進大腦釋放更多巴胺,多巴胺的分泌與快樂情緒緊密相關。悲傷音樂對情緒的影響比較復雜,人們一般認為悲傷音樂會加重悲傷體驗,但悲傷音樂并非完全消極,它能誘發歡樂、浪漫、安靜等審美情緒。以往研究還發現,悲傷音樂能激發強烈的快樂感;負性情緒的人聽悲傷音樂后體內會分泌催乳素,從而舒緩情緒;悲傷音樂能促進個體重新體驗情緒、改善情緒。總之,悲傷音樂對個體情緒具有潛在的積極意義,特別是對消極情緒具有很好的調節效果。筆者在課堂中給五年級學生播放貝多芬《月光》奏鳴曲。在沒有告知曲目創作背景情況下,讓同學們對樂曲音樂情緒進行判斷,這首曲目表達的是快樂還是悲傷或是中性的情緒,幾乎所有同學都判斷其是悲傷音樂;接下來,讓大家在聽后評價自己當下情緒,半數以上同學報告產生了“安靜”,“輕松”等審美情緒。
總的來說,在競爭和壓力與日俱增的今天,保證學生心理健康至關重要。筆者認為,音樂作為有效的情緒調節材料,學校應當好好利用——中小學教師在音樂課或其他科目教學中,可應用音樂調節學生情緒,提高學生學習狀態。
參考文獻:
[1]黃寒英.小學生情緒調節策略及影響因素探析.教學與管理,(2010),(30), 40-42.
[2]王玲鳳.湖州市559名小學生壓力與心理健康狀況調查.中國公共衛生, (2006),22(02),133-135.
[3]張瀚文.小學生學習壓力現狀及原因分析報告.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8),233-234.
[4]Gross JJ. The emerging field of emotion regulation: integrative review.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1998, 2: 271-299
[5]Saarikallio, S., & Erkkil?, J. (2007). The role of music in adolescents mood regulation. Psychology of music,35(1), 88-109.
[6]Hunter, P. G., Schellenberg, E. G., & Schimmack, U. (2008). Mixed affective responses to music with conflicting cues. Cognition and Emotion, 22(2), 327-352.
[7]Menon, V., & Levitin, D. J. (2005). The rewards of music listening: Response and physiological connectivity of the mesolimbic system. Neuroimage(1), 175-184.
[8]Schubert, E. (2007). The influence of emotion, locus of emotion and familiarity upon preference in music.Psychology of Music(3), 499-515.
[9]Kawakami, A., Furukawa, K., Katahira, K., & Okanoya, K. (2013). Sad music induces pleasant emotion.Frontiers in Psychology, 4.
[10]Panksepp, J. (1995). The Emotional Sources of “Chills” Induced by Music. Music Perception: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2), 171-207.
[11]Van den Tol, A. J. M., & Edwards, J. (2013). Exploring a rationale for choosing to listen to sad music when feeling sad. Psychology of Music, 41(4), 440-465.
作者簡介:
李禹梅(1971.01~)女,四川雅安人,小學高級教師,大專,研究方向:音樂教育。